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暮云深 2020-01-29

 2019.10.20

導讀:古典油畫是對過去的歷史時期美的記錄,更是當時對美的向往。本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停留在歷史中,最美的古典油畫人物。

古 典 油 畫 人 物 欣 賞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作品名稱:拿破侖·波拿巴成為第一執(zhí)政官- bonaparte as first consul

作品尺寸:147cmx227cm

作品年代:1804年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

安格爾在等待去羅馬留學的這段時間,曾接受過今屬比利時的列日城的一幅訂件,為那里畫一幅《第一執(zhí)政波拿巴肖像》,此時正值1803年,即路易十六被處死之后,拿破侖又發(fā)動旨在推翻督政府的霧月十八日政變的重要時期。這位第一執(zhí)政官要實行全國的軍事獨裁統(tǒng)治,人民無不切齒痛恨.安格爾卻應允去完成這樣一幅肖像畫。1806年,他又畫了《拿破侖一世在皇座上》,這后一件作品已是赤裸裸地為慶賀這個軍事獨裁者稱帝而創(chuàng)作的歌頌性作品.安格爾不問政治,卻在這兩幅畫上宣告了自己的立場。當作品于同年在巴黎沙龍展出時,受到了輿論界的冷嘲熱諷。在羅馬的安格爾獲知這幅畫的反應后,心情非常沉重,曾憤慨地表示:“人們總以為,沙龍是鼓勵繪畫的地方,其實不,它給繪畫提供的是一條可悲的道路?!?813年,他與瑪?shù)氯R娜·夏佩爾小姐結婚,總算使他得到一些慰藉。他說道:“夏佩爾是自我犧牲精神的典范,她成為我生活中的安慰?!边@時,他除了畫神話題材之外,還畫了幾幅裸體題材的大畫,準備送往巴黎再度露面。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保羅·德拉羅什 - Paul Delaroche

作品名稱: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 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

作品尺寸:

作品年代:1850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這幅作品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1800年5月,拿破侖在阿爾卑斯山穿過大圣伯納德山口(Saint-Bernard Pass),率領兩萬多軍隊突襲正在意大利的奧地利帝國的四萬多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奧地利,決定了意大利戰(zhàn)場的勝利,史稱馬倫哥戰(zhàn)役(Battle of Marengo )。西方四大軍事天才:漢尼拔,亞歷山大,凱撒,拿破侖。其中漢尼拔和拿破侖都曾翻越阿爾卑斯山發(fā)動奇襲。描述這次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藝術作品很多,大多美化了拿破侖的形象。

只有保羅·德拉羅什的這幅作品,真實再現(xiàn)了歷史真相:拿破侖腸胃不好,經(jīng)常手捂胃部。拿破侖精力旺盛: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但是大約每三小時要吃一只雞,生活不規(guī)律導致腸胃和消化不好。

在拿破侖之前,歐洲沒有一個國家的軍隊超過20萬:君王們養(yǎng)不起大批常備軍。拿破侖發(fā)明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組織動員了合計超過300萬軍隊,所以在歐洲曾經(jīng)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但是,當時法國說法語的人口不到一半。民族國家正是從拿破侖開始形成的?,F(xiàn)在,歐盟已經(jīng)取代了民族國家等陳舊思想。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雅克-路易·大衛(wèi) - Jacques-Louis David

作品名稱:拿破侖·波拿巴穿越大圣伯納德山口,1800年5月20日-

Bonaparte Crossing the Grand Saint-Bernard Pass, 20 May 1800

作品尺寸:高: 271 厘米. 寬: 232 厘米.

作品年代:19世紀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

大圣伯納德山口連接著瑞士與意大利,海拔2,473米,是歐洲最高的山口。

作品描繪1800年4月底,第二次反法聯(lián)盟戰(zhàn)爭時期,拿破侖皇帝親自率領法國士兵從大圣伯納德山口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意大利時的情景。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作品名稱:拿破侖在艾牢戰(zhàn)場 - napoleon on the battlefield of eylau

作品尺寸:521 x 784 cm

作品年代:1808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巴黎盧浮宮藏

埃勞戰(zhàn)役,是拿破侖一世和第四次反法同盟之間的一次重要戰(zhàn)役,發(fā)生于東普魯士境內(nèi)。1806年10月,拿破侖率軍擊潰普魯士軍隊,與援普的俄軍相遇。1807年1月,貝尼格森率領7萬俄軍和8000普魯士軍隊從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出發(fā),進擊米歇爾·內(nèi)伊率領的法軍,而拿破侖也調(diào)集約7萬軍隊抄襲俄軍后路。貝尼格森得知法軍動向后,返軍普魯士埃勞,迎戰(zhàn)法軍。在會戰(zhàn)中,雙方都展現(xiàn)了難以置信的英勇。法軍還上演了拿破侖戰(zhàn)爭中最壯觀的一次騎兵方陣大沖鋒,但還是被俄軍正面擊退。這次不分勝敗的戰(zhàn)役是拿破侖流血最多的戰(zhàn)役之一。

拿破侖親自描述當時情景的一切細節(jié),并由美術主管維旺德農(nóng)轉(zhuǎn)述:“正當陛下視察埃勞戰(zhàn)場命人搶救傷員之時,一位膝蓋被炮彈炸傷的年輕立陶宛騎兵,抬起身來對國王說:“國王,你要我活下去,那好,讓人治好我的傷吧,我要像前人為亞歷山大效勞一樣忠實地為你效命!”畫面左方,真的有名年輕士兵好像在發(fā)誓,軍隊里的外科醫(yī)生佩希(Percy)男爵扶著他,一名護士正給他包扎膝蓋。這幅畫凸顯拿破侖國王的人情味,他的手勢充滿感情,與他在戰(zhàn)場上講的一句話完全吻合:“如果世上所有的君王能夠看到這樣的場面,他們就不會如此嗜好戰(zhàn)爭和征服異族?!卑矕|尼·讓·格羅在這幅油畫中,創(chuàng)造了拿破侖最崇高的形象之一,拿破侖面色蒼白而嚴肅,身著灰緞面的毛皮大衣。拿破侖在埃勞的確穿過這件大衣,畫家格羅為了作畫向他索來衣服,連同帽子,一起保存到逝世。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雅克-路易·大衛(wèi) - Jacques-Louis David

作品名稱:拿破侖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 - Coronation of Emperor Napoleon I and Coronation of the Empress Josephine in Notre-Dame de Paris

作品別名: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

作品尺寸:高: 610 厘米. 寬: 931 厘米.

作品年代:1808- 1822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

油畫《拿破侖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是新古典主義畫派的代表畫家雅克-路易·大衛(wèi)受拿破侖委托創(chuàng)作的,又名《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

雅克-路易·大衛(wèi)在創(chuàng)作《拿破侖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這幅大型油畫的過程中,雅克-路易·大衛(wèi)先在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圖上耐心地配置了每個人的位置,并為主要出場人物作了素描,他還借出了儀式中穿用的衣物進行揣摩。在畫面中央位置是拿破侖和他的妻子約瑟芬皇后,兩人穿著刺繡錦緞,上面鑲滿了珍貴的寶石。在他們身后是教皇彼奧七世,周圍則是美國、西班牙、意大利各國的外交官和政治家。這場加冕儀式在當時頗具戲劇性,教皇曾想在各國代表的面前把皇冠戴在拿破侖的頭上,但拿破侖卻用雙手接過皇冠,自己戴在了頭上。雅克-路易·大衛(wèi)原想表現(xiàn)出拿破侖為自己授冠這個場面,但這樣來免顯得太過外露,于是他就改畫為拿破侖為皇后授冠,強調(diào)和平的場面。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雅克-路易·大衛(wèi) - Jacques-Louis David

作品名稱:1804年10月5日軍隊在五月廣場向皇帝宣誓 - The Army takes an Oath to the Emperor after the Distribution of Eagles

作品別名:馬爾斯競技廣場的軍旗授予式

作品尺寸:高: 610 厘米. 寬: 931 厘米.

