|
2020年1月15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雜志上在線發(fā)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白介素-1-β(IL-1-β)在癌癥轉移中起關鍵作用的詳細表觀遺傳機制,意味著對于“慢性炎癥如何幫助癌細胞轉移”這一問題,我們有了更清晰地認識。 而知道慢性炎癥如何導致癌癥轉移,意味著我們又可以研發(fā)新藥來挑戰(zhàn)癌癥了。事實上,還真有已經在研發(fā)中的“抗炎藥”,甚至降低肺癌死亡率達77%! 其實,不只是轉移,慢性炎癥對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惡性轉化、治療、侵襲、復發(fā)等,也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慢性炎癥和癌癥的關系就像雞和蛋那樣緊密。并且,早在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們就已經注意到慢性炎癥和癌癥之間的因果關聯(lián)了...... 圖1:研究發(fā)表在《科學報告》期刊上 癌癥是一種“無法愈合的傷口” 最早在1863年,一位名叫Rudolf Virchow的科學家就觀察到腫瘤內存在炎癥細胞,并假設:人體在受到某種刺激物的刺激而導致組織創(chuàng)傷之后,會產生炎癥并促進細胞增殖,而正是這種細胞增殖導致了癌癥的發(fā)生。 想象這樣一種場景:你不小心劃傷了手,你的身體會怎么應對呢? 首先,損傷部位的組織中細胞增殖會增強,重新長出血管和相關組織;同時炎癥細胞在傷口上聚集,及時清除從傷口處進入的“異物”。這個過程會持續(xù)一段時間,最終組織再生完成,細胞增殖和炎癥就會消退。傷口長好了,也不紅不腫了(炎癥消退的表現(xiàn))。 以這樣的常規(guī)炎癥為參照,再看癌癥的情況就很有意思了~ 腫瘤細胞同樣是瘋狂的增殖,使勁地長,像不像傷口上的組織修復?并且,腫瘤細胞所處在的腫瘤微環(huán)境里,也同樣充滿了炎癥細胞(點擊跳轉往期內容)。基于這些相似性,科學家們形象地將癌癥稱作“一個無法愈合的傷口”。這個“無法愈合的傷口”,持續(xù)地進行細胞更新和增殖,并伴隨著慢性炎癥。 盡管慢性炎癥和癌癥之間因果關系的許多機制仍未清楚,但現(xiàn)在科學界普遍接受了慢性炎癥與癌癥密切相關的觀點。 事實上,20%以上的癌癥和感染、刺激物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感染相關。例如:慢性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世界胃癌的主要病因;乙型或丙型肝炎感染易患肝癌;患有炎癥性腸病(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span>的人更容易發(fā)生結腸癌變。除此之外,30%的癌癥可歸因于吸煙和吸入污染物(如二氧化硅和石棉),35%可歸因于飲食因素(20%的癌癥負擔與肥胖有關)。 而無論是慢性感染(20%)、吸煙和吸入污染物(30%)、肥胖(35%),都會引起慢性炎癥。可見慢性炎癥對癌癥的重要性。 更強有力的流行病學證據來自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大量數據表明,使用這些抗炎藥物可降低40%-50%的結腸癌風險,并可能預防肺癌、食道癌和胃癌。 慢性炎癥是癌癥轉移的幫兇 癌癥轉移導致的死亡,占癌癥總死亡的90%以上。因此,治療癌癥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就是阻止其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慢性炎癥是癌癥轉移必不可少的條件。例如,炎癥誘導生成的血管,不僅為腫瘤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營養(yǎng),而且為腫瘤的逃逸提供了一條“高速公路”,幫助腫瘤細胞從原發(fā)部位開始遠端轉移。 除血管生成外,炎癥幫助腫瘤細胞轉移的機制還可能包括:細胞外基質重塑、免疫抑制、侵襲和灌注等。 圖2:腫瘤細胞血行轉移的四個步驟:1.血管生成;2.細胞外基質重建;3.侵襲;4.灌注 盡管知道慢性炎癥對癌癥轉移的過程至關重要,但這個過程具體是如何發(fā)生的,科學家們還不甚清楚。 這才終于輪到我們今天的主角:IL-1-β,登場了。IL-1-β是一種促炎細胞因子,顧名思義,具有促進炎癥發(fā)生的作用。此前有研究表明,IL-1-β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不良生存率相關。且與健康的受試者相比,NSCLC患者的血清IL-1-β水平升高。 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肺癌的體外模型來研究IL-1-β在肺癌轉移中的作用。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相比起未暴露的腫瘤細胞,長期暴露于IL-1-β下的腫瘤細胞會發(fā)生基因表達的可遺傳改變,這種改變會促進轉移的發(fā)生。由于可遺傳,腫瘤細胞可以“記憶”這種表型,以在轉移到遠處器官后,利用這種改變,成功定居。 該研究使研究人員進一步了解IL-1-β誘導的慢性炎癥在腫瘤進展和轉移中的作用,這可能有助于改善肺癌的預防和治療。 “抗炎藥”降低77%的肺癌死亡率 認識慢性炎癥和癌癥的關系,為預防和治療癌癥提供了方向。盡管目前針對癌癥相關炎癥的臨床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潛力巨大。 還是以上面提到的IL-1-β為例。 2017年腫瘤研究領域最神奇的意外發(fā)現(xiàn)之一,是一種名為“Canakinumab(卡那奴單抗)”的新型“消炎藥”。卡那奴單抗是針對IL-1-β的靶向藥物,可以阻斷IL-1-β的活性,從而抑制炎癥的發(fā)生。 這原本是一種被開發(fā)來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為了驗證該藥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三期臨床試驗中共招募了10061名患者。試驗最終成功了,卡那奴單抗顯著降低了心血管死亡風險。 而真正讓人出乎意外的是,在統(tǒng)計數據時,研究人員意外發(fā)現(xiàn)該藥大幅降低了肺癌死亡風險。使用卡那奴單抗的患者,肺癌死亡率下降了77%那么多! 對卡那奴單抗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機制,研究人員猜測,可能是因為阻斷了IL-1-β而抑制炎癥發(fā)生,從而抑制腫瘤的轉移和進展。 目前,卡那奴單抗在肺癌中開展了一系列用于NSCLC患者的研究,研究結果令人期待。 不得不感慨,腫瘤治療領域真是日新月異,各種新發(fā)現(xiàn)、新理念頻出,不停地給人驚喜。 知道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沒日沒夜地研究,從不肯放棄對“治愈癌癥”的希望,真是一件很溫暖的事。 最后,新型“抗炎藥”目前或許還等不到,但是,從日常生活做起,遠離容易引起慢性炎癥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趕跑”炎癥,從這幾點做起 保證果蔬、優(yōu)質蛋白的攝入;同時減少食用方便面、餅干、外賣等快餐食食品,遠離煙酒。 多喝水可加強血液循環(huán),降低炎癥狀態(tài)。建議每天喝水量在2000毫升作用。 每周進行兩到三次有氧運動,每次半小時。健步走、慢跑、游泳、爬山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壓力等不良情緒會增加體內的炎癥水平。減少憤怒、憂愁、悲傷,用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避免熬夜,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平時注意用餐環(huán)境和餐具的衛(wèi)生,聚餐時使用公筷,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風險。同時注意減少其它感染的風險。 責任編輯:覓健科普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