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伯溫臨終前使出什么計策,讓朱元璋每天擔驚受怕, 最后郁郁而終? 眾所周知,朱元璋生性多疑,為了防止明朝江山被他人奪取,朱元璋誅殺了大部分的開國勛貴。他們有的權(quán)傾朝野,自成派系。有的居功自傲,目中無人,有的不甘居于人下圖謀造反。他們大多因為不愿失去權(quán)力而被朱元璋猜忌。而劉伯溫早就看出朱元璋對他們的忌憚,自行告老還鄉(xiāng)。但還是免不了朱元璋的猜忌。臨死前,他留下一本書給他的兩個兒子。就是這一本書,讓朱元璋每日擔驚受怕,郁郁而終。這是為什么呢? 隱士高人出山負責劉伯溫原本是元朝的官員。元朝末期朝廷貪污腐敗嚴重,他不愿與貪官同流合污,毅然決然辭官歸隱。在他隱居山林期間,與當時許多名士都有往來。他名聲逐漸傳開,民間開始流傳說劉伯溫能夠窺的天機,誰能有他輔佐就能當上皇帝。許多人都慕名前來拜訪。 最后他被朱元璋的誠心感動,出山輔佐朱元璋。當時朱元璋勢單力薄,是劉伯溫獻計使得朱元璋的勢力變得日益強大。朱元璋能夠稱帝,劉伯溫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主動辭官難逃猜疑稱帝后朱元璋給予了開國勛貴們極大的權(quán)力,這也使得勛貴們倚仗皇恩逐漸膨脹,不知收斂。當時李善長身為丞相,文官之首,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這讓朱元璋十分忌憚,朱元璋就想讓劉伯溫接任宰相。劉伯溫看出了朱元璋的意圖,直接表明自己不適合做丞相,李善長、胡惟庸、徐達都不合適。這時他已經(jīng)明白他們這群人讓朱元璋十分忌憚,早日功成身退才能得以善終。劉伯溫順勢辭官。但這也不能讓朱元璋放心。 畢竟劉伯溫“窺探天機”的本事人盡皆知,無論在哪都是隱患。于是在劉伯溫患病之時借賜藥之名下毒,致使劉伯溫日益病重,最終離世。 另一說法是胡惟庸下毒,朱元璋默許。胡惟庸帶御醫(yī)賜藥,劉伯溫曾向朱元璋表示服藥后病情越發(fā)嚴重,朱元璋沒有表示。 留下奇書劉伯溫臨死前傳給兒子一本書,這本書叫《百戰(zhàn)奇謀》,這本書記載了劉伯溫所有的學識計謀,以及對之前大大小小戰(zhàn)役的總結(jié)。民間把這本書傳得越來越神,還說得此書者得天下。 這話傳到朱元璋耳朵了,讓他寢食難安。這本書一定要掌握在朱家手里,于是朱元璋在劉伯溫發(fā)喪之時前去吊唁。并向劉伯溫的兒子詢問書的下落。劉伯溫的兒子表示劉伯溫告訴他們這書不是他們能夠擁有的,就命他們燒了,還留給了陛下一封書信和一本《郁離子》。朱元璋當然不信,派人將劉家翻了個遍,但沒有收獲。 朱元璋無可奈何,憤憤離去。這事就成了朱元璋的心病。他時刻擔心著會有別人的到這本書,推翻明朝的統(tǒng)治。就是這一本書,讓朱元璋擔驚受怕,郁郁而終。可笑的是,在二百多年后,當闖王李自成攻進紫禁城時,在書房中找到了那本被朱元璋隨手丟下的《郁離子》。 出于對劉伯溫的敬佩,他仔細拜讀了這本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書中藏有夾頁,正是那本朱元璋心心念念的《百戰(zhàn)奇謀》。或許劉伯溫即使臨死前也希望對朱元璋盡忠,奈何朱元璋沒有顧及舊日情分,錯過這本奇書。落得郁郁而終的境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