作品年代:1810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法國凡爾賽宮

《1804年10月5日軍隊在五月廣場向皇帝宣誓》是一幅歷史畫,描繪軍隊向稱帝的拿破侖宣誓效忠,拿破侖授予他們軍旗。場面宏偉,軍人們?nèi)呵榧^,表現(xiàn)出拿破侖無上權威。就繪畫本身而論,這是一幅現(xiàn)實主義作品,但由于逢迎造神而使畫面過分渲染崇拜氣氛,政治色彩濃重,藝術只是降到為這一歷史事件樹碑立傳之功能。畫家以極精致的筆法描繪了眾多人物肖像和衣著配飾,具有物質(zhì)感,是古典主義中的細密形式,但是服飾的繁瑣、旗幟的喧嘩有奪人之處。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倫勃朗·梵·萊茵 - Rembrandt van Rijn

作品名稱:夜巡 - the nightwatch

作品別名:Gruppovoy company portrait shooters Frans Bening claws and William van Reytenburha (Night Watch)

作品尺寸:437x363cm

作品年代:1642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夜巡》是倫勃朗最著名也是最引起爭議的一幅作品。創(chuàng)作于1642年,像《夜巡》這樣的集體肖像畫,在當時的荷蘭繪畫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倫勃朗早就對這種陳舊俗套的標示方式感到不滿,因此,倫勃朗接受訂畫時,就決心不把所有的人物都平等的排列在畫面上,而嘗試新的集體肖像畫創(chuàng)作。

例如此畫中倫勃朗掌握了班寧·柯克上尉的民兵連出巡前一瞬間的戰(zhàn)斗性效果,事實上,那時候民兵連已不具有軍事作用,只是在慶典時盛裝列隊,烘托氣氛而已,但若是創(chuàng)作出充滿活力的畫面,捕捉出巡的一瞬間是再合適不過了。面對光線的正是弗蘭斯·班寧·柯克連長和威廉·凡·萊汀普克副官二人,其他隊員都在陰影里,可以說是近乎于畫面背景。畫家倫勃朗還畫了一個正對光線的小女孩,以和副官華美亮麗的衣著相對比,這個小女孩在畫面上取得了色彩上的平衡,同時呼應連長和副官,起到映視兩人榮譽的作用。但是,這種打破傳統(tǒng)模式的嶄新標示,很難讓人們所理解。

據(jù)說,這種畫面處理惹怒了民兵連隊員,并未獲得應有的好評。姑且不論是否為事實,但這種完全擺脫傳統(tǒng)平面式的集體肖像畫的畫面具有了動感和空間感,展現(xiàn)了一幕雄偉壯麗的情景。畫家倫勃朗在描繪確實存在的人物肖像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從其自身產(chǎn)生的戰(zhàn)斗性及全新而獨特的繪畫藝術世界

一般認為《夜巡》是描寫民兵連夜半出巡、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面貌,所以《夜巡》這個名字已為人們普遍接受,然而,它的正式名稱應該是《班寧·柯克上尉的民兵連》、描繪的不是夜間而是白天的景況。但由于倫勃朗強調(diào)光影明暗的畫風,使這幅畫完成之初給人以暗淡的印象,后為保存畫面又涂上了多層凡尼斯,但多數(shù)的凡尼斯經(jīng)過久遠的年代后都會變質(zhì)、變深,甚至影響到下層畫面的色彩,再加上灰色沾染,使畫面更加灰暗。因此,不知從何時起,原本是白天場景的畫面,竟然誤認為是黑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經(jīng)過修復、清洗,才確認畫面的景況是白天,但因為這幅畫長期是以《夜巡》而聞名,就一直延用至今。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雅克-路易·大衛(wèi) - Jacques-Louis David

作品名稱:荷拉斯兄弟之誓(賀拉斯兄弟宣誓) - the oath of the horatii

作品尺寸:424.8x329.8

作品年代:1784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

由于接觸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黨人,如雅各賓黨的領導人羅伯斯庇爾等,大衛(wèi)在政治思想和藝術觀念上產(chǎn)生了一些變化,創(chuàng)作了一些富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從這時起大衛(wèi)就勇敢地站在時代的高度,用自己的藝術為反封建斗爭服務,逐漸走進現(xiàn)實主義潮流。他說過:“藝術必須幫助全體民眾的幸福與教化,藝術必須向廣大民眾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氣”。從此,大衛(wèi)把藝術作為反封建的戰(zhàn)斗武器使用,作為戰(zhàn)士登上了畫壇和政壇。他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是《賀拉斯兄弟宣誓》。

這件暗示共和,頌揚為國犧牲的巨幅作品,以三個圓拱門將整個畫面分為三部分。左邊是在父親面前宣誓的賀拉斯三兄弟,他們有著強壯的體魄,勻稱的比例以及大多以直線構成的形體和姿勢。中間是手舉武器帶領兒子們宣誓的老父親。右邊則是由曲線和柔軟姿態(tài)表現(xiàn)的幾位婦女的形象。畫面突出地顯露出一種質(zhì)樸和古羅馬式的莊嚴感,男子的剛毅和女性的孱弱對比鮮明。盡管構圖平淡,人物姿態(tài)過于戲劇化,但仍不失為一幅喚起人們革命斗志和犧牲精神的具有鼓動性的作品。

此畫取材于羅馬故事,羅馬城與毗鄰的阿爾貝城爭奪最高統(tǒng)治權,為避免大規(guī)模的流血,雙方達成協(xié)議,各選出三名勇士代表本城同對方格斗,勝者則有統(tǒng)治權,畫中荷拉斯家三兄弟被選中代表羅馬城,臨行前他們在父親面前宣誓,表明為祖國而放棄個人私情,不獲勝將戰(zhàn)死沙場的決心。而與之交戰(zhàn)的鄰國戰(zhàn)士中,恰好有三兄弟的姐妹的未婚夫。這個極富有戲劇性的情節(jié),被大衛(wèi)用直與曲、剛與柔的對比手法表現(xiàn)出來。這一主題正切合當時的時勢,獲得一片喝彩聲。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達芬奇 - Leonardo da Vinci

作品名稱:安吉里之戰(zhàn)- the battle of anghiari

作品尺寸:63.7x45.2

作品年代:1503-1505

作品材質(zhì):生煤, 鋼筆墨水, 水 black chalk, pen and ink, wate

現(xiàn)收藏于:

《安吉里之戰(zhàn)》是萊昂納多·達·芬奇最大最重要的作品,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作,取材于15世紀佛羅倫薩和米蘭之間的戰(zhàn)爭,是達·芬奇少有的關于軍事題材的美術作品?!栋布镏畱?zhàn)》描繪了戰(zhàn)爭的心臟部分,展示了人與戰(zhàn)馬的軀體痛苦、恐怖的糾纏,透露出達。芬奇對人性暴力的看法。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歐仁·德拉克洛瓦 - Eugène Delacroix

作品名稱:自由引導人民(1830年7月28日)-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28th july 1830)

作品別名:自由女神,自由引導著人們

作品尺寸:325x260

作品年代:1830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

油畫《自由引導人民》 又名《1830年7月28日》,描寫了當時巴黎人民反對波旁王朝而奮起戰(zhàn)斗的場面。路易十八的弟弟查理是位反動的暴戾之君,他上臺后恢復了許多舊秩序,償還貴族在革命中失去的財產(chǎn),取消1814年憲章,暫停出版的自由,解散國民議會等等,他的舉動激怒了法國人民,于是在巴黎爆發(fā)了起義,人們拿起武器同國王作戰(zhàn)。街壘戰(zhàn)就發(fā)生在離德拉克洛瓦畫室不遠的地方,他親眼目睹了這場為自由和權利而戰(zhàn)的斗爭。

