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喜愛的顏色是藍上再加上一點藍 很多人對當代藝術的觀感不好,覺得看不懂,是故弄玄虛的玩意。這里面,抽象畫算是“罪魁禍首”之一,尤其是單色畫(monochromes),比如俄國至上主義畫家馬列維奇的黑色方塊(Black Square): 還有,法國藝術家Yves Klein著名的藍色系列。在電腦上,手機里,雜志上看到這種單色畫可能真的有點what's the fxxk的感覺,這TM也能叫畫,不就是塊色板嗎,你蒙我? Monochrome bleu( IKB 49), 1960 很難形容第一次站在蓬皮杜5樓這幅2米X1.5米的真跡前的感受。震撼?沉醉?在看完無數(shù)的畫后來到這里,與大面積的純粹的藍色不期而遇,突然覺得 Less is More實乃真理一句。 Yves Klein認為,在繪畫中,線條就好比監(jiān)獄的柵欄(原話:prison grating),而純粹的色彩則象征著絕對的自由。他很喜歡用的一個詞是:浸漬(Impregnation)。這可以和他很喜歡用的一個材料:海綿(Sponge)結合起來看,海綿吸水是浸漬原理的完美體現(xiàn)。Klein希望觀眾在看他的畫的時候,忘掉解釋,忘掉腦海里對繪畫的認知,如海綿一樣,調(diào)用所有感性來感受這幅畫,被藍色所表達的蘊意所包含。 Monochrome bleu( IKB 3), 1960 為了獲得理想的藍色,他和化學家合作,將群青染料懸浮在石油萃取物中,來保持其光澤和粉狀質(zhì)地。當顏料干燥后,每個顆粒都保持各自的完整性,又通過油脂和其他顆粒相連,達到了個體性和統(tǒng)一性的結合。 Monochrome bleu IKB, 1959 Yves Klein將這個得意之作取名IKB國際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并且為這個制作方法申請了一項專利認證。是的你沒看錯,他“發(fā)明”了一種藍色。這未免太酷了吧~ 這種藍色的RGB坐標是(0, 47, 167),作為一種基本顏色,更是作為一種靈感,如今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個領域,尤其是時尚行業(yè)?,F(xiàn)在通過Photoshop,你也可以輕易的得到這種藍。 它的顏色十六進制是#002FA7,是的,這句話就是用克萊因藍打出來的。這篇文章里所有的藍色都是。 藍色成為Yves Klein終生創(chuàng)作的一個鋼印,他用它作畫,做雕塑,用它印制郵票,將它涂抹于赤裸女體, 使之成為活的畫刷。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超過200幅藍色單色畫,這些畫在他死后以Blue Monochrome+數(shù)字編號的方式命名,以作區(qū)分。 看到這里,如果你以為Yves Klein享譽國際藝壇靠的只是“藍色”這一招鮮,那你就錯啦。如果你以為Klein的創(chuàng)作沖動只是對于藍色這種顏色和它所給予人的深邃聯(lián)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Yves Klein在這個世界上只活了短短的34年,在他短暫又絢爛的一生里,藍色是他繞不開的一個標記,但并不是他創(chuàng)作的終極奧義。 藍色代表什么呢? 對Yves Klein來說,藍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 是這顆星球上,實際存在的,又最最抽象的東西。 我們看到藍天和大海,不在意其輪廓和形狀,而在于他空無一物,又包容萬千的神秘力量。 是的,Klein真正為之著迷的,是浩瀚的星際和宇宙,是存活在其間的生命的物質(zhì)和靈性。 而藍色,是克萊因用來探索宇宙無極,生命靈性的最佳載體;克萊因同時也賦予藍色超脫于其他顏色的精神意義。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現(xiàn)在我們來聊點其他的。 1961年,在著名的切爾西宣言(Manifesto of the Chelsea Hotel)中,Klein曾經(jīng)描述過這樣一幅動人畫面: 18歲, Yves Klein和他的兩個好朋友:(未來的)詩人Claude Pascal和(未來的)藝術家Arman一起躺在尼斯的海灘上,仰望天空。他們突發(fā)奇想,決定“分享”這個世界:Pascal選擇了語言和空氣;Arman選擇了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物質(zhì);而Yves選擇了這顆星球以外的一切:太空、無垠……
