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代鳥類由恐龍進化而來?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鳥就是恐龍,是6500萬年前白堊紀那顆隕石撞擊地球后,殘留下來的恐龍的唯一后裔。現(xiàn)在地球上有18000多種鳥類,所以說恐龍已經(jīng)滅絕了并不準確,只能說它們改頭換面,重新“偽裝”并在漫長的艱難歲月里生存下來,越來越繁榮昌盛了。 這些鳥恐龍偽裝得如此之好,以至于科學家們對鳥類的起源和早期進化仍然知之甚少,然而大量鳥類新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鳥類從恐龍進化的關鍵階段提供了重要的新見解。這些化石大多出現(xiàn)在中國境內(nèi),最近一個是在河北石峽村發(fā)現(xiàn)的,來自于1.27億年前的白堊紀,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等科學家命名為迷惑巾幗鳥。這項研究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揭示了鳥類飛行演變的關鍵點,填補了現(xiàn)代鳥類和之前出現(xiàn)的長著翅膀的恐龍樣生物之間的一個重要進化空白。 迷惑巾幗鳥生活在早期白堊紀茂密的森林里,和現(xiàn)代烏鴉差不多大,具有寬而短的翅膀,翼展達69.7厘米,有助于其在樹木之間保持良好的機動性。迷惑巾幗鳥有著其恐龍祖先的明顯特征,比如翅膀上的爪子,下顎長著牙齒,以及融合在一起的肩胛鳥喙骨等,填補了長尾最原始鳥類和反鳥類、今鳥類之間的演化空白,對研究鳥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趣的是,迷惑巾幗鳥下頜上那一排細小而鋒利的牙齒及部分頭骨表明,它和非鳥類獸腳亞目恐龍較為相似,沒錯,就是我們熟悉的霸王龍和迅猛龍,當然還有今天我們餐桌上的??汀u,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先。所以以后你吃雞的時候,就沒必要說吃雞了,而是可以很文藝地說:今天我要吃霸王龍的表孫子! 參考及圖片:中國科學院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