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方便在實際學習和寫作中對《笠翁對韻》的應用,推出“跟《笠翁對韻》(上卷)學寫作”系列文章,從天文、地理、花木、人物、鳥獸、器具等方面對《笠翁對韻》內容進行了分類合并匯總。今天講述“花木”。 1 花草 花草別名較多,表示荷花的有藕花、菡萏、芙蓉、莢蕖、碧荷;表示梅花的有疏影、暗香;表示菊花的有石菊、靖菊;其他花有海棠、雞冠、鳳尾、芍藥、含笑花。 涉及草的種類有瑞草、靈芝、楚蘭、湘芷、忘憂草、帶草、香蕓、山茶、夷薇、早韭、春芹。 描寫花草的有山花、宮花、砌花、花溪、花灼灼、草茸茸、花馥馥,草蓁蓁、連天煙草、花橫野寺、海棠經雨、紅瘦綠肥、梅蕊放等。 藕花,指荷花。 菡(hàn)萏(dàn)和芙蓉都是荷花的別稱;如李白《子夜吳歌·夏歌》詩:“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金菡萏、玉芙蓉指金屬或玉石制成的荷花;如釋仲殊《黃左丞席上作》詩:“瑞麟香暖玉芙蓉,畫蠟凝輝到曉紅”。 莢蕖(jiá qú),即荷花。 疏影和暗香,均指梅花。林逋曾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來形容梅花,后人就用“疏影”和“暗香”兩個詞來代指梅花。 石菊,指的是巖石之中的菊花。 靖菊,晉詩人陶淵明愛菊,因其謚號為靖節(jié)先生,故稱靖菊;有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海棠經雨,雨后的海棠花。 含笑花,原產中國華南南部各省區(qū),芳香花木,苞潤如玉,香幽若蘭。 芍藥,與牡丹相似,夏秋間開花。 雞冠鳳尾,雞頭上的紅冠子對鳳凰的尾巴;此外鳳尾雞冠還是一種花卉名稱,株高30-60 厘米,莖直立,葉卵狀披針形,花和種子供藥用,具有涼血、止血、止瀉之功效。 瑞草,吉祥之草,如靈芝、蓂莢之類,或稱仙草。 蘭和芷(zhǐ)都是香草名,都盛產于楚地,又因湘江在出國境內,故稱楚蘭和湘芷。如杜牧《將赴湖州留題亭菊》詩:“陶菊手自種, 楚蘭心有期。”范仲淹《岳陽樓記》:“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背m對湘芷常用來比喻品行高潔的人物。 忘憂草,曾有一婦人因丈夫遠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種萱草,借以解愁忘憂,從此世人稱萱草為“忘憂草”。 帶草,即書帶草。傳說鄭玄在康成書院講學著述時,經常到書院附近的野地采集已一些草葉用于編竹簡。這種草葉子寬,也挺長,十分堅韌,而且四季常青,傳說鄭玄用這種編作草繩用以捆書,對鄭玄的讀書用書幫助很大。后來人們便把這種卻叫做“康成書帶”,又稱“書帶草”。 香蕓,蕓香一類的香草,俗稱七里香,有特異香氣,能去蚤虱,辟蠹奇驗,古來藏書家多用以防蠹。 山茶,山中種植的茶葉。 夷薇,商代末年,伯夷和叔齊隱居首陽山,義不吃周粟,采薇(一種野菜)而食,終于餓死。 早韭,初春的韭菜;春芹,春天的芹菜。 山花,山間野花。 宮花,皇宮庭苑中的花木。 花灼灼,花兒開放的鮮艷明亮。 草茸茸,草兒長得茂盛。 花馥馥( fù),形容花的香氣很濃。 草蓁蓁(zhēn),形容草木茂盛。 綠肥紅瘦,出自李清照《如夢令》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币馑际牵掠旰?,花被雨摧殘,變得憔悴了;而葉子經雨的清洗,越發(fā)青翠光鮮。 2 樹木 描寫柳樹的有禁柳、弱柳當風、綠柳沿堤、柳條舒、碧柳、池柳煙飄、柳絆長堤;描寫竹子的有君子竹、斑竹、湘竹、竹徑、青筠;描寫楓葉的有丹楓、楓葉半山;描寫松柏的有古柏、蒼松、大夫松、老柏參天四十圍;其他有海樹、柔荑、榆槐、桃李成蹊、碧桃滿觀,梨花滿地,野葛、山梔等。 禁柳,宮中或禁苑中的柳樹。 綿腰如弱柳,女子纖腰細細,如楊柳般柔弱;如杜甫《絕句漫興九首》詩:“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池柳煙飄,煙霧漂浮在池邊柳樹。 君子竹,竹子耐寒挺立,虛心節(jié)貞,像君子的德行,故稱為“君子竹”。 斑竹,古代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兩姐妹都嫁給帝舜為妻。后來舜到南方巡視,死在蒼梧。二妃往尋,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淚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后來,她倆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 青筠(yún),指青竹,如錢起《賦得池上丁香樹》:“黛葉輕筠綠,金花笑菊秋?!?/span> 古柏,古老的柏樹; 蒼松,常青的松樹,蒼,青色。 四十圍,量詞,兩只胳膊合攏起來的長度為一圍。 大(dài)夫松,《史記》記載,秦始皇登泰山時,遇到暴風雨,秦始皇只得躲到一棵松樹下避雨,后來,秦始皇封那棵松樹為五大夫。 海樹,海邊的樹。 柔荑(tí),植物初生的幼芽,借指女子的手。 榆槐堪作蔭,榆樹和槐樹可以給人們帶來陰涼。 桃李成蹊,桃樹和李樹下面自然會有人走出小路?!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罚骸爸V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搜噪m小,可以喻大?!?/span> 桃蹊(xī),桃樹眾多的地方,指桃園。有成語“桃蹊柳陌”,指春景艷麗的地方。 野葛和山梔(zhī)都是一種植物;其中,野葛根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qū)的常食蔬菜,味甘涼可口,常作煲湯之用,也可作藥物;山梔的葉、花、果實及根均能入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功效。 下篇“人物”,典故眾多。 更多笠翁對韻詳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