彼時的Yves Klein不知道,少年時許下的豪言狀語,對天空和宇宙的向往,對非物質(zhì)和無極限的探索,從此以后將成為他一生癡迷的創(chuàng)作主題。 1928年,Yves Klein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他的父親是一位后印象派畫家,擅長風景畫;他的母親是一名抽象派畫家,是當時著名的Art Informel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在尼斯長大,一個法國南部的海邊城市,地中海的藍天和陽光滋養(yǎng)他。 14歲,克萊因進入國立海洋商學院,在這里,他認識了兩個終生的好朋友:Arman和Claude Pascal。這兩個人后來都鼎鼎有名:前者和他一樣,成為了一名杰出的藝術家,法國新現(xiàn)實主義(Nouveau Réalisme)的代表人物;后者則成為著名的作曲家和詩人。當然了這是后話,在當時他們只是三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男孩子,他們一起練習柔道;研究印度教、禪宗、玫瑰十字會等宗教以期了解生命之意義;他們分享對爵士樂、搖擺舞、冥想的喜愛;他們熱烈崇拜梵高,中二病時期的三個少年決定效仿梵高,只以姓氏相稱;以及在上文提到的,躺在海灘上籌謀“瓜分”世界的異想。 他在學校里如饑似渴的學習,充滿理想;當他畢業(yè),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冒險。 20歲,他搭順風車前往意大利:熱那亞,波托菲諾,拉帕洛,圣瑪格麗特,比薩,佛羅倫薩,羅馬,那不勒斯,卡普里,伊斯基亞,龐貝,雷焦,墨西拿,巴勒莫,威尼斯,然后返回尼斯。他一路看教堂,看展覽,他還是個細心的手帳boy,記錄了自己一路的見聞。
21歲,為了學英語,他去了倫敦,在一個畫廊當學徒,學習鍍金和使用基本顏料的繪畫技巧。 22歲,他去愛爾蘭,在都柏林的一家馬術俱樂部當馴馬師。
23歲,他從馬賽港上船,途徑塞得港,吉布提,科倫坡,新加坡,西貢,馬尼拉,香港,到達日本橫濱。
Yves Klein在橫濱呆了15個月,邊學柔道,邊教法語,直到他拿到了柔道黑帶四段。這個水平,當時放眼歐洲大概算最強王者吧。
1955年,行完萬里路,27歲的Yves Klein回到巴黎,屬于他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百無禁忌、天馬行空 — Monochrome Propositions 其實 Yves Klein最早的單色畫不只是藍色,他也用其他顏色來表達不同的色彩所蘊育的含義,希望能喚起觀眾強烈的心靈感受力。
當他在巴黎展出后,大眾的反應不盡如人意,當時正是抽象表現(xiàn)大行其道的年代,人們簡單的把他的畫當作抽象畫來理解,認為這些不同顏色的畫就像馬賽克一樣,鑲嵌在一起達到抽象的色塊效果。這完全不符合Yves Klein的初衷,在這種理解之下,單幅畫徹底失去了意義。 于是Yves Klein干脆只專注于藍色的單色畫,比起其他顏色來,Klein更喜歡藍色這是毋庸置疑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藍色意味著海洋和天空之外,這也和他的信仰有關:天主教。藍色不僅是圣靈的象征,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描繪圣母瑪利亞長袍的傳統(tǒng)色調(diào)。 1957年,Klein在米蘭的單色畫展覽大獲成功。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Lucio Fontana買了其中一幅藍色畫,觀念藝術家Piero Manzoni(就是那個賣屎罐頭的)也對他的作品贊不絕口。
Artist’s Shit 1961 這一年,他開始在國際上有影響力,他在布魯塞爾、巴黎、米蘭、杜塞爾多夫等地做展覽,認識很多國際上享譽盛名的藝術家,也成為被眾人交口稱贊的寵兒。 從1957-1962年,他做出許多前無古人的開山之作。 — Blue Globe 1957年,Yves Klein宣稱:地球是藍色的!為此他制作了一個藍色的地球浮雕。
