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區(qū)域
|
順序
|
郡名
|
郡治
|
轄縣數(shù)
|
可考縣數(shù)
|
備注
|
|
關(guān)中地區(qū)
|
|
內(nèi)史
|
咸陽(今陜西咸陽東)
|
41
|
41
|
|
|
1
|
隴西
|
狄道(今甘肅臨洮南)
|
80余
|
21
|
原義渠之地,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以前秦攻義渠后設(shè)郡
|
|
2
|
上郡
|
膚施(今陜西靖邊西北)
|
21
|
原魏國之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獻(xiàn)出上郡15縣后設(shè)郡
|
|
3
|
北地
|
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
|
15
|
原義渠之地,秦昭襄王時(shí)期征服義渠后設(shè)郡
|
|
4
|
云中
|
云中(今內(nèi)蒙托克托縣東北)
|
12
|
12
|
原趙國之地,秦滅趙后設(shè)郡
|
|
5
|
九原
|
九原(今內(nèi)蒙包頭西南)
|
|
8
|
原趙國之地,秦滅趙后設(shè)郡
|
|
6
|
新秦中
|
|
34
|
6
|
原匈奴河南地,前214年蒙恬破匈奴后設(shè)郡
|
|
河南地區(qū)
|
7
|
三川
|
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
|
22
|
原韓國之地,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攻韓,韓獻(xiàn)成暨、鞏等地后設(shè)郡。河、洛、伊三川匯集之處得名
|
|
8
|
潁川
|
陽翟(今河南禹州)
|
|
23
|
原韓國之地,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秦滅韓后設(shè)郡
|
|
9
|
碭郡
|
碭縣(今安徽碭山縣南)
|
|
22
|
原魏國之地,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滅魏后設(shè)郡
|
|
10
|
東郡
|
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
|
|
26
|
原魏國之地,秦始皇五年(前242年)秦取魏二十城后設(shè)郡
|
|
11
|
薛郡
|
魯縣(今山東曲阜)
|
|
22
|
原齊國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攻取齊地后設(shè)郡
|
|
12
|
東海
|
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南)
|
|
18
|
原薛郡部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同意后分割薛郡設(shè)郡
|
|
13
|
泗水
|
相縣(今安徽宿縣西北)
|
|
25
|
原楚國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滅楚后設(shè)郡
|
|
14
|
淮陽
|
陳縣(今河南淮陽)
|
|
27
|
原楚國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滅楚后設(shè)郡,初名陳郡
|
|
15
|
南陽
|
宛縣(今河南南陽)
|
|
27
|
原韓楚魏部分,秦取三國地后,于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設(shè)郡
|
|
16
|
臨淄
|
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qū)北)
|
70余
|
10
|
原齊國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滅齊后設(shè)郡
|
|
17
|
濟(jì)北
|
廬縣(今山東長清)
|
9
|
原齊郡部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分割齊郡后設(shè)郡
|
|
18
|
泰山
|
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
9
|
秦統(tǒng)一后,分割齊郡、瑯琊郡而置
|
|
19
|
瑯琊
|
東武(今山東諸城)
|
6
|
原齊國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后設(shè)郡
|
|
20
|
膠東
|
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
8
|
原瑯琊部分,秦統(tǒng)一后分割瑯琊而置
|
|
21
|
膠西
|
|
8
|
秦統(tǒng)一后分割齊郡、瑯琊郡而置
|
|
22
|
城陽
|
|
5
|
秦統(tǒng)一后分割齊郡、瑯琊郡而置
|
|
河北地區(qū)
|
23
|
河?xùn)|
|
安邑(今山西夏縣北)
|
52
|
19
|
原魏國之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90年)魏獻(xiàn)河?xùn)|四百里給秦后設(shè)郡
|
|
24
|
河內(nèi)
|
安邑(今山西夏縣北)
|
19
|
秦統(tǒng)一中國后,分割河?xùn)|郡設(shè)置
|
|
25
|
上黨
|
長子(今山西長子西)
|
13
|
原韓國之地,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韓割讓給秦;至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盡定其地
|
|
26
|
太原
|
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
|
21
|
原趙國之地,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盡定其地,于莊襄王三年(前247年)設(shè)郡
|
|
27
|
代郡
|
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北)
|
9
|
11
|
原趙國之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代后設(shè)郡
|
|
28
|
雁門
|
善無(今山西右玉南)
|
17
|
10
|
原趙國之郡,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秦攻取其地后置郡
|
|
29
|
邯鄲
|
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
|
|
11
|
