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孫明府懷舊山 雍陶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為客落人間。 秋來見月多歸思,自起開籠放白鷴。 注釋 (1)明府:唐人稱縣令為明府。 (2)五柳先生:晉陶潛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遂自號五柳先生。 (3)白鷴:鳥名,似山雞而白色,產(chǎn)于我國南方。 名句 秋來見月多歸思,自起開籠放白鷴。 這兩句是說,秋來見月,多引起人思歸的心情;大約白鷴這時也正在思念家園,因而開籠放了它。推己及物,開籠放鷴,別具一番風(fēng)韻和情趣,黃生《唐詩摘鈔》評曰:“此不必實有其事,特裝點此語,妙盡思歸之情。” 參考譯文 五柳先生陶淵明本來就是山村田園的隱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為官場所羈絆。 秋天來臨的時候看見月亮就會更加思鄉(xiāng),倒不如成全了白鷴,打開鳥籠讓它回到家鄉(xiāng)。 賞析 《和孫明府懷舊山》這首詩是雍陶為了與友人所作思鄉(xiāng)之詩相和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全詩充滿了渴望自由,思念家鄉(xiāng)之情,令人產(chǎn)生共鳴之感。 前兩句以著名的隱士和詩人陶淵明比擬孫明府。陶淵明住宅前有五棵柳樹,因此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叫做五柳先生。他曾經(jīng)一度出任彭澤縣令,因為不習(xí)慣于遵守官場禮節(jié),厭倦世俗禮法,很快就辭官歸隱了。這兩句表面上是寫五柳先生的生平境況,實際上作者卻只是靈活地運用了陶淵明這個典故,暗指孫某之出任明府,也不過是偶然的事,終究還是會如陶淵明一樣,棄官歸隱的。 第三句寫其見月思歸,月掛中天,千里可共,故對月而思異地或家鄉(xiāng)的月下親友,乃是人情之常。作者特地用一個“秋”字點明了創(chuàng)作詩篇時的時間,讓人立刻就聯(lián)想到了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中秋節(jié)的月亮更是代表著一股特殊的感情。古典文學(xué)中,月亮已成為一個傳統(tǒng)的意象,象征著親人團聚,家庭團圓,這種意向所代表的感情,在中秋節(jié)尤為突出。在前面讀過的許多詩中,已經(jīng)屢見,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敝惖那Ч琶洌缺冉允?,與之相比,這一句乃是平淡無奇的常語,但接以末句,則成為點睛之妙。由于自己思鄉(xiāng),起而開籠放鳥,構(gòu)思出人意外。這就連平淡無奇的上句也顯得非如此寫不可了,若不是見月思鄉(xiāng),怎么又能聯(lián)想到白鷴了,所以說,上句為下句的巧思作下了堅實的鋪墊,這一拙一巧,對比鮮明,反差之下,真情流露,更是突出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深厚功力。白鷴關(guān)在籠中,孤單清冷,作者由自己之思鄉(xiāng),想到白鷴之寂寞。萬物皆有歸宿,生靈都有真情,既然自己與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團聚,何不成全其他生靈回歸故鄉(xiāng)呢。這里寫孫某對白鷴的同情,為它設(shè)身處地著想,事實上卻是以物喻人,“放白鷴”這一件小事,卻暗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便是作者對孫某的同情,這一層意思從孫某所作的《懷舊山》詩中可知,從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亦可知,這層意思,在此得到了升華。第二層,便是作者對自己的同情,詩人的眼淚,一半為所寫的對象而流,另一半則是為自己而流,作者多年羈旅他鄉(xiāng),思鄉(xiāng)之情猶盛,作者又何嘗不想做一只白鷴,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與親人團聚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