Blue Globe (RP 7), 1957 4年后,俄國宇航員加加林搭乘載人宇宙飛船,第一次進入太空,繞地球一圈,在浩瀚的太空遙望人類居住的這顆星球,并且宣布:地球是藍色的!這多么神奇! — Le Vide 1958年,他在巴黎Iris Clert 畫廊策劃了一個叫做虛空(Le Vide)的展覽。這個展覽的全名也很神叨叨:The specialisation of sensibility in the raw material state into stabilised pictorial sensibility,直譯的話叫:在原料狀態(tài)下的敏感性的特化化為穩(wěn)定的圖像敏感性(可以忽略……)。 整個展覽——除了在畫廊角落放了一個超大的空櫥柜——空無一物。畫廊內(nèi)部被涂成白色;窗戶外面則全部涂成藍色,邀請卡是藍色,入口招待的雞尾酒也是藍色。
3000人排隊等候入場,來看這個“什么都沒有”的展覽。 — Immaterial Pictorial Sensitivity Zones 這個更神奇。Yves Klein號稱要售賣他自己定義的“非物質(zhì)圖案敏感區(qū)”,大意就是像畫餅充饑一樣,自己定義了一個理論空間,這個空間在物理上不存在,全靠想象。有人買嗎?有的。還不只一個,就我知道名字的就有三個人。用什么買?一公斤的黃金。
專門為無形空間而設計的支票本…… 整個過程充滿儀式感,在塞納河邊,見證人在場的情況下,買家和 Yves Klein,一手交黃金,一手交收據(jù)(以證明這個無形空間賣出)。交易完畢,買家把收據(jù)燒掉,而Klein則把一半的金子倒進塞納河。
就這樣,他賣掉“什么都沒有”換來了金子。 — Le Saut dans le vide 1961年,Yves Klein又出奇招,創(chuàng)作了一個大概算是行為藝術的前身之類的作品:跳進虛空。他從一家柔道館的頂樓窗戶跳出來,既沒有墜落,也沒有上升,他懸浮著,將自己投身于無盡的虛空當中。作為一個致力于表現(xiàn)空間的藝術家,他覺得自己得想辦法真正的“進入”空間,擺脫地球重力,懸浮于其間。我覺得,這可能和他長期練習柔道,對身體的核心肌群擁有超強控制力有關,當你能控制身體時,你總是會想要擺脫重力的束縛感。
他找人拍下了上面這幅照片。當然這是一個合成的照片,其實下面是有人抬著墊子的。這個行為影響了很多后來者,我們在上期介紹的行為藝術家謝德慶,在去美國前在臺灣就嘗試過類似的跳樓的行為,然后把兩個腳踝都摔傷了……(哎呀寫到這里我都忍不住笑了,太開心了,藝術使我快樂~)
左:謝德慶,右:Yves Klein 這還沒完呢,隨后Klein又自己杜撰了一份報紙,模擬記者的口吻來報道這個“跳進虛空”的行為,標題也故意取得很獵奇:“太空中的男人! 太空畫家躍入虛空!”(大意),印刷了很多份,擺放在巴黎的書報亭里。
我想常人可能很難理解Yves Klein對空間/太空的執(zhí)念,從他18歲躺在那邊海灘上,豪氣地宣布“這片天空是我的”起,他就將空間視為他的領域。60年代,那是一個神學和科學此消彼長的年代,加加林成為沖出地球的第一人,那時的人們并不具備今天人們看待太空的視野,Yves Klein是同時代的人里,極個別的,對浩瀚的宇宙和空間充滿好奇,努力的吸收各種知識,調(diào)用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去感知它的一個藝術家。 — Anthropométrie sans titre 這個作品非常有名。中文翻譯叫做人體測量學,大意是通過統(tǒng)計學方法,對人體特征進行數(shù)量分析。Yves Klein設計了一個表演,邀請了有限的觀眾到場,現(xiàn)場有三個小提琴,三個大提琴,三個合唱,三個裸體模特。
他將顏料涂在這些模特的身體上,讓他們在巨幅的畫布上留下身體上涂料的痕跡,形成了一幅幅的畫。這些畫和他們的主體如此接近,相當于用一種客觀的方式在測量人體。
這些用身體作畫的女體被他稱為“活的畫刷”(Live Brushes),他也為此申請了專利…… 除此之外他還嘗試了很多聞所未聞的創(chuàng)作方式,比如把畫布綁在車頂上,然后在雨中以70邁的速度行駛,以記錄雨水的痕跡;用燃燒器噴燒畫布,留下燒焦的的圖案,叫“Fire Painting”;
Untitled Fire Painting (F 16), 1961 用藍色、粉色、金色代表三位一體的神學之謎,他為此創(chuàng)作了富有宗教寓意的三聯(lián)畫和有機裝置……
Ex-voto for Saint Rita of Cascia, 1961 他甚至還設計了很多建筑手稿,設想通過空氣、水與火作為基礎材料來建設明日之都,在他的設想里,未來的人們也許能擺脫物理束縛,成為精神性的存在。
The Fire (D 91), 1959 今天,人工智能似乎快要將他的這個幻想變?yōu)楝F(xiàn)實了,只是使用的是科學技術而不是Klein當時以為的自然能量。不知道 Yves Klein如果活到現(xiàn)在,掌握了這半個世紀科技的發(fā)展,他又會帶來什么樣的視野?可惜我們無從知曉,他死于1962年6月6日,年僅34歲。 Live Fast, Die Young.
