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都會對他們進行批評,希望能加以改正。但是批評孩子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傷到他們。 隨著孩子逐漸的長大,他們的自尊心也在逐漸增強,所以父母在教育、批評他們的時候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同時還要分清楚時間和場合,一旦方法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傷到孩子,并且使得不良行為愈演愈烈。 在批評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記住,這4個底線不能碰。 對人不對事 很多人都有一個神奇的“功能”,明明是對一件事情感到生氣的,但是生氣的過程中,逐漸將矛頭上對準了造成這件事的人,然后將所有的過錯都歸結(jié)到這個人身上。在這件事情上,父母也不例外。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只顧著發(fā)泄自己的情緒,逐漸將批評的矛頭從孩子的行為指向孩子本身。 比如,在面對孩子撒謊的時候,父母往往都會說:“你這個撒謊精”而不是說:“撒謊是不對的!” 又比如,在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都會說:“你就是笨!”而不是說:“你所做的努力還不夠?!?/p> 首先,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批評的目的是什么。 批評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哪里做錯了,應該怎么做才能改正,而不是單純的成為父母發(fā)泄情緒的通道。 我們再回頭看兩種回答有什么區(qū)別:最根本的區(qū)別就是弄錯了錯誤的本質(zhì)。前者是將孩子視為錯誤,給其打上各種標簽,后者是給孩子客觀評價孩子的行為,指出錯誤所在,改怎么改正。 這兩種回答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也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可能會幫助孩子正視錯誤,從而改正錯誤。而前者只會讓錯誤繼續(xù),可能還會讓孩子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會是錯的,這對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對事不對人。 不注意時間和場合 有很多家長在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之后,會當面、立即的批評孩子,絲毫不會估計當下的場合。 如果是在一個公共場合,周圍人很多的時候,即便家長說的再有道理,孩子的第一反應只會是逃避這個讓人丟臉的情境,什么也聽不進去,完全達不到批評教育的目的。而且,這種公開場合的批評極易摧毀孩子的自尊心。 所以當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之后,可以過后找一個私下的環(huán)境和孩子聊聊,指出他的問題所在,并教導他如何更改。 批評應該是在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進行的,一旦離開這個原則,批評也就失去了本有的意義。 所以,即便孩子再小,在教導的時候也要給他留點面子,盡量不要在人前教導,這是很多孩子自卑的源頭。 粗暴拒絕、不接納孩子 生活中應該經(jīng)??梢砸姷竭@樣的場景: 孩子犯錯后被媽媽批評了,哭著認錯求媽媽抱,但是媽媽一把把孩子推開冷漠的說:“你自己一個人在這里好好反省吧!”亦或說:“你別抱著我,自己自己錯在哪了嗎!” 其實,被批評后求抱抱是孩子認錯的一種方式,這一點各位媽媽需要知道。 對孩子而言,批評和打罵是會讓他們難過,但是父母粗暴的拒絕、不接納,是會讓他們感到害怕的。 父母可能會覺得這種方式比批評更有效,但是表面上孩子乖乖就范,實質(zhì)上還是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不喜歡自己。 在批評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對孩子明確的表明:我生氣的是你的行為,而不是你這個人。 粗暴否定孩子的意見詢問 前面三個都是講的孩子犯錯之后的批評禁忌,而在父母預知孩子會犯錯之前,也不可直接粗暴的否定孩子。 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孩子想做某件事情,向父母詢問意見的情況,因為父母的生活閱歷會更加豐富,所以可能會提前預知這件事情的結(jié)果,但有的父母可能就會直接對孩子說:“這個事情做了肯定是錯的,你動動腦子好不好!” 亦或是:“你不是前段時間剛犯的這個錯嗎?怎么完全不長記性?。 ?/p>
這類父母雖然及時的阻止了孩子犯錯,但是這種粗暴的否定,是會打消孩子的主動積極性的,可能以后有事情,再也不會主動和父母商量了。這樣,父母無法及時的知道孩子的心理動態(tài),孩子也無法得到父母的正向反饋,孩子極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批評的結(jié)果應該是幫助孩子正視錯誤、改正錯誤,而不是把孩子推向錯誤。(S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