原趙國之地,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滅趙后置郡,初名趙郡;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趙郡一分為二,邯鄲與巨鹿
|
|
30
|
巨鹿
|
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
|
|
10
|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趙郡一分為二,邯鄲與巨鹿
|
|
31
|
恒山
|
東垣(今河北石家莊東北)
|
27
|
22
|
原邯鄲部分,秦統(tǒng)一中國后,分割邯鄲設(shè)郡
|
|
32
|
清河
|
清河(山東臨清北)
|
4
|
原巨鹿部分,秦統(tǒng)一中國后,分割巨鹿設(shè)郡
|
|
33
|
河間
|
|
|
10
|
原巨鹿部分,秦統(tǒng)一中國后,分割巨鹿設(shè)郡
|
|
34
|
廣陽
|
薊縣(今北京西南)
|
|
9
|
原燕國之地,秦破燕都薊后,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設(shè)郡
|
|
35
|
右北平
|
無終(今天津薊縣)
|
16
|
9
|
原燕國五郡之一,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后置郡
|
|
36
|
上谷
|
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
|
12
|
10
|
原燕國五郡之一,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后;二十三年(前224年)置郡
|
|
37
|
漁陽
|
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
|
12
|
3
|
原燕國五郡之一,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后置郡
|
|
38
|
遼西
|
陽樂(今遼寧錦州西)
|
29
|
7
|
原燕國五郡之一,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后置郡
|
|
39
|
遼東
|
襄平(今遼寧遼陽)
|
3
|
原燕國五郡之一,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燕后置郡
|
|
淮漢以南
|
40
|
漢中
|
南鄭(今陜西漢中南鄭區(qū)東)
|
初31,后41
|
12
|
原巴蜀之地,秦滅巴蜀后,于惠文后十三年(前312年)攻取楚國漢中郡后合并置郡
|
|
41
|
蜀郡
|
成都(今四川成都)
|
18
|
原古蜀國之地,秦惠王后九年(前316年)秦滅蜀后于武王元年(前314年)設(shè)置封國。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廢封國設(shè)郡
|
|
42
|
巴郡
|
江縣(今重慶北)
|
11
|
原古巴國之地,秦惠王后九年(前316年)秦滅巴后于武王元年(前314年)設(shè)郡
|
|
43
|
南郡
|
江陵(今湖北荊州沙市區(qū))
|
|
18
|
原楚國之地,秦昭襄王(前278年)秦攻取楚都郢后設(shè)郡
|
|
44
|
九江
|
壽春(今安徽壽縣)
|
|
13
|
原楚國之地,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后設(shè)郡
|
|
45
|
廬江
|
番陽(今江西鄱陽縣東北)
|
|
5
|
原楚國之地,秦滅楚后析九江郡南部設(shè)立
|
|
46
|
衡山
|
邾縣(今湖北黃岡)
|
|
5
|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設(shè)郡,析九江郡而置
|
|
47
|
會稽
|
吳縣(今江蘇蘇州)
|
|
26
|
原楚國江南之地,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取江南地設(shè)郡
|
|
48
|
長沙
|
臨湘(今湖南長沙)
|
|
6
|
、原楚國江南之地,楚滅秦后,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設(shè)郡)。一說秦統(tǒng)一后,并入蒼梧郡
|
|
49
|
洞庭
|
疑臨沅(今湖南常德)
|
|
10
|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tǒng)一天下后設(shè)郡。一說秦統(tǒng)一后,改黔中郡為洞庭郡
|
|
50
|
蒼梧
|
|
|
13
|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tǒng)一天下后設(shè)郡
|
|
51
|
象郡
|
臨塵(今廣西崇左)
|
|
2
|
原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取嶺南地后設(shè)郡
|
|
52
|
南海
|
番禺(今廣東廣州)
|
|
5
|
原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取嶺南地后設(shè)郡
|
|
53
|
桂林
|
桂林(今廣西貴港)
|
|
5
|
原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取嶺南地后設(shè)郡。因江源多桂,不生雜木而名
|
|
54
|
閩中
|
閩中(今福建福州)
|
|
1
|
原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tǒng)一中國以后,派遣國尉屠雎五路大軍其中一路東向,攻取東甌和閩越后設(shè)郡
|
|
存疑
|
55
|
鄣郡
|
今江蘇、安徽、浙江3省境內(nèi)
|
|
|
錢大昕認(rèn)為楚漢之際分會稽郡西部置郡;洪亮吉和劉師培主張為秦三十六郡之一;譚其驤、周振鶴以為秦統(tǒng)一后增設(shè)的新郡
|
|
56
|
州陵
|
今湖北境內(nèi)
|
|
|
陳松長認(rèn)為是當(dāng)時(shí)秦國在征服楚地過程中,臨時(shí)設(shè)置的郡,待戰(zhàn)事結(jié)束,降格為南郡所屬的縣
|
|
57
|
江湖
|
疑今安徽、江西省內(nèi)
|
|
|
陳松長認(rèn)為是秦朝為了加強(qiáng)吳楚地區(qū)江河湖泊之地的統(tǒng)治而特設(shè)的郡,隨著后來郡置的分割和細(xì)化而消失
|
|
58
|
巫黔
|
|
|
|
原為楚國之地,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秦取楚國巫、黔中二郡及江南地后合并置郡??赡茈S著后來郡置的分割和細(xì)化而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