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816:42這個問題有意思,遺憾的是居然炸出來了幾條傻傻分不清考古跟盜墓的,只能感慨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還是遠遠不夠啊。 言歸正傳,盜墓的起源是很久的,而且在古代一直存在。 根據(jù)文獻記載以及考古發(fā)現(xiàn),在商周時期就存在盜墓,甚至存在墓主人下葬沒多久,墓就被盜了的情況。在這些盜墓活動中,有些是普通百姓為了謀生而不得不采取的行為,在一些地區(qū),大家以盜墓為生。比如司馬遷就在《史記》中記載: 
 在司馬遷的筆下,中山國地區(qū)的男人們,除了聚會high歌,就是盜墓、搶劫了。。。 除此之外,還有些毀墓、盜墓的行為則是為了報復,其中有私仇,也有公憤。比如史書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秦國大將白起在攻克楚都郢都之后,焚燒了楚國先王的陵墓,以此來報復以及威嚇楚國人。 不過,的確如題主所推測的,古代的盜墓技術是比不上近現(xiàn)代的。大量的古代文物都是在近現(xiàn)代被盜掘出來。為何如此?答主以為有這么兩個原因: 第一,技術差距。近代盜墓賊發(fā)明了一件利器——洛陽鏟。據(jù)說此物是清末民初時期洛陽地區(qū)的盜墓賊所發(fā)明的,因此而得名。 洛陽鏟的突出之處在于,人們用它往地下鉆探,就可以了解地下有沒有墓葬或者遺址,有經(jīng)驗的人,根據(jù)洛陽鏟帶上來的土,直接能夠分辨出墓葬的時代,并且對墓葬形制分析個八九不離十,如此一來,盜墓賊可以有的放矢,直接從墓葬最薄弱的環(huán)境入手進行盜掘。另外,有些遺址和墓葬在地表是看不到蛛絲馬跡的,通過洛陽鏟就可以進行準確的判斷。由于洛陽鏟實在是太好用了,所以也被考古人所采用。 △考古鉆探 而在古代,沒有洛陽鏟,盜墓賊基本上只能根據(jù)地表現(xiàn)象或者一些傳說、記載去尋找下手對象,比起近現(xiàn)代的盜墓賊自然是“事倍功半”了。 我們還是舉個例子吧。 答主以前曾經(jīng)參與整理過一座唐墓的資料,此墓的墓主人等級較高,是李唐宗室成員。墓主人也害怕死后被盜墓,所以他別出心裁,在墓道一側斜向掏挖出一條地道來,這條地道連接的才是真墓室,而原來的墓室只是一個吸引盜墓賊的幌子。 △該墓出土文物 他以為這樣的就萬事大吉了。沒錯,這座墓的真墓室在古代一直沒有被盜墓賊發(fā)現(xiàn),不過到了現(xiàn)代仍然難逃一劫,借助于洛陽鏟,盜墓賊還是找到了真墓室,將其盜掘一空。只在一個耳室里還殘存了一批陶俑。 第二,對文物的態(tài)度不同。古今盜墓賊,在選擇盜掘對象時大有差異。 比方說,古代的盜墓賊往往優(yōu)先尋找金銀器以及銅器,因為這些東西拿出去可以熔化,鑄造成別的形狀,便于銷贓,風險較小。而玉器就比較麻煩了,尤其是一些高等級貴族墓葬中所出土的,形制特別,相對難以出手,所以被盜走的可能性要比金銀器小一些。 所以我們在一些被盜掘過的古代高等級墓葬里還能看到盜墓賊所棄置不要的玉器,有些金縷玉衣或者銀縷玉衣的玉片都在,只是金銀絲已經(jīng)被盜墓賊抽走了。 至于那些陶器啦、漆木器啦、竹簡啦、壁畫啦,古代盜墓賊更是通通不要的,因為不值錢啊,史書記載,西晉的盜墓賊甚至要點燃墓里的竹簡來照明。 到了今天,情況已然大不一樣。隨著收藏市場的火熱,凡是跟古代沾邊的東西,似乎都有人愿意收藏,根本不會有所顧忌。比如說著名的唐三彩,在民國之前沒有人去收藏吧?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明器,放在家里不那么吉利??墒墙F(xiàn)代的中外藏家喜歡唐三彩啊,那么自然而然,唐三彩就大量出土了,還被走私到海外。 △大英博物館藏唐三彩 所以別說是金銀器、青銅器了,哪怕是最普通的陶罐,盜墓賊也不會放過。如果遇到了壁畫墓,盜墓賊就更開心了,會專門想辦法把壁畫揭取下來。遇到了竹簡,他們也會通通帶走。 盜出來這么多文物,怎么出手呢?別怕,總會有一些不講究的買家來替他們銷贓的。 由于有市場需求,而且有技術保證,所以近現(xiàn)代的盜墓賊盜掘出來的文物要比古代的“同行們”更多,盜掘活動更加徹底。答主參加過的墓葬發(fā)掘,沒有一座墓是幸免于難的,大多數(shù)連地磚都被翹起來了。 有什么辦法呢?沒轍。全國的文物行業(yè)攏共就這么點人手,根本保護不過來。要指望群眾么?當然有不少熱心群眾為了文物保護事業(yè)付出了努力,是非常值得贊揚的??墒窃趺纯傆心敲葱﹤€人,覺得考古就是盜墓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