德拉克洛瓦本來對政治不感興趣,也不同政治家交往,同貴族卻過從甚密。然而1830年7月的戰(zhàn)斗深深打動了畫家,正義感和人民斗爭的熱情促使他決心將這一切創(chuàng)作為一幅作品。

油畫《自由引導人民》以浪漫和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了1830年7月28日巴黎人民占領王宮,推翻查理十世反動統(tǒng)治的戰(zhàn)斗場面。畫中心高舉法蘭西三色旗的自由女神,強健而美麗。她半裸著身體,赤腳走在硝煙彌漫、尸橫遍地的街壘中,她是共和國的象征。在她身邊跟隨著參加戰(zhàn)斗的少年、頭戴禮帽的大學生以及工人和市民,他們?nèi)际帜梦淦?,群情激奮,在自由女神的引導下,踏著尸體勇敢無畏地迎向敵人,畫面充滿高昂熱烈的戰(zhàn)斗情緒。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義激情,強烈的色彩,濃郁的戰(zhàn)斗氛圍感創(chuàng)造了一幅歌頌革命的作品。油畫《自由引導人民》于1831年展出后,被政府以3000法郎收購,掛在盧森堡宮內(nèi)?,F(xiàn)在它是盧浮宮的藝術珍品。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弗朗西斯科·德·戈雅 - francisco de goya

作品名稱: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 - may 3, 1808

作品別名:五月三日的槍殺、1808年5月3日的馬德里

作品尺寸:268×347厘米

作品年代:1814年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戈雅是1808年5月2日西班牙人民起義的目擊者,并站在人民起義一邊, 戈雅用自己的畫筆熱情歌頌了西班牙人民不畏強暴、英勇反抗的愛國主義精神?!?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又稱《1808年5月3日的馬德里》,是一幅描繪法軍鎮(zhèn)壓起義者暴行的悲劇性作品,一幅英雄主義悲壯激昂的畫面。畫家戈雅將要被殺害的起義戰(zhàn)士置于畫面上方的視覺中心,突出三個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右邊是一位僧侶,在就義前,正作最后的祈禱;中間是位農(nóng)民,看上去有著一副飽經(jīng)風霜的面孔,神情堅定地望著夜空,無懼無畏;畫家戈雅著意描繪一位憤怒之極、高舉雙手的市民,義正詞嚴痛斥敵人暴行,這是人類英雄的偉大形象。畫家戈雅以馬德里的夜景作為畫面刑場的背景,意在表現(xiàn)黑暗籠罩著西班牙。畫面聚光于起義者形象,而將法軍置于暗部,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又在地面置一燈籠,使一部分光由下向上放射,造成一種動蕩不安的氣氛。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雅克-路易·大衛(wèi) - Jacques-Louis David

作品名稱:薩平婦女(薩賓婦女) -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

作品尺寸:385 x 522 cm

作品年代:1799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

薩平婦女(薩賓婦女)是一個膾炙人口的主題,被歷代畫家描繪過。它取材于古代羅馬故事,相傳羅馬人建國后缺少婦女,于是他們便將薩平城青年婦女劫奪來做自己的妻子。薩平人當然不會善罷甘休,經(jīng)過幾年積蓄力量后,他們向羅馬人宣戰(zhàn),決心奪回自己的姐妹。當羅馬武士同薩平軍隊展開生死搏斗之際,已為羅馬人之妻并生下孩子的薩平婦女痛苦萬分,她們沖到兩軍之間,用自己的身軀將其分隔開。因為一方是她們的父兄,另一方是她們的丈夫。大衛(wèi)遵循古典主義的原則,在畫中并未渲染戰(zhàn)爭的激烈和殘酷,而是把一個個裸體武士畫得像舞臺上的演員,擺著優(yōu)美的姿態(tài)。只有那些英勇無畏的婦女和地上哭喊著的孩子們引起觀者的同情和憐愛。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歐仁·德拉克洛瓦 - Eugène Delacroix

作品名稱:

希阿島的屠殺-

the massacre at chios

作品別名:希奧島的屠殺

作品尺寸:345x419

作品年代:1824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

畫作《希阿島的屠殺》是畫家德拉克洛瓦創(chuàng)作于1824年的一幅油畫?,F(xiàn)存于法國巴黎盧浮宮。

這幅油畫敘述希臘人民為反對土耳其人的壓迫,所引起的一場戰(zhàn)爭中的悲慘經(jīng)歷,畫作展出后,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驚,這幅畫證明了德拉克洛瓦對歷史題材的重視。這幅油畫的線條和構圖十分嚴謹,但是畫家卻以大膽新穎的手法,表現(xiàn)光和大氣下的色彩。

正如畫家的許多作品一樣,這幅畫是由三個部份構成;前景是一組傷患和俘虜,出現(xiàn)在明暗相間的背景上;中景是發(fā)生戰(zhàn)爭的平原;第三部份則是占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的天空,幾乎全部被黃色的煙云所覆蓋。在此畫中,畫家用浪漫主義慣用的象征手法,著重表現(xiàn)殘暴的土耳其侵略者強加給希臘人民的慘無人道的災難。

油畫《希阿島的屠殺》首次在沙龍中展出時引起了巨大反響,它令古典派人士大為震驚。因為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題材和內(nèi)容,稱它是“繪畫的屠殺”。不過它卻鼓舞了一批年輕人,他們給予作品極高的評價。這幅油畫取材于當代事件,描寫19世紀20年代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人的統(tǒng)治,遭到土耳其侵略者在希阿島上的掠奪和屠殺,這種暴行引起歐洲各國人民的強烈反響。英國詩人拜倫還直接參加了支援希臘人民的戰(zhàn)斗,貢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畫家德拉克洛瓦以極大的熱情創(chuàng)作了這幅畫,無情地揭露侵略者的暴行,對希臘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油畫《希阿島的屠殺》直接表現(xiàn)了土耳其人的掠殺和手無寸鐵的希臘人民的困境。畫中心坐著一位老婦,她驚恐而絕望地看著周圍發(fā)生的一切,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旁邊有一對希臘夫婦依偎在一起,他們被搶劫一空,幾乎沒有勇氣再面對生活。畫幅右邊有位倒在血泊中的母親,她可憐的孩子還爬在她身上尋找乳汁。畫中還有拖在侵略者馬背后拼命掙扎的少女,有絕望的老人,無力反抗的、驚恐的男男女女。這些被凌辱的無辜希臘平民,同騎在高頭大馬上趾高氣揚的侵略者形成對比,更激起人們的激憤之情。

前景的深色調(diào)在明亮的背景襯托下顯得格外突出,人物的服裝和各種物品的細節(jié)都被仔細而生動地刻畫出來,色彩尤其復雜醒目,筆觸也相當明顯,暗褐色的土耳其士兵襯托出希臘人蒼白的軀體,遠處寧靜的地平線襯托著海灘上的動蕩掠殺。整幅畫充滿了人類的不幸與災難,充滿了痛苦與殘忍。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作品名稱:達芬奇之死 - death of leonardo da vinci

作品尺寸:40 x 50.5 cm

作品年代:1818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

安格爾描繪的是悲痛的弗朗索瓦一世深情地把奄奄一息的達芬奇抱在懷中。達芬奇在意大利的伯樂朱利亞諾德美第奇公爵去世后,于1515年12月底,應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請,離開意大利來到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魯克斯莊園,在此渡過了生命中最后的三年,1519年5月2日因病逝世。據(jù)說他是在趕來的弗朗索瓦一世懷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他最鐘愛的學生弗朗西斯科·梅爾茲(達芬奇臨終前將所有繪畫作品和大量手稿都托付給了他)說:“達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出一個像他這樣的天才了?!?/p>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愛德華·馬奈 - Edouard Manet

