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窯是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到現在未找到確切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tǒng)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余件,遠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數量。隨著文獻資料的不斷發(fā)現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對哥窯的認識已漸趨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獻,且后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仍無法揭開層層面紗,呈現它的真實面目。
哥窯是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到現在未找到確切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tǒng)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余件,遠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數量。隨著文獻資料的不斷發(fā)現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對哥窯的認識已漸趨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獻,且后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仍無法揭開層層面紗,呈現它的真實面目。 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 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 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tǒng)的方法。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征不易模仿。
“ 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qū)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 哥窯近期成交記錄 宋哥窯葵口碗:280萬,2016-9-1 宋代哥窯雙耳瓶:370萬,2017-3-9 宋哥窯花口洗:600萬,2016-8-2 南宋米黃釉三犧尊:1020萬,2016-7-29 宋哥窯貫耳瓶:3780萬,2016-9-8 人們對龍泉哥窯和杭州南宋郊壇下官窯深入研究后發(fā)現,兩者無論從窯爐結構、制瓷工藝、燒造方法還是產品的胎、釉、器型等均基本一致。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皇朝;哥窯作為民窯完全按照官窯 的方式生產與官窯相同的產品是不可能的,即使仿造一件御御器也要充軍殺頭的。于是,就有了“龍泉仿官”和“龍泉官窯”之說。所謂“龍泉仿官”,說的是官僚貴族羨慕皇室用瓷,私下派人燒造以供自己需要。其實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難道官僚貴族就不怕殺頭嗎?此龍泉仿官”立論不久即被基本否定,代替它的是“龍泉官窯”。
哥窯是歷史上五大名窯之中唯一的民窯,是北宋朝宮庭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全世界現存唯一孤品一件(名為:北宋牡丹三彩洗哥窯)。
北宋牡丹三彩洗哥窯 |
|
|
來自: 李平東方明珠 > 《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陶瓷館》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