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詩人燦若群星,為人熟知的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詩佛王維、詩豪劉禹錫、詩狂賀知章、詩杰王勃、詩骨陳子昂、詩鬼李賀、詩奴賈島、詩囚孟郊、七絕圣手王昌齡,田園詩派代表孟浩然,邊塞詩派代表岑參、高適,再有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柳宗元,初唐四杰中的駱賓王,還有初唐的宋之問,盛唐的張九齡、賀知章、王之渙,中唐的劉長卿、韋應(yīng)物、元稹、李紳,晚唐的小李杜也就是李商隱和杜牧,以及溫庭筠、杜荀鶴等等。 在這些詩人當中,陳子昂名氣不算太大,但他作為文學(xué)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在初唐到盛唐詩風(fēng)發(fā)展轉(zhuǎn)變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是初唐成就最大的詩人,在唐代文學(xué)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陳子昂提倡的“風(fēng)雅”之音,使唐詩徹底擺脫了齊梁頹靡詩風(fēng)的影響和束縛,為唐詩的健康發(fā)展做好了鋪墊,為迷茫的文人們指明了方向,開啟了唐代詩文的壯闊景象。陳子昂的詩文革新主張,是唐詩發(fā)展的理論基礎(chǔ)和創(chuàng)作依據(jù),是唐詩變革的風(fēng)向標,使士大夫們開始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百姓生活,使文人們的創(chuàng)作向現(xiàn)實生活取材,在詩作中表達內(nèi)心想法,流露真情實感。 陳子昂開了唐代詩文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先河,對唐詩大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而意義深遠的歷史影響,得到時人和后人極高的評價。 作為詩人,文學(xué)家,陳子昂是成功的,在他短暫的生命里創(chuàng)造了文學(xué)的輝煌。陳子昂詩風(fēng)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存詩100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登澤州城北樓宴》及《登幽州臺歌》等。 但在俠心劍膽的大唐時代,每一個文人的內(nèi)心都澎湃著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每一個文人都渴望入仕報國,書劍從軍,舍生取義,在金戈鐵馬中建功立業(yè)。陳子昂也是義無反顧地投筆從戎,他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的重視,授麟臺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在26歲、36歲時兩度從軍邊塞,對邊防事務(wù)頗有遠見,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可惜不能得到上司的重視,又得罪權(quán)臣,被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奮然挺身,幾次向武攸宜進言,請纓愿率“萬人為前驅(qū)”迎擊契丹,非但沒有得到支持,反而被貶官。 政治上接連受挫,報國宏愿成為泡影的陳子昂惆悵不已,苦悶至極,他登上了幽州臺。幽州臺,又名薊北樓,遺址位于今天的北京大興,原是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建造,置黃金于臺上以招賢納才。昭王的老師郭隗就是“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其后很多有才能的人歸附燕國,尤其是連破齊國七十余城的名將樂毅,更使幽州臺名垂千古。 懷才不遇的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吊古思今,不禁感慨萬千,悲吟出《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起筆就是吊古傷今的悲歌,追溯往昔,看不見古代那些招賢納士的賢明君主;展望未來,看不見求賢若渴的圣明君主。 陳子昂滿懷失意登上幽州臺時,除了《登幽州臺歌》,還寫下《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因此《薊丘覽古》中的內(nèi)容可以用來解讀《登幽州臺歌》。在《薊丘覽古》七首中,詩人對戰(zhàn)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了無限欽慕??上У氖牵娙松环陼r,沒能遇到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讓自己一展才華,“前不見”、“后不見”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表達了詩人迫切想要施展抱負但卻無能為力時的悲涼落寞的情緒。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意思是在幽州臺上看到茫茫天地,悠悠無限,想到自己屢遭挫折,前途渺茫,理想和抱負都化為泡影,只能獨自傷心,潸然淚下。詩人登臺遠眺,看到空間的遼遠,景致的壯闊,再想到自己的渺小與卑微,倍感凄涼,倍加失意,倍增苦悶,流下悲傷的淚水。 《登幽州臺歌》整篇從劉向《楚辭·遠游》中的“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被?,意境更為蒼茫遒勁。在遣詞造句方面,也采用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前兩句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分別增加了虛字“之”和“而”,多了停頓,自然舒緩許多,展現(xiàn)了詩人無可奈何、仰天悲嘆的情景。詩歌節(jié)奏上的抑揚變化,讀起來酣暢淋漓又余音繚繞,亦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 歷經(jīng)千年滄桑,幽州臺早已不復(fù)存在,但陳子昂登樓遠眺、吊古憑今營造出的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依然給現(xiàn)代人以無限悲涼與失落的感覺。 《登幽州臺歌》格調(diào)蒼涼,意境雄渾,語言蒼勁奔放,結(jié)構(gòu)緊湊連貫,寥寥數(shù)語,將一個胸藏大志,滿腔熱忱卻報國無門,屢遭打擊,理想破滅的志士形象勾勒出來,將詩人孤獨抑郁苦悶悲愴的情懷完全地抒發(fā)出來。這種蘊藉深厚、纏綿復(fù)雜的情愫,很容易引起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看不見希望,找不到出路的人的心理共鳴,這也是1300多年來《登幽州臺歌》一直被廣為傳誦的原因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