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諸王子為各地藩王,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洪武九年(1376年)就藩桂林。此后靖江王代代相傳,直到順治七年(1650)終結(jié),靖江王是中國歷史上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靖江王乃是名將朱文正的后代,因其暗通張士誠而被囚禁而死,其子朱守謙被朱元璋冊封為靖江王。朱文正涉嫌通敵朱元璋震怒,要不是馬皇后攔著直接就把他殺了,如此痛恨朱文正的朱元璋,為何冊封其子為王? 要知道靖江王是明代所分封的數(shù)十個藩王中地位最為特殊的藩王。它既是首批分封的藩王,也是唯一以侄孫的身份分封的藩王。明朝親王受封以一字行,如秦、晉、燕、楚諸王;靖江王以二字郡王名分受封,卻享受親王禮儀;其他郡王均隸屬本支親王,唯靖江王不受任何親王節(jié)制,而是直屬中央朝廷和皇帝。在經(jīng)濟(jì)待遇方面,靖江王雖低于親王,卻又遠(yuǎn)高于其他郡王。它既不同于親王,也不同于郡王,而是介于親王與郡王之間,是明王朝的一個單列王,是明朝藩王中地位最為獨特的藩王。 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恐怕更多是自己的愧疚。想想當(dāng)初大哥大嫂對自己的撫養(yǎng),侄子文正的勇猛果敢為大明建立所做的貢獻(xiàn),為何最后卻落得囚禁而死?作為大哥唯一留下的血脈沒能善終,如果此次封藩再沒有大哥的后裔,百年之后該如何去與大哥交代?看看身邊跟隨自己的將領(lǐng)不是封公就是拜侯,自己的親侄子文正立下赫赫戰(zhàn)功,曾任全軍最高衙門“大都督府”的大都督節(jié)制中外諸軍事,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卻以罪謫死。從史料記載看,其罪似有“莫須有”之嫌。 于是朱元璋在冊封靖江王時曰:“……今聯(lián)既為天子,追念吾兄,以爾守謙,兄之孫也俾王靖江,以鎮(zhèn)廣海之域……”(《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一)。朱守謙于洪武三年(1370)四月七日與秦、晉、燕、楚等九王同時受封,“一切恩數(shù)與夫官屬、規(guī)制概與秦、晉、楚、蜀諸藩等”(《大明靖江安肅王神道碑》)。朱守謙為朱元璋侄孫,按理當(dāng)屬郡王,甚至比正支郡王還遞減一等,但實際上卻以親王名義受封,享受禮儀與一字行的親王一樣,用金冊金寶,設(shè)置護(hù)衛(wèi)官屬;其棒祿雖比親王少,卻比郡王多多了。 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guī)定構(gòu)筑, 其主要建筑前為承遠(yuǎn)門, 中為承運殿, 后為寢宮, 最后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筑還有4堂、4亭和臺、閣、軒、室、所等40多處, 占地19.78公頃, 規(guī)模宏大。據(jù)明代黃佐《廣西藩封志》記載, 王城辟有四門, 南曰端禮(后改正陽), 北曰廣智(后稱后貢); 東曰體仁(后謂東華); 四曰遵義(后改西華)。城垣左為宗廟, 右為社稷。城內(nèi)有承運門、承運殿。圍繞宮殿主體建筑還廣建樓堂廳院、 亭閣軒室,構(gòu)成一個舍碧輝煌、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獨秀峰挺拔俊秀, 矗立城中。山上建有玄武閣、觀音堂、三客廟、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 可見朱元璋對于大哥和侄子的后代還是很重視的,遠(yuǎn)超一般的郡王接近親王的待遇,有明一代也只一個非朱元璋直系親屬而封藩建府,可見靖江王在大明帝國的份量。 | 
|  | 
來自: 昵稱14934981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