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資治通鑒·漢紀十》 (十二)
半民:張騫鑿通西域之路,為絲綢之路的開端。國人眼界為之大開,張騫功不可沒! 半民:力不從心,專營朔方而匈奴從東線代、雁門出擊,防不勝防。 半民:張湯以阿諛平獄,較之文帝時張釋之,是天壤之別。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文帝之明才有張釋之之賢,有武帝之酷才有張湯之詐。 湯于故人子弟調(diào)護之尤厚(老朋友子弟照顧周到);其造(造訪)請諸公,不避寒暑。是以湯雖文深(執(zhí)法嚴苛)、意忌(疾嫉)、不專平(斷獄不公),然得此聲譽。汲黯數(shù)質(zhì)責(質(zhì)問責備)湯于上前曰:“公為正卿,上不能褒(發(fā)揚)先帝之功業(yè),下不能抑(壓制)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監(jiān)牢)空虛,何空取高皇帝約束紛更(變更高祖法律)之為!而公以此無種(斷子絕孫的)矣。”黯時與湯論議,湯辯常在文深小苛(緊扣律令條文,大小節(jié)上苛求);黯伉厲守高(伉直嚴峻,堅守高沿的原則),不能屈(駁倒),忿發(fā),罵曰:“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cè)目而視矣!” 半民:張湯善于在法律細節(jié),汲黯只能在原則大義,張湯處事在其營“小節(jié)”,汲黯處事在其治“大略”。當遇到現(xiàn)實個案世務(wù),顯然是汲黯所短,未戰(zhàn)已先輸,所以“不能屈”張湯,而只能無可奈何的“強詞奪理”:“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 元朔四年丙辰,冬,上行幸甘泉。 半民:有點“欺人太甚、得意忘形”了。 |
|
|
來自: liuhuirong > 《徐州老師讀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