作品名稱:墨西哥皇帝馬克西米利安的槍決- Execution of Emperor Maximilian of Mexico

作品尺寸:252cm× 305cm

作品年代:1868年

作品材質(zhì):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德國曼海姆美術館藏

1867年6月19日,墨西哥皇帝馬西米連諾一世因顛覆共和國“印象派之父”愛德華·馬奈有一幅名作,《處決馬西米連諾》全名《槍決墨西哥皇帝馬西米連諾》,。1867年6月底馬西米連諾的死訊傳到了巴黎。那里正在舉辦世界博覽會,陳列的墨西哥展品依然打著墨西哥第二帝國的標記,而簽署授權書的人已經(jīng)死去。作為馬西米連諾的同齡人,馬奈以他的死創(chuàng)作了一組同題油畫。配文的即是其中一幅,那是墨西哥皇帝與手下的兩位將軍米拉蒙和梅西拉中彈倒地的一瞬。油畫與現(xiàn)實稍有出入的是,馬西米連諾面對行刑隊時,已經(jīng)摘下了他的帽子,交給了從歐洲帶來的廚師——拜托了,請把這個交給我的母后,并請轉(zhuǎn)告她,我至死都在思念著她?!短帥Q馬西米連諾》因為其題材敏感再次被沙龍拒絕,其實馬奈對此傾注大量心血,曾經(jīng)幾易其稿,費盡心機。

1867年6月19日星期三凌晨三點,行刑隊押解皇帝和他手下的兩位將軍米格爾·米拉蒙和托馬斯·梅西拉去執(zhí)行死刑,皇帝身穿黑色制服,胸前佩帶著哈布斯堡家族繼承自勃艮第公國金羊毛騎士團的金羊毛勛章。神甫為皇帝主持彌撒之后,被押赴刑場克雷塔羅的克羅什高地。他把他的帽子給了他的匈牙利廚師,并對他說:“把這個交給我的母后。請轉(zhuǎn)告她,我在臨終前仍然思念著她。”皇帝與行刑隊成員一一握手,然后站到離他們幾米遠的矮墻前?!拔以笇捤√煜氯恕?,皇帝大聲說道,“但愿天下人能寬恕我,為了國家的利益,我甘灑熱血,墨西哥萬歲!獨立萬歲!”行刑隊員舉起了指揮刀?!昂⒆觽兠闇柿?,瞄準正前方!”皇帝一邊叫喊,一邊指著胸膛。槍聲響起,皇帝應聲倒下。有人聽到他低語:“天哪?。℉ombre!)”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泰奧多爾·席里柯 - Théodore Géricault

作品名稱:梅杜薩之筏- the raft of the medusa

作品尺寸:716x491

作品年代:1819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巴黎盧浮宮收藏

畫作《梅杜薩之筏》是畫家席里柯創(chuàng)作于1819年的一幅油畫?,F(xiàn)由巴黎盧浮宮收藏。

“梅杜薩號事件”當時在法國轟動一時。梅杜薩號巡洋艦載著四百多位官兵開往非洲,在西非海岸不慎擱淺,船體陷入沙里不能自拔。船長是位對航海知識一竅不通的貴族,經(jīng)過兩天混亂而無效的努力后,他便帶著一部分官員乘救生艇逃之夭夭,扔下150多位官兵困在茫茫大海上。遇難的人們靠一個臨時拼起的木筏,在汪洋大海上漂流了十幾天,筏上發(fā)生了一幕幕駭人聽聞的慘劇。人們在驚濤駭浪和饑寒交迫中同死神搏斗,為了活下去,有的人被迫啃吃死人的骨肉,有的人精神失常,尸體在海水的浸泡中開始腐爛。經(jīng)過十幾天的漂流,筏上最后只剩下15人。當幸存者向報界披露了這一丑聞后,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26歲的席里柯決定將這場悲劇搬上畫布。為使油畫作品《梅杜薩之筏》有真實的細節(jié),畫家席里柯到存尸所研究尸體,造了一個同樣的木筏,又仔細觀察了處于各種非常情況下人類的種種表情,還去精神病院畫病人,同那兒的醫(yī)生交朋友。經(jīng)過一年半的努力,席里柯終于完成了這幅7米長的油畫巨作。

畫家席里柯選取了絕望的幸存者突然發(fā)現(xiàn)天邊一線船影拼死呼救的情節(jié)。畫的高潮是幾個青年掙扎使出最后的力量將一位黑人青年舉起,他手中拼命揮動著求救的紅巾。有的人對這突如其來的轉(zhuǎn)機或?qū)⑿艑⒁?,或又驚又喜。一位坐在死去兒子身邊的老人已完全陷入絕望之中,對這激動人心的時刻竟置若罔聞,木筏邊還漂浮著腐爛變色的尸體。畫上的細節(jié)如此真實生動,不能不使觀者為之動情。作品采用了不穩(wěn)定的斜線構圖,整幅畫沒有過多的悲慘景象,但卻籠罩著絕處逢生的騷亂和激動,非常富有戲劇性。畫家在構成上也十分考究,從畫幅前坐著躺著的人一直推向手舉紅巾呼救的青年,從靜到動逐步形成一個高潮,讓觀者的視線最后集中于呼救這個中心。后來人們把這件充滿激情的巨幅繪畫視為浪漫主義的偉大宣言。

油畫《梅杜薩之筏》的視角表現(xiàn)出木筏的極不穩(wěn)定性。兩條對角線是整個構圖的框架:一條線把觀眾的視線引向畫面左側(cè)正向木筏撲來的大浪,另一條線把觀眾的視線引向地平線上幾乎看不見的救援船的微小側(cè)影。油畫《梅杜薩之筏》中人物表現(xiàn)出各種心理狀態(tài):懷抱死去兒子的男人的沮喪和迷茫、垂死者的突然振奮和向救援船揮手的人們的強烈渴望。但就在此時,誰也不知道這可怕的天平會向哪邊傾斜。在這震撼人心的故事里,人類是唯一的主人公,至今仍令人感動。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保羅·烏切洛 - paolo uccello

作品名稱:圣羅馬諾之戰(zhàn)- Battle of San Romano

作品尺寸:高: 188 厘米. 寬: 327 厘米.

作品年代:1436-1440

作品材質(zhì):木板油畫

現(xiàn)收藏于:

名作《圣羅馬諾之戰(zhàn)》中,顯示了畫家烏切洛對透視學的大量知識,這幅木板油畫的前景是交戰(zhàn)的雙方。戰(zhàn)土們有的騎在馬上,有的已被踏在馬下,后面是持矛的隊伍,人物都被描繪得富有裝飾意味,地上橫七豎八地扔著武器和盔甲。背景中的群山和田野經(jīng)過精心的幾何式的抽象處理和透視安排,具有很強的空間幻想效果,然而并不完全合乎透視學原理。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米開朗基羅·梅里西·德·卡拉瓦喬 -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作品名稱:大衛(wèi)手提戈利亞的頭 -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作品尺寸:125x101

作品年代:1609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

此畫因各種原因而非常重要。首先,畫面描繪被砍掉的歌利亞的頭就是畫家本人的頭像;其次,劍刃上有難以破譯的文字,這是從不在自己作品上簽名的卡拉瓦喬的畫中極少有的。只有馬耳他的圣約翰小禮拜堂中的《圣約翰的斬首》例外,而且畫家也從不在自己的畫上寫任何東西;第三,畫的總體概念非常著名,大衛(wèi)和歌利亞是當時藝術家們表現(xiàn)得最多的人物,而卡拉瓦喬卻將其濃縮為最少的一些基本要素:畫面中最典型和強烈的要素就是明暗對比,人物形象在黑暗中凸顯出來,周圍幾乎完全沒有可以識別清楚的空間,包圍著人物形象的黑暗妨礙著人們看到周圍任何其他現(xiàn)實。畫中的兩個人物是在露天或者是在一個房間內(nèi),而此畫的觀看者雖然隱約可見左上方有帳篷,卻很難有足夠的憑證來清楚地判斷事件發(fā)生的環(huán)境背景。于是,整幅畫就沉浸在一個神秘而痛苦的氛圍之中,考慮到卡拉瓦喬的人生和活動,這一切就容易理解了。

