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盞之家傳媒-頭條號 2020/1/810:25 玉件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年代,理論上年代越久, 價值越高。由于諸多因素,主要是國家文物法還沒有將高古玉放開,所以高古玉還沒有被市場追捧,但是高古玉是國之瑰寶,正如國家玉器界有理論 又有實踐的老專家周南泉先生所說 , 90% 的古玉都藏在民間。由于政府的收藏比重較小,特別需要加強民間古玉的保護, 而且當前古玉市場價位較低, 處于價格凹地, 升值空間較大。這是值得廣大藏家和投資家大力發(fā)掘和收藏的。 搞清年代, 主要從三點入手: 雕刻工藝、形體風格和真假沁色。本章重點從雕刻工藝方面入手分析玉的年代。 由于生產(chǎn)工具的不同,各個時期的玉器也有比較明顯的區(qū)別。如七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 加工穿孔、斜穿的小孔, 兩邊口大, 里面小,是蜂腰孔,或叫喇叭孔。表面的“瓦溝紋“雕刻棱角分明,半圓形的內(nèi)凹加工非常光滑。 良渚文化時期五千年前加工“玉琮", 加工穿孔中間留有臺節(jié)痕,是從孔的兩邊鉆孔,有錯位誤差而殘存的。其表面獸面紋的細絲, 加工比頭發(fā)絲還要細, 還要光滑,連現(xiàn)代加工都難以達到。 史前文化時期,加工片狀雕件,表面都留有線切割,不平整的凹凸痕跡。 商周時期的“雙鉤陰線“雕刻極為突出,是在玉的表面加工,用并列的兩條陰刻線,使中間部分拱起,這種方法又叫“雙陰擠陽,看上去像陽文浮雕, 實際上是兩條陰線凹槽。 春秋戰(zhàn)國的“一面坡"雕法(大斜刀雕法)較為流行,即在“ 雙 陰 擠陽”的基礎上,將其中一條陰線磨成斜面,使紋飾更加突出,使凸 體更具美感。另外還有“剔地隱起“雕法,(或稱“壓地隱起、減地隱起“雕法)使陽文雕件開始大量出現(xiàn)。許多滿飾的“谷紋"、云“雷紋"、"連勾云紋”等 均 用此法加工。即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將紋飾線條凸起部分以外的地方剔除,以達到浮雕的效果。后朝唐宋明清大量的花鳥人物淺浮雕,主要是借鑒的此種表現(xiàn)方法。 漢代,以“ 漢八刀”工藝最為著名。其實際上是比春秋戰(zhàn)國“一面坡”即 (大斜刀法),更為犀利的 一種陰線雕琢法。其一邊直立如壁, 一邊斜如刀削, 線條簡潔勁健、大刀闊斧, 就是簡單幾刀, 雕刻的“玉蟬"、"握豬栩"栩如生,還有其細如毛的“游絲刻線”細微道勁,成為當時主要的雕刻技法。 唐代的“金鑲玉嵌” 技術非常嫻熟精妙。 宋遼金元鏤空雕法廣泛應用,宋工精 細, 元工粗擴不注重細節(jié)。宋代開始大量仿戰(zhàn)漢古玉器,,明 清達到高峰。但宋工不及戰(zhàn)漢制器精神。明代仿商周古玉銅器壁體厚重,古樸 典 雅,各種 做舊手段達到真假難辨。清代,特 別 是乾隆 工藝, 達到了高潮,其仿古銅器、玉件的精致華麗、古雅,為宋元明所不及。 明清時代,玉器將前代玉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繪畫、竹木雕及金銀加工的所有先 進技法融會貫通,雕作之精、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無論數(shù)量之多、玉質(zhì)之佳、 雕作之精、紋飾之美, 都是空前絕后的。是繼戰(zhàn)漢玉飾以來的又一高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