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蘭驚夢/文 《中國詩詞大會》換主持人了,那個根據(jù)“天若有情天亦老”出口就能對出三首典故的董卿,那個被選手王若西夸贊““美人當以玉為骨,雪為膚,芙蓉為面,楊柳為姿,更重要的是以詩詞為心”的董卿,那個就連懟天懟地的金星都不吝嗇溢美之詞的董卿,并沒有出現(xiàn)在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取而代之的,是個稍顯有點陌生的名字——龍洋。 雖說名字的知曉度顯然沒有董卿高,但龍洋的出場卻并不顯得青澀。比起“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來,龍洋對于詩詞別有一番理解:“不管你面對黑云壓城還是驚濤駭浪,只要你相信詩詞當中的那些精神,那些力量,你就能夠一往無前,通向坦途。” 雖沒有像董卿一樣,不時引經(jīng)據(jù)典、解讀點評,但龍洋這番話中對于詩詞的理解,卻切切實實道出了詩詞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直抵人心的原因所在。 詩句給人力量,詩意改變心境,這就是中國詩詞之精神內(nèi)核。 在古來詩賢文達的詞句中,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為人坦蕩、素有才名的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在貶謫生活中依舊發(fā)出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的自強之音;盡管深知前路崎嶇,歧途甚多,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用積極出世的態(tài)度,喊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振聾發(fā)聵之詞“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包括在開國元帥陳毅那首“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詩里,亦能讀出在三年自然災(zāi)害最困難的境況下,革命老前輩內(nèi)心的堅韌與平靜。從古到今的詩人們,無一不借助詩詞表達自己對抗波折的決心與勇氣。 實際上,在今年《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也有不少這樣“詩詞力量”的詩句鼓舞著答題人、鼓舞著觀眾、鼓舞著每一個熱愛詩詞的人在逆境之中不慌不亂,冷靜前行。 在第四期節(jié)目里,就有一位“替女出征”的母親翁智平鏗鏘有力的讀出自己的定場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位沒什么詩詞基礎(chǔ)的她,整整花了三年時間準備,最終才站上本季詩詞大會的舞臺,為的就是替自己不幸失明的女兒圓一個關(guān)于詩詞的夢。縱然生活有太多的不幸降臨在自己的身上,與其徒勞無功的怨天尤人,倒不如像翁智平一樣,借著蘇軾詩詞中豁達的心境和自信的態(tài)度,笑對人生的坎坷。而這,就是詩意的力量。 其實類似的詩詞和故事在本季《中國詩詞大會》中還有很多, 無論是第二期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鏗鏘,還是“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豪情;無論是第四期里“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的赤誠報國之心,還是“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里對于戰(zhàn)勝疫病困難的決心,都足見蘊藏于詩句中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詩詞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它可以在人生低谷時給你奮發(fā)的力量,它可以在失意低落時給你豁達的力量,它可以在你迷惘不知去處時給你前進的力量。這種撫慰心靈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養(yǎng)靈魂的力量,不就是中國詩詞的精魂所在嗎? |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