歌利亞的臉就是卡拉瓦喬的臉,可以推算出是其去世前不久三十九歲時的樣子。大師的臉顯示其在被砍頭時不可避免地呼喊和扭曲著,而年輕的大衛(wèi)提著歌利亞的頭顱向人們顯示(按照圣經(jīng)講述的樣子) ,年輕而脆弱的大衛(wèi)終于戰(zhàn)勝了巨人歌利亞的威脅。畫中卡拉瓦喬的臉顯出了痛苦、憂傷,左眼似乎是腫脹的。這種形象符合現(xiàn)實。從找到的證據(jù)得知,此前不久在那波利,卡拉瓦喬就被人暴力襲擊過,所以他的臉有些走樣。顯然,在畫自己的肖像時,他是想讓人明白他本人當時的臉的模樣。歌利亞的臉使人們看到,那是一個絕望的,對所見到的情況充滿恐懼的人,好像卡拉瓦喬有意讓人們看到自己被判處并執(zhí)行死刑時的樣子。這也符合他的真實情況??ɡ邌虒嶋H上是曾被判處死刑的,時間就在作此畫的前四年,對其這一經(jīng)歷后來的史學家做了詳細講述。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歐仁·德拉克洛瓦 - Eugène Delacroix

作品名稱:薩爾丹納帕勒之死- 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作品尺寸:496x392

作品年代:1827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

油畫《薩爾丹納帕勒之死》是德拉克洛瓦從英國回來后創(chuàng)作的一幅富有浪漫主義特色的作品。它取材于拜倫的同名詩作,描寫古代亞述國王在兵臨城下之際,從容地命侍從處置自己心愛的妻妾犬馬,最后放火焚燒自己宮殿的故事。

畫面以斜構圖給人視覺上造成一種不安的感覺,國王靜臥在華麗的大床上,四周是彌漫的硝煙,兇悍的武士,顫栗而絕望的美女,掙扎的驚馬……動蕩、混亂、悲慘和不安交織成一幅充滿恐怖氣氛的畫面。畫家用強烈的色彩對比表現(xiàn)了五光十色的宮中珠寶和隱現(xiàn)在煙霧之中的樓閣,紅色的宮床襯出明亮的女人體。畫幅幾乎沒有什么空隙,被各種錯綜復雜的形象、繽紛的色彩和奔放的筆觸所充斥,動蕩同薩爾丹納帕勒的靜臥形成了令人驚嘆的對比效果。

在油畫《薩爾丹那帕勒之死》中,樣式主義不僅流露在人的形體方面,而且也流露在色彩方面(床的玫瑰色只是顏料而不是色彩),而且主要是流露在構圖方面,畫家雖然在構圖上力求表現(xiàn)出空間的深度,然而他所造成的卻僅僅是人體的堆積。

油畫《薩爾丹納帕勒之死》在沙龍中展出時并未獲得成功,遭到各種攻擊和非議。人們稱它是“第二號虐殺”。如此強烈的色彩,如此動蕩的場面和血腥的屠殺把人們驚呆了??磻T了古希臘羅馬典雅趣味作品的人們怎能接受如此強烈刺激的作品呢?這也正好表明畫家作品具有突破性的新意。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老·彼得·勃魯蓋爾 -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作品名稱:尼德蘭箴言- Netherlandish Proverbs

作品尺寸:高: 117 厘米. 寬: 163 厘米.

作品年代:1559

作品材質(zhì):油畫

現(xiàn)收藏于:德國柏林國家美術館

這件傳世油畫作品《尼德蘭箴言》是老勃魯蓋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這幅油畫中,作者俯視的、散點透視的構圖使畫面失去了中心焦點,然而,畫家老勃魯蓋爾卻運用建筑物將看似雜亂的畫面統(tǒng)一起來。

這件作品帶有明顯的細密畫的特征。作者在對人與社會的深刻思索中注入了不無荒誕的創(chuàng)意,他運用幻想和虛構的手段,以表達人生的某種悲劇性看法。

現(xiàn)在這幅《尼德蘭箴言》藏于德國柏林國家美術館。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保羅·委羅內(nèi)塞 - paolo veronese

作品名稱:利未家的晚餐(最后的晚餐) - feast in the house of levi

作品尺寸:1280x555厘米

作品年代:1573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

油畫《利未家的晚餐》(1573年,1280 x 550厘米)是威尼斯畫派畫家保羅·委羅內(nèi)塞的代表作之一。

保羅·委羅內(nèi)塞《利未家的晚餐》的原名是《西蒙家的圣宴》,表現(xiàn)的是基督被叛徒猶大出賣后,和眾門徒在西蒙家過逾越節(jié)用最后晚餐的情景,這是眾所周知的充滿悲憤氣氛的場面,但畫家委羅內(nèi)塞完全不受宗教內(nèi)容的羈絆,把最后的晚餐描繪成富麗堂皇的、具有濃厚的世俗生活趣味的歡聚大場面。文藝復興盛期典型風格的雄偉建筑占滿了整個畫 面,在畫面下部三分之一處,富麗典雅的廳廊之間,豐盛的餐桌旁不但坐著基督與眾門徒,還有金發(fā)華服的貴婦,穿著入時的達官顯貴以及樂師、士兵、司廚與仆 人,構成色彩斑斕的人流?;脚c圣徒的形象在畫面上并不引人注意,畫家委羅內(nèi)塞著意表現(xiàn)的是威尼斯現(xiàn)實生活的壯麗與歡樂,為了渲染節(jié)日般的熱鬧氣氛,委羅內(nèi)塞還把侏儒、小丑與醉漢以及良駒、寶狗、猿猴這些與宗教完全無關的人與動物全都搬上畫面。這種極端的世俗化、風俗化的表現(xiàn)反映著委羅內(nèi)塞的人文主義思 想,將宗教的神秘涵義完全當作兒戲,委羅內(nèi)塞為此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審訊,委羅內(nèi)塞雖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來為自己辯護,最終還是把畫的題目改為《利未家的晚 餐》,因為《圣經(jīng)》中有一個稅吏叫利未,一次基督在講完道以后經(jīng)過稅關時,利未把基督領到家中,大擺宴席,招待基督及其門徒,在這個宴席上好多稅吏和罪人與基督同桌共飲。這才結束了這場官司。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達芬奇 - Leonardo da Vinci

作品名稱:安吉亞里戰(zhàn)役- battle of anghiari

作品尺寸:115x85

作品年代:1503-1505

作品材質(zhì):油畫 oil on panel

現(xiàn)收藏于:

1504年,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受命在佛羅倫薩維奇歐宮五百人大廳的墻壁上繪制雄渾壯闊的戰(zhàn)爭場景,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壁畫《安吉里之戰(zhàn)》,希望借助這幅作品將佛羅倫薩軍隊1440年上演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再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由于一些原因,這幅用油畫顏料創(chuàng)作的壁畫最終未能完成。但與達·芬奇同時代的人認為,《安吉里之戰(zhàn)》無疑是他最偉大的繪畫作品。

16世紀中期,柯西莫·德·梅第奇雇用喬治·瓦薩里對這個大廳進行改建,達·芬奇的著名壁畫就此神秘失蹤。這幅創(chuàng)作于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只能從達·芬奇在壁畫失蹤前創(chuàng)作的草圖和復制品中尋找最可能的樣子。

《安吉里之戰(zhàn)》為魯賓斯和畢加索這兩位繪畫名家提供了相當大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利用科技手段對藝術品進行分析方面,60歲的莫瑞希奧·塞拉西尼絕對是一個專家,塞拉西尼說:"我們認為,這幅杰作在當時的影響力要超過《最后的晚餐》。"

