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良(公元前186)字子房,漢初三杰之一。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圖謀恢復(fù)韓國,從事抗暴活動,結(jié)交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未成。后亡匿下邳(今江蘇徐州睢寧北),遇黃石公,得《天書》,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后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fù)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
黃石公試張良 黃石公為秦漢時隱士,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納入神譜。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三次進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天書》相贈。 張良后來成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勛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杰。 《二十五史》上查找,《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侯從入關(guān)。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馀。' 留侯跟隨高帝入關(guān)。他體弱多病,便施行道引之術(shù),不食五谷,閉門不出有一年多。就是說張良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后,張良便托病足不出戶,以辟谷修行了。 《史記》中清晰得記載了張良辟谷修煉之事,他得道成仙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于張良的去向,多傳說羽化成仙。說他在當(dāng)了留侯以后,很快辭官不做,去當(dāng)?shù)朗浚毐俟刃g(shù)。 張良墓的傳說 《史記》記載張良與黃石公別后十三年他隨高帝經(jīng)過濟北,果然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寶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黃石。以后每逢掃墓以及冬夏節(jié)日祭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祭祀黃石。《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巖山,時隱時現(xiàn)。'《陵墓志》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巖山。良得黃石公書后,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巖各山,多存遺跡。' 傳說張良功成身退,為避殺身之禍,跟著赤松子大仙南游天門、青巖等名山大川,不食五谷,專吃百草花果,修煉仙道。 張良死后,呂后想尋到張良的墓地。誰知詔令一下,天下一夜間就發(fā)現(xiàn)好幾百座'張良墓',弄得呂后無處下手。武陵郡喬太守向呂后密報,說張良墓葬在青巖山,而且說,張良與他的師傅黃石公并葬在一起,不然為什么拱出了個'黃石寨'?呂后聽了,覺得有理,便傳下密旨,令喬太守率三百士卒,帶上風(fēng)水先生,扮成游客,進青巖山查訪。喬太守一行,從鑼鼓塌尋到黃石寨,又從龍鳳庵訪到水繞四門,果然在相柳巖下,發(fā)現(xiàn)了墓地。喬太守撥開樹枝,見碑頭上分明寫著'張良之墓'四個篆字。喬太守大喜,立即下令挖墓。墳挖開了,穴孔里放著一具檫木棺材。打開棺蓋,忽地從里面飄出一縷清氣,升上天空。棺材里哪有尸骨,只有一套衣冠!
尋覓洞天福地修練仙術(shù),在徐州子房山得一〔云中仙座形〕的貴格地理,遂自建一壽墳予真穴處,并在壽墳堂前修練打坐,果真修成正道。 福蔭后世,其第八世孫即張道陵,為道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