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話是不是要刪掉呢?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將來也不會成為圣人。我不想到孔廟里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的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季羨林 在普通人的心中,對于圣人這個名號是心懷敬仰而努力追逐的。然而,就有這樣一位圣人,在一生的文學生涯中,竭力擺脫這“圣人”的名號,力求真實。這個人就是家喻戶曉的國學大家季羨林先生。 2009年12月,季羨林70年前在清華念書時的日記出版,即后來赫赫有名被稱作顛覆季羨林形象的《清華園日記》出版前,許多朋友都來勸阻季羨林出版此書或者刪減部分內容。 因為這些內容的確令人啼笑皆非,而當時的季羨林已然成為文壇巨擘,在眾人眼里,這些文字無疑是不符合季羨林身份的。 1932.9.11——我的稿子還沒有登出,媽的。 1932.9.23——早晨起來上班,坐得腚都痛了?!陨险约玖w林《清華園日記》 正是這些看似普通人發(fā)牢騷的文字,竟然出自大家季羨林之手,在令人震驚的同時,不免使讀者更進一步的走近季羨林的日常生活——真實、平易近人、不弄虛作假。 然而就是這樣令人可親的文學泰斗,為何竟然與自己親生兒子斷交13余年呢? 不能做主的婚姻 1911年8月6日,季羨林出生于中國山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因為原生家庭條件實在艱難,季羨林6歲就離開家道叔父家寄住。雖然是寄人籬下,季羨林在功課學習方面依然十分刻苦,熟讀中國許多傳統(tǒng)文學的書籍,這也為他后來成為國學大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他小學、中學成績都十分優(yōu)異,后來甚至考入了清華大學,出發(fā)去德國留學深造。金鱗豈非池中物,從年少種種便可斷言少年季羨林的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尚未發(fā)光發(fā)亮金石,在18歲那一年,卻不得不按照家中長輩的意思,迎娶了大字不識的彭德華。 此后幾十年的種種,都似乎向世人證明著季羨林對原配妻子彭德華的態(tài)度:只有責任,沒有情愛。后來季羨林與兒子季承的關系惡化也不乏這個原因。季承甚至毫不避諱的指出父親心中“有國無家”,對待妻子“薄情寡義”。 季承對父母關系的不滿,在他后來出版的《我與父親季羨林》一書中可見一斑,總而言之,彭德華于季羨林而言,更像是舊社會給他留下的一個痛苦的烙印。 彭德華嫁給季羨林時只是小學畢業(yè),而此時的季羨林已經在文壇初露頭角,兩人沒有話題可言,更不談愛情。也許是不成熟的家庭觀與作為文人的氣性所致,此時的季羨林對待彭德華十分冷淡,為了擺脫包辦婚姻帶來的陰霾,他甚至選擇獨身去德國留學——盡管此時彭德華已經為他生育一兒一女。 在季承人生前十一年的生活中,“父親”這個兩字眼是可觸不可及的。而母親彭德華則如同舊社會中所有處于包辦婚姻中的女性一樣,文化水平不高,但善良賢惠。 在季羨林遠赴德國的十一年里,彭德華任勞任怨的撫養(yǎng)孩子,侍奉公婆,拼命賺錢養(yǎng)家,十一年后季羨林留學歸來,再見彭德華時,才感嘆萬分,決定好好珍惜眼前人。辛苦半生的彭德華,終于憑借著自己的溫柔賢惠,打動了丈夫的心。 痛失摯愛 1994年,彭德華去世,這對季羨林造成了不小的打擊。此時他已經與彭德華攜手走過了整整六十五年,其中的感情之深厚已經難以估量。彭德華去世以后,季羨林經常偷偷落淚。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此時季羨林與兒子季承的關系也已經到達了冰點。季羨林要求兒子拿出兩萬元作為母親彭德華的喪葬費,季承拒絕,兩人關系便一發(fā)不可收拾。 季承內心對父親其實相當抵觸,在他幼年時期,母親一個人負擔起整個家庭的操勞,是他終身難以忘懷的,因此后來的幾十年,他對父親不無怨恨。 畢竟在孩子眼中,那個人人稱贊的季羨林只是季羨林,那個出國十余年不曾對他噓寒問暖的人才是父親。 季羨林顯然也不滿于兒子季承的行事作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季承同家中的年輕保姆馬曉琴走得很近,關系曖昧不清,讓一生兩袖清風的季羨林感到憤怒不已。1995年兩人決裂,保姆馬曉琴隨已年逾花甲的季承搬出季家,自此,父子兩人反目成仇,再也不作來往。 重歸于好 2004年,季承與分居已久的原配妻子離婚,同年娶了小自己近四十歲的保姆馬曉琴。兩人婚后十分恩愛,此時,季承已久與父親斷絕往來近十年。 2007年,季承發(fā)現自己的妻子突然開始喜歡吃酸辣的東西,而且伴隨著孕吐等妊娠反應,當即帶著馬曉琴去醫(yī)院檢查,檢查結果讓這一家子人都雀躍歡喜起來——馬曉琴懷孕了! 老來得子的幸福感讓季承逐漸放下了從前的偏執(zhí),他也成為了一個非常負責任的優(yōu)秀丈夫:妻子的一應生活起居被他照料得無微不至。 福有福報,第二年馬曉琴成功生產了一個男孩,季承為這個男孩取名叫季宏德,季家所有人都陷入狂喜的情緒中,包括季羨林。 一家人哪里有隔夜仇,在領略到為人父的艱難不易后,季承逐漸想起了自己的父親——父親在他幼年時雖然沒有給予他多少關愛,但是對他的教育上卻從不苛待,多少個日夜,父親親自監(jiān)督他的功課,又是多少個日夜,不懂事的他與父親爭吵..... 最高的不是山峰,是父親的背影。最遠的不是天邊,而是父親的等待。此時的季羨林已經九十多歲,再沒有多少個日夜可以等待了。他決定帶著妻兒,去向父親請罪,盡管此時他們已經十三年未見。 2009年,季承帶著兒子宏德去醫(yī)院探望季羨林。此時季羨林已經臥床不起,季承多年來的感情終于在見到父親那一刻像洪水般決堤,他痛哭著給父親磕頭賠罪,哭訴道:“我來給您請罪了!” 畢竟是血濃于水的親生骨肉,十三年來,斷絕了關系卻斷絕不了愛。季羨林也哭道:“孩子,你何罪之有?” 宏德的出生讓季家再次緊緊地團聚在了一起,在季羨林人生中的最后半年,兒子和孫子一直陪伴著他,時隔十三年,季羨林終于明白了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2009年7月,文學泰斗季羨林與世長辭,不過這半年來的溫馨與情誼,已經不枉來世上走這一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