為了揭開《安吉里之戰(zhàn)》的失蹤之謎,塞拉西尼博士付出了畢生的努力,他始終相信,達·芬奇的這幅名作就是貪婪的瓦薩里私自藏起來的。1975年,他在瓦薩里為韋奇奧宮創(chuàng)作的壁畫《基安納谷馬爾恰尼洛之戰(zhàn)》中發(fā)現(xiàn)了神秘的信息--這幅壁畫上的一面綠旗上寫著意大利文"Cer?ca,Trova",意思就是"尋找吧,你一定會找到"。

在此之后,他又花了多年時間對大廳的最初結構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找到有關達·芬奇作畫地點的線索。利用先進的熱/雷達成像設備,他鎖定了瓦薩里畫作后面墻壁的一個微小氣隙,這里恰好就是那面綠旗的位置。他相信,瓦薩里這個達·芬奇的崇拜者和第一個為他寫傳記的人,私自隱藏了達·芬奇作畫的墻壁。

首先,達芬奇創(chuàng)作這幅畫是確鑿無疑的:1505年,達芬奇開始了一項巨大的藝術工程:

在佛羅倫薩維吉奧宮市政會議大廳的墻壁上描繪《安吉里之戰(zhàn)》,表現(xiàn)的是戰(zhàn)馬和士兵在戰(zhàn)斗中的情景,這是為了紀念1440年米蘭軍隊的"佛羅倫薩之敗"。達芬奇創(chuàng)作這幅畫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奇跡"??墒?,接下來發(fā)生的事就不是很清楚了。這幅畫是已經(jīng)完成,還是后來被完全毀掉?成了永久的謎團。這幅畫就這樣成了歷史懸案,其蹊蹺程度絲毫不亞于丹·布朗創(chuàng)作的懸疑小說《達芬奇密碼》。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作品名稱:查爾斯七世加冕禮上的圣女貞德- foan of arc at the coronation of charles VII in the cathedral of rheims

作品尺寸:240 x 178 cm

作品年代:1854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

這幅查爾斯七世加冕禮上的圣女貞德里,貞德一身戎裝,比正在加冕的皇帝更為光輝。她是一個農(nóng)家姑娘,16歲時接到神圣命令,率領法國軍隊同英軍作戰(zhàn),解放了奧爾良。但1430年,她趕到康邊去救援時,被英國同盟軍勃良第軍俘虜。曾經(jīng)大大受恩于貞德的查理七世卻絲毫沒有出力援救她,致使貞德于1431年5月30日,貞德在魯昂被處火刑,后人紀念她為圣女,圣女貞德史稱西方花木蘭。

畫家安格爾并不關注加冕禮本身,更沒有在意查理三世的個性刻畫,而是借這一題材用心描繪人物與環(huán)境中各種擺設和道具的質(zhì)感,這種精微的靜物表現(xiàn)簡直超過現(xiàn)代精密攝影術,從中可見安格爾的寫實造型技巧已臻極致。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蘇里科夫 - Vasily Surikov

作品名稱:火槍手行刑日的清晨- Morning of the Execution of the Streltsy

作品尺寸:高: 223 厘米. 寬: 383.5 厘米.

作品年代:1881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特列恰可夫畫廊

畫作《火槍手行刑日的清晨》是畫家蘇里科夫創(chuàng)作于1881年的一幅油畫?,F(xiàn)藏于特列恰可夫畫廊。

《火槍手行刑日的清晨》這幅油畫描寫了17世紀俄國歷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俄國發(fā)生了近衛(wèi)軍兵變。彼得大帝得知后倉促回國,立即殘酷地鎮(zhèn)壓了這次兵變。畫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墻外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的天球頂。身穿海藍色軍裝的彼得大帝騎在高頭大馬上,親自監(jiān)督處決“謀反”的近衛(wèi)軍。他的背后是整齊森嚴的行刑隊和一排絞刑架,他的右邊是一群外國使節(jié)和他的寵臣。占據(jù)畫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動亂的人群,一些農(nóng)民裝束的近衛(wèi)軍家屬圍繞在六個即將臨刑的近衛(wèi)軍身旁,他們悲痛地哭泣著。表現(xiàn)了寧死不屈的俄羅斯民族的堅強性格。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卡爾·帕夫洛維奇·布魯洛夫 - karl pavlovich bryulov

作品名稱:龐貝城的末日 - last day of pompei

作品別名:龐貝的末日

作品尺寸:651x466

作品年代:1833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這幅《龐貝城的末日》的作者布魯洛夫,是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的高材生,畢業(yè)后被學院公費派往意大利進修深造。1827年,布魯洛夫隨考古隊到龐貝城去考察,出土的龐貝城遺址使他驚嘆不已。龐貝城毀于公元79年一次火山爆發(fā),許多古代的藝術品因此重見天日,在歐洲再次引起人們對古代藝術的向往之情。

布魯洛夫在當時便產(chǎn)生了一個構思,表現(xiàn)這個古代龐貝城毀滅時震撼人心的場面。他用了六年的時間,反復思考,并進行了長期的資料收集工作,最后決定表現(xiàn)人們在末日到來時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和親人間的相互支持。

油畫《龐貝城的末日》畫面的處理手法夸張,布魯洛夫用鮮紅、暗紅、黑灰和白的對比,表現(xiàn)閃電雷光和山崩地裂時的景象,人嚎馬嘶,大理石雕像從屋頂往下墜落的細部描寫,更加強了畫面的氣氛。人群中有一個頭頂顏色盤和繪畫工具的青年人,是畫家布魯洛夫的自畫像。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 Jean-Honoré Fragonard

作品名稱:大祭司克里休斯犧牲自己拯救克莉爾- coresus sacrificing himselt to save callirhoe

作品尺寸:400x309

作品年代:1765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

《大祭司克里休斯犧牲自己拯救克莉爾》是法國洛可可油畫家弗拉戈納爾1765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一幅油畫布油畫,畫家弗拉戈納爾依靠這件作品獲得沙龍的贊賞,而成為皇家美術院的會員。從此弗拉戈納爾展開了以歷史繪畫大師享譽畫壇的生涯。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尼古拉斯·普桑 - Nicolas Poussin

作品名稱:海神的凱旋 - the triumph of neptune

作品尺寸:146.6x114.5

作品年代:1634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li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

海神波塞冬是宙斯兄弟,油畫《海神的凱旋》畫的是海神從宙斯那里分得了海域,并把古代地方性海神涅柔斯等排擠到次要地位,得勝而歸的情景。海神右手執(zhí)三叉戟,左手駕著金鬃銅蹄馬車,在畫的左邊飛馳著,畫面的中央是其妻子安菲特里忒和眾女神們,她們駕駛著由海豚牽引的貝形船。所有人物比較對稱,構圖熱烈而又均衡。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彼得·保羅·魯本斯 - peter paul rubens

作品名稱:阿馬戎之戰(zhàn) - battle of the amazons

作品尺寸:166x121

作品年代:1618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

《阿瑪戎之戰(zhàn)》,1618年,德國,魯本斯,木板油畫,120.3cm*165.3cm,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 《阿瑪戎之戰(zhàn)》又名《阿馬松之戰(zhàn)》,描繪的是希臘神話中一則由英雄忒修斯與阿瑪戎女王希波呂忒發(fā)生愛情而引起的戰(zhàn)爭場面。傳說中兩隊人馬在橋上狹路相逢,戰(zhàn)斗異常激烈。

