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后,恐龍逐步走上歷史舞臺,成為地球的霸主。 白堊紀大撞擊之后,恐龍被徹底滅絕,哺乳動物逐漸走上歷史舞臺,而我們?nèi)祟惓蔀榱说厍虻男掳灾鳌?/p> 攝影/Brett Stanley 但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個例,因為有了智慧,地球上已沒有任何物種可以和我們匹敵了。我們統(tǒng)治了一切,包括此前陸地動物從未涉足的海洋。哦,不對,現(xiàn)在的海洋霸主,比如鯨類,還有海豚類,實際也是陸地動物,只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約是在陸地上混不下去了,它們才又重新回到海洋,混得風生水起,對其它海洋生物予奪生殺。 然而,隨著我們對化石燃料的無限渴求,地球上數(shù)億年埋藏起來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很可能在數(shù)百年內(nèi)就被焚燒一空,重新變成二氧化碳,回到大自然里,幾乎可以肯定會讓整個地球生命重新洗牌。不少研究甚至認為,這個過程已不可逆轉(zhuǎn),因為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暴漲的效應是會滯后數(shù)十年甚至數(shù)百年的,我們今天作的惡,已無可避免地會在明天結出苦澀的果。 攝影/Tim Samuel 一些人可能認為,二氧化碳排放對地球的影響,就是地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南極冰川的融化,陸地氣候的極端化等等。但事實遠不止如此,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以及其中的生命,更是首當其沖,將遭遇巨大的沖擊——因為水會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導致海洋酸化。根據(jù)科學家們的調(diào)查,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大約有1/4會被海洋吸收,每天高達2200萬噸。自工業(yè)革命開始以來,海洋已吸收了人類排放的5250億噸二氧化碳! 在正常情況下,通過河流排放到海洋里的礦物質(zhì)會中和這些碳酸,繼而維持海洋酸堿度的平衡;但人類額外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沒有額外的礦物質(zhì)來中和的,這就導致海洋環(huán)境越來越酸化。 你可能會認為,海洋酸一點有什么關系呢?嗯,要是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中,都有微量的硫酸或鹽酸存在,你覺得人類還能生存下去嗎?海洋里的碳酸基本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幾乎可以肯定會對魚類造成很大的沖擊,導致它們的數(shù)量不斷下降。 對牡蠣、蛤等貝類,以及龜類動物來說,海洋酸化是災難性的,因為它們的殼、甲會軟化溶解,我們燒烤架上的品種可能要大大減少了;根據(jù)此前的研究,海洋酸化,大型魷魚的代謝率也會顯著下降,我們的火鍋也要受影響了;而基礎物種珊瑚形成外骨骼也會面臨更多的困難甚至大面積死亡,和它們共生的藻類也會受到災難性影響,進而導致4000多種在珊瑚礁中生活的物種舉步維艱。所以,海洋酸化不斷加劇,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海洋食物鏈的重新洗牌,那么,誰會贏得海洋酸化的勝利,成為海洋的霸主,或者說優(yōu)勢物種呢? 可能誰也不會想到,一種善于在海洋中隱身的肉食動物——水母,可能會脫穎而出。大多數(shù)水母在海洋中都是一種透明的存在,其它動物很難發(fā)現(xiàn),它們以魚類和浮游生物為食,在海洋中過得悠游自在。而根據(jù)科學家們的研究,它們在海洋酸化的環(huán)境中似乎活得更好:在海底火山等二氧化碳含量高的地方,水母的數(shù)量遠遠高于其它地方;科學家們將水母和另一種海洋基礎動物——橈足類動物一起放到酸化的水族箱里時,83%的橈足類會被它們吃掉,而在正常的環(huán)境里,只有37%的橈足類會被消耗。 所以,如果我們就這樣毫無顧忌地不斷把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里,未來的海洋將徹底變成“海洋酸世界”,魚類和其它動物可能會越來越少,而水母可能會越長越大,越來越多,最終成為全球海洋的新霸主。那時候,我們智慧的人類就可以燒烤水母,用水母燙火鍋了,想起來都令人欣慰,百般舒暢。對了,水母身上95%是水,2%是鹽,只有3%是蛋白質(zhì),不用刻意減肥,大家都可以越長越瘦了。 嚴正聲明:本號文章均為原創(chuàng),禁止任何形式的全文或部分摘錄盜用,包括視頻、音頻轉(zhuǎn)化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