這一年1月,他結婚了。
6月6日,他因心臟病發(fā)不治身亡。 兩個月后,他的兒子Yves Amu Klein在尼斯出生。 很難評價Yves Klein。 你不能簡單地把他稱為一個畫家。 他說繪畫只是他的藝術的灰燼(Ashes of My Art)。 在他短短的7年公開創(chuàng)作生涯里,他創(chuàng)作了200多幅著名的單色畫;他發(fā)明了一種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藍色IKB;他申請了許多的發(fā)明專利;他創(chuàng)造一種虛空的概念并且展示它,售賣它,他是一個觀念藝術家;他設計了人體測量學這樣的表演,他被視為行為藝術的先驅;他創(chuàng)作了由20分鐘的單調(diào)音符和20分鐘的靜默組成的交響樂,啟發(fā)了著名的激浪派作曲家John Cage和他石破天驚的寂靜4′33″;他的興趣始終圍繞宇宙和無限空間,靈性和非物質(zhì),他被認為是哲學家;他富有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造力,如果放在當代他應該是個出色的創(chuàng)意大師;他還被不喜歡的人視為神棍,因為他所說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東西”…… 而在我眼里他是個不世出的天才。和我喜歡的很多其他藝術家不同,Yves Klein的藝術沖動不來自于生活和經(jīng)驗,不來自于情感,而幾乎全部來自于他的興趣,他的思考,它的想象。他擁有無與倫比的想象力。 英國小說家毛姆寫過“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光。”百年來被人們一再傳唱,用來比喻現(xiàn)實的無奈和對理想的向往。Klein吸引我的是,對他來說,這種無奈幾乎是不存在的,他年輕,身體強健,功夫了得;他熱衷冒險,去過世界上很多地方;他研究神學,禪宗,印度教;他喜歡爵士樂和舞蹈,占星和冥想,他對孕育生命的宇宙抱有最高的好奇,追求精神的流動性和潛力。他的人生一直都在向上仰望,從來沒有留意過腳下的六便士。 最重要的是,他34歲就死了。
我和我的初戀在一起的時候都還很年輕。那時的他躊躇滿志,說庫布里克就是他的神,法斯賓德就是他自己(他學電影),說要“30歲之前就死”。那時30歲對我們來說是遙遠的數(shù)字,30歲以上的人好像都是面目可憎,麻木活著的中(老)年人。這當然只是年少的輕狂之語,但不失對肆意人生的向往。 現(xiàn)在我們都已過了30歲,還活著。(對此我不想發(fā)表任何感想) 而Yves Klein,他這么年輕,他擁有我們最向往的人生,才華橫空出世,對世界抱有無上的好奇,企圖獲得生命終極的意義,然后在最矚目的時刻人生戛然而止。 世人為之惋惜,他的藝術成就已然驚人,你忍不住去想象如果他仍然活著,將繼續(xù)達到怎樣的藝術高度。 但這何嘗不是一種生命的厚待,在還沒來得及開始腐朽的時候死去,從而不朽。 用一句我們那時很喜歡的話,叫: Live Fast, Die Young. 雖然不長,但淋漓盡致。 — 呼~終于寫到我最喜歡的克萊因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