《阿瑪戎之戰(zhàn)》又名《阿馬松之戰(zhàn)》,描繪的是希臘神話中一則由英雄忒修斯與阿瑪戎女王希波呂忒發(fā)生愛情而引起的戰(zhàn)爭場面。傳說中兩隊人馬在橋上狹路相逢,戰(zhàn)斗異常激烈,前仆后繼。英雄忒修斯遠行至亞細亞的克律姆諾伊,見到阿瑪戎女王希波呂忒并向她求婚。婚后英雄攜她回家。這引起了阿瑪戎部落的不滿,發(fā)兵攻打希臘,一路所向披靡。

當時忒修斯正去克里特島的迷宮中翦除牛怪,直至他得知后趕到雅典,阿瑪戎女族即將進抵雅典。忒修斯立即率軍迎敵,雙方在特爾摩頓河橋頭短兵相接,展開了一場血腥的戰(zhàn)斗:阿瑪戎人為保住自己的軍旗正拼死地搏斗著,希臘軍隊從左側(cè)橋頭沖去,勢不可當。橋邊出現(xiàn)人仰馬翻的驚險形象。畫上色彩流動,線條飛旋,一切都處在一種慘烈的殺戮風暴中。畫家通過敵我激戰(zhàn)的情景,烘托了奪軍旗的英勇行為。阿瑪戎雖處劣勢,仍顯出不可動搖的戰(zhàn)斗意志。右邊已出現(xiàn)脫韁狂奔的戰(zhàn)馬,滾落河中的阿瑪戎戰(zhàn)士,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全畫氣勢激越,令人震顫。

《阿瑪戎之戰(zhàn)》畫面總的動勢好象一團旋風,緊緊朝向橋的右側(cè)滾動著。人物的層次綿密,所有的造型服從于一種連續(xù)性的運動。色彩所表現(xiàn)的激情已達到了最高點。有的研究者認為這幅畫是魯本斯受到達·芬奇的一幅《安加利之戰(zhàn)》或提香的《開多爾之戰(zhàn)》的影響,這是不確切的。魯本斯沒有見到過那兩幅畫,即使他當時能見到,也只能是這兩幅畫的摹本或素描稿,要說汲取前人的構思,至多只是橋上的奪旗戰(zhàn)斗。就魯本斯這幅畫的總構思看,他沒有摹仿前人的動作,畫家是憑借自己嫻熟的寫實技巧,使線條與色彩取得生動的呼應,并且有他的獨創(chuàng)性。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蘇里科夫 - Vasily Surikov

作品名稱:貴婦蒙洛佐娃 - Boyarina Morozova

作品尺寸:高: 304 厘米. 寬: 587.5 厘米.

作品年代:1887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藏

《女貴族莫洛卓娃》是蘇里科夫1887年的作品。女貴族莫洛卓娃是沙皇的親屬,她年少時守寡,擁有農(nóng)奴八千人。她是當時的狂熱的“分離派”舊教徒,因為激烈地反對沙皇的宗教改革,被沙皇阿歷克塞·米哈依洛維奇親自下令逮捕,并流放到遠離莫斯科的帕洛夫斯克,關在地牢里,后因饑寒交迫死去。由于莫洛卓娃篤信舊教,疏財仗義,救濟貧民,還為殘疾人和獄犯縫制衣服,施舍乞丐,因此深得民眾愛戴,素有普濟眾生的美譽。而維護舊教又使沙皇不安,因此被捕流放。

畫家選擇押解莫洛卓娃赴流放地途經(jīng)莫斯科街道情景。這是一幅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的歷史畫面。畫面由莫洛卓娃乘坐的雪橇向縱深飛馳而過,畫面自然分成兩個部分:右半大部是一群舊教的信徒,曾獲得過莫洛卓娃施舍的流民乞丐,他們趕來送行。其中有人掩面悲哀哭泣,尤其在近景處特別典型地描繪了兩位虔誠的追隨者,一位老嫗和一個乞丐。他們心目中的莫洛卓娃無比崇高神圣。那個乞丐舉兩個手指與莫洛卓娃對應(新教用三指劃十字,舊教用兩指,這手勢表明堅持舊教習俗決心)。

人群中個個顯得悲哀,他們中有貴族有平民,都身著民族特色服裝,都是舊教的捍衛(wèi)者。而畫面左上方描繪了一組新興資產(chǎn)者和擁護新教的人物,他們喜笑顏開。畫中主體形象是莫洛卓娃,這位近于瘋狂的貴族女子,由于長期的苦苦修行,使得她面頰清瘦,臉色蒼白。但她神情傲慢,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信仰。在她那被黑衣包裹的身體和微露的面孔上,嵌著兩只放射出復仇光芒的眼睛,仍然顯示出清教徒那迷人的魅力。畫家為了使雪橇在畫中飛奔而過,就在雪橇邊畫一男孩,他的飛跑姿態(tài)立刻使雪橇飛馳起來。這幅畫表現(xiàn)出蘇里柯夫偉大的歷史畫家的氣質(zhì)。

畫中幾乎找不出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表情。好奇的、害怕的、惋惜的、嘲笑的、譏諷的、關懷的、驚恐的和看熱鬧的等等,畫中人各盡其態(tài)。這幅畫的人物塑造的成功遠遠超過畫中莫洛卓娃本身,他們都具有典型的普遍意義。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夏爾·勒·布倫 - charles le brun

作品名稱:波斯皇后伏于亞歷山大腳下(又名大流士大帝的營帳) - The Queens of Persia at the feet of Alexander, also called The Tent of Darius

作品尺寸:高: 298 厘米. 寬: 453 厘米.

作品年代:17世紀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現(xiàn)收藏于:

戰(zhàn)爭的最原始動力是什么?戰(zhàn)爭最原始的動力,便是劫掠。正因為如此,古代大部分軍隊占領城池后,往往都要擄掠數(shù)日。

打仗劫掠這種事情,在古希臘更加頻繁。當時古希臘人當兵,武器裝備全靠自己買,唯一能吸引他們打仗的好處,便是打贏后能肆意擄掠。當然,士兵搶東西怎么能叫擄掠呢?那叫搜集戰(zhàn)利品!戰(zhàn)利品的范圍很廣,從日用百貨、到金銀珠寶,應有盡有,只有想不到,沒有不能搶。不過總結下來,大致有三種,分別是“錢、糧和女人”。因此,那時候的戰(zhàn)爭,一旦城池被攻破,女人必定會遭殃。

到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期,希臘人這種“搜集戰(zhàn)利品”的習俗,仍舊非常盛行。士兵們在戰(zhàn)場上拼死賣命,打贏了當然要搜集一波戰(zhàn)利品,來安撫自己在戰(zhàn)場上受傷的心靈。搜集一兩個女俘虜當作戰(zhàn)利品,然后糟蹋一番,也是人之常情。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4萬大軍,與20萬波斯軍,在高加米拉進行了一場大決戰(zhàn)。為了讓自己的戰(zhàn)車在平坦的地面上跑,波斯王大流士甚至把高加米拉鏟平。然而數(shù)量龐大的波斯軍隊,卻敗給了人數(shù)處于劣勢的馬其頓。大流士拋下自己的軍隊,落荒而逃。亞歷山大大帝則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波斯首都巴比倫。巴比倫是波斯王宮所在地,王宮內(nèi)住著一位號稱“亞洲第一美女”的人——大流士的妻子。當時西方口中所謂的亞洲,其實僅限于西亞和中亞一帶,所以這個“亞洲第一美女”,實際上是“波斯第一美女”。不過很奇怪的是,亞歷山大大帝并沒有霸占這位“亞洲第一美女”,而且還給了她非常高的禮遇。

這種違背希臘人的傳統(tǒng),令人匪夷所思。根據(jù)《遠征記》的說法:亞歷山大大帝要么品德高尚,要么沒有愛上她。還有一些人說,亞歷山大大帝是同性戀,所以對大流士的妻子沒有興趣。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弗朗斯·哈爾斯 - frans hals

作品名稱:圣喬治民團軍官宴會圖- banquet of the officers of the st george civic guard company

作品尺寸:257.5x179

作品年代:1627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

弗朗斯·哈爾斯的油畫作品《圣喬治民團軍官宴會圖》

(banquet of the officers of the st george civic guard company)便是一例,這幅油畫作于公元1616年,可能是用來裝飾該組織在霍萊姆的大會議廳。油畫上共有12名成員,圍著一張盛滿食物的桌子。每個人都身穿制服,面朝著為他們作畫的畫家哈爾斯 (或者說是面朝看畫的觀眾),姿態(tài)極其自然。而且我們可以看出畫面上的人物,皆按照他們社會地位的高低排列。衛(wèi)隊等級中地位最高的軍官坐在椅子上,地位最低的旗手站立著。人物的手勢和動作使油畫栩栩如生,桌子頂端,左邊那位上校舉起酒杯對來賓表示歡迎;正中央的上尉,拿著刀準備切烤肉,鄰座的人正幫他出主意。

荷蘭城市所擁有的民團,是一種軍事性質(zhì)的行會,民團將地方上的男性居民組織起來,交由當?shù)氐娘@貴指揮。在民團組織內(nèi)部能占有一席之地,可說是一種名望的象征。城市民團的軍官們,為了使自己的形象永遠完美不朽,遂要求畫家制作大幅油畫,把他們?nèi)w莊嚴的肖像,一一呈現(xiàn)出來,以裝飾他們平日聚會的大廳。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米開朗基羅·梅里西·德·卡拉瓦喬 -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作品名稱:david and goliath

作品尺寸:110x91

作品年代:1598-99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

卡拉瓦喬,是16世紀著名的意大利畫家,因為其畫作對后來的巴洛克畫派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所以被后世譽為巴洛克之父。

卡拉瓦喬的一生幾經(jīng)大起大落,坎坷而充滿了傳奇,而這與他濃烈的性格與做事風格無不相關。大概除了卡拉瓦喬,也沒有哪一個像他一樣享負盛名的畫家,會在一生中幾次因為與人發(fā)生暴力沖突而入獄;沒有哪一個像他一樣依賴教廷的天主教信徒畫家,卻畢生一意孤行的堅持自己的那份信仰,對圣經(jīng)的理解,用妓女做模特去畫圣母Maria,用賭徒做模特去畫圣徒,只因他相信上帝會原理每一個有罪的人,救贖每一個深受苦難的人。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是卡拉瓦喬晚年的畫作,畫于逃避教廷通緝的逃亡途中。那時,卡拉瓦喬已因在羅馬被指控傷人而逃到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因才華受到禮待,并答應以為那不勒斯的教堂作畫為交換,被授予騎士榮譽。然而好景不長,卡拉瓦喬在那不勒斯又因殺人而被判入獄,最后成功越獄,自此踏上了逃亡的旅途。

眾所周知, 在這幅畫里,卡拉瓦喬將自己畫成了罪人Goliath——David手中提著的頭顱。蓬亂的頭發(fā)和胡須、緊蹙的眉頭、低垂的眼里空洞而絕望的眼神、張開的嘴仿佛臨刑前在上帝面前用盡全力的吶喊過——然而即便聲嘶力竭,也無法訴出這一生的痛苦、在人生終點的懺悔、絕望和無奈。

—— 我的一生,榮耀過、輝煌過、受到過世人的崇拜和贊美、我曾經(jīng)桀驁不馴、恃才傲物、我拿起筆,就仿佛可以睥睨整個羅馬的千古。然而福禍旦夕、榮耀轉(zhuǎn)瞬即逝。即使我的畫筆依舊,然而人們卻開始對我指責和謾罵,他們說你的性格、你的舉止、你的為人,卻不再注意你的畫——我這一生,因畫而成名,榮耀半生,卻在后半生被千夫所指,亡命天涯。

總覺得看著David手中的那顆頭顱,能夠在視覺上延續(xù)手起刀落臨刑前Goliath的身姿——他一定是跪在地上的——茫然而痛苦的望著一片漆黑的前方,無力的垂下頭——我是一個罪人,生前生后,哪里會有我的容身之所,生前生后,又有何不同,若是死亡能夠終結一切痛苦,那么請砍下我的頭顱,讓我從無休止的痛苦中解脫。

而David, 我覺得那更像是另一個卡拉瓦喬。有人說這幅畫的寓意是贖罪——善良的那個自我,終于揮劍斬殺了罪惡的那個自我——這是卡拉瓦喬在四處流浪逃避通緝的晚年獻給教皇的畫作,以請求教皇原諒??晌矣X得這幅畫,投射的內(nèi)心情感,絕不只是放棄自我的一個面那么單純,人的情感總是千絲萬縷、復雜而又矛盾的。

畫里,David的半張臉隱在了黑暗中,垂眼看著手中拎著的頭顱,蹙起的眉和緊抿的嘴角都勾畫出痛苦、不舍、身不由己的感覺,躍然紙上卻又一言難盡。

人常說“一副好牌卻被打爛”,說的應該就是像卡拉瓦喬這樣的一生。天賦異稟,少年成名,卻因自身的性格在鼎盛時期遭到牢獄之災,就此人生直轉(zhuǎn)而下,晚年更是顛沛流離。可是即便把上帝給的一手好牌打爛了,那又如何呢?這一手好牌,即便打爛了,仍是精彩絕倫的,有多少人,蠅營狗茍的一生牌局,結果又如何呢?

不去評判一個人的一生成功與否,我們真的無法去評判人生怎樣算是成功怎樣算是失敗。誕生與死亡,人生只是這兩點間的一段或長或短的旅途,旅途是好是壞,除了當事人,真的誰也無法評斷,也無權評斷。溫和的拉斐爾那樣的性格總是受人喜愛的,米開朗基羅那樣隱忍而鏗鏘有力的的性格似乎就不那么討喜,卡拉瓦喬這樣將恃才傲物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可謂跋扈的性格,自然更是不討喜甚至遭到許多人嫉恨的。可是在我看來,他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精彩絕倫,像他們的畫作一樣,都是足以讓一個時代為之驚嘆的。

14世紀到16世紀,那么多天才點亮了文藝復興時代,人類群星閃耀,那時迸發(fā)的光芒,即便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讓我們覺得神往。特別愛巴洛克之父卡拉瓦喬,愛他的畫作,愛他的一生,也是自身的審美的原因,就喜歡那樣濃烈的性格,那樣橫沖直撞,懶理后果的做事風格。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 者:喬萬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羅 -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作品名稱:克里奧帕特拉的盛宴 - the banquet of cleopatra

作品尺寸:346x249

作品年代:1743-1744

作品材質(zhì):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xiàn)收藏于:

18世紀的意大利藝術已遠遠不及法國,它不再占有領導歐洲藝術潮流的地位而讓位于法國。這時意大利的藝術家大都是室內(nèi)裝飾家,繪制巨幅壁畫或作一些裝飾雕刻。18世紀的威尼斯畫家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提埃波羅(G·B·Tiepolo 1696- 1770年)他是當時的壁畫名家,不僅在意大利,同時也在德國和西班牙從事創(chuàng)作,他的藝術有巴洛克的影響,也繼承了文藝復興的傳統(tǒng)。他在威尼斯、米蘭等地畫有大量壁畫和天頂畫。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1750年左右為威尼斯貴族宅第所作的壁畫《克里奧帕特拉的盛宴》。他以豪華的衣著,艷麗的色彩和有趣的古代故事來打動觀眾。提埃波羅的畫風相當自由灑脫,也十分華麗繁雜。因此有人認為他是羅可可風格在意大利的代表。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文章來源原創(chuàng)

。。。 。。。 。。。 。。。

“中國書畫郵”:致力中國文藝復興,挖掘傳統(tǒng)藝術深層智慧。抑制歐美藝術意識形態(tài)的隱藏滲透。創(chuàng)新中國藝術,走向世界主流。

聊聊古典油畫的那些歷史故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