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壁,最早來源于宮廷內(nèi)的“蕭墻”。蕭墻之蕭,通'肅'。古代宮室內(nèi),作為屏障的矮墻。何晏集鄭玄曰:'蕭之言肅也;墻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墻。' 為什么要設此矮墻呢?起提醒、警示作用,讓做臣子的,至此屏,便會肅然起敬。 蕭墻的作用,還在于遮擋外人的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nèi)窺視,臣子要到宮室里晉見君王,進宮室首先要經(jīng)過蕭墻,所以蕭墻之內(nèi)指的就是宮內(nèi)。 蕭墻這個典故,出自《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季孫氏是魯國最有權(quán)勢的貴族,把持國政,專橫一時。他當時準備去攻打小國顓臾,以擴大自己的勢力。 這里講的“蕭墻”,就是后來民間建筑里的“影壁”與“照壁”。古代西周禮制對于蕭墻,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只能皇室使用,士大夫只能用簾子。但后來隨著周天子的式微,西周禮制也就趨于崩潰,諸侯、寺廟建筑,也用起了類似的建筑?!段饔斡洝返诰帕兀骸伴T里邊影壁上掛著一面大牌,書著‘萬僧不阻’四字?!鄙踔?,百姓中的大戶人家,也用起這樣的類似屏風的建筑,但已經(jīng)不叫蕭墻,叫影壁,或者照壁。 近年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中國在陜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遺址中,有一座影壁殘跡,東西長240cm,殘高20cm,這是中國至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影壁。而漢畫像石上,亦有影壁形象,說明影壁這類建筑,在西周就有使用,這也印證了史書上的說法。 “影壁”二字,由“隱避”二字變化而來。它是中國傳統(tǒng)宮殿、寺院、院落中,起屏障作用的特有的墻體,其建筑材料,包括磚、木、石和琉璃等不同的類型。修在門內(nèi)的,為“隱”,建在門外的為“避”,后來門內(nèi)的稱為“影壁”,建在門外的,稱作“照壁”。中國地廣人多,各地叫法不一,很多人,也傻傻分不清影壁與照壁,到底有啥不一樣,反正其作用都差不多,不管門內(nèi)門外,都叫影壁,或者照壁,影壁與照壁,后來也就混同起來了。 其實,影壁和照壁,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從功能上看,影壁多為裝飾性的,內(nèi)容大多表現(xiàn)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寄托,而照壁,不但也具有很強裝飾性,還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比如,風水學認為,門,為宅院的氣口,氣口的大小,由門官尺和宅院的朝向所決定,門前的照壁,具有擋風化煞,趨利辟邪的作用。 從位置上看,影壁大多處在門洞兩側(cè),及門內(nèi)正對的墻壁上,有的還建在院內(nèi)儀門兩側(cè)的院墻上,且正對正房。而照壁一般處在大門外的軸線上,很少建在大門外的兩側(cè)。 從結(jié)構(gòu)上看,影壁,多為單坡硬山頂和幾式兩種,且鑲嵌在墻壁上。而照壁,則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建筑,結(jié)構(gòu)有歇山頂、懸山頂、卷棚頂,基座大多為束腰須彌座,兩面都裝飾有寓意深厚的紋飾,罕見有幾式照壁。不過影壁與照壁的裝飾內(nèi)容,大多一致。 照壁或影壁,與大門互相陪襯,互相烘托,二者密不可分。它雖然是一座墻壁,但由于設計巧妙,施工精細,在宅院入口處,起著烘云托月、畫龍點睛的作用。照壁兼有標識作用,而影壁則作為內(nèi)院的屏障,并使人產(chǎn)生空間變換的感覺。 舊時,由于受封建意識、禮教的束縛,建筑多具封建講究。照壁和影壁,在人們心中有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如影壁和照壁,在民間又有“鬼碰頭”的叫法,即惡鬼只要碰到墻,就進不到院內(nèi),于是,人們便想到在大門外,或大門內(nèi)豎一道墻的辦法。
再如有的人家,大門在村頭或路口,正對道路,根據(jù)民間風水的說法,于宅院不利,于是在大門或院子前邊,豎一道照壁,便可平安無事了。照壁和影壁,還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擋住外人的視線,即使大門敞開,外人也看不到宅內(nèi),是人們心理產(chǎn)生隱而安的心理狀態(tài)。
多了這道墻,與大門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間,可以烘托氣氛,增加住宅氣勢,防止走財散運,還能控制氣流,調(diào)節(jié)宅內(nèi)冷暖,有益于主人健康,家庭祥和。
正如上文所說,照壁、影壁,起源于皇宮的“蕭墻”,西周禮制崩潰之后,照壁建筑,才開始在各級官府大院,繼而廟宇、州府城隍廟流行。到了唐代,普及到民間。
元代,蒙古族統(tǒng)治中國,提倡每戶必在院中,立一照壁,如有違犯規(guī)定制度約法者,將違反事例,也書寫在家宅照壁上,以示懲戒。有時派糧派款,也照例書寫于壁上,表示落實與督促。照壁,成了統(tǒng)治者免費的布告欄和廣告牌。
在此之后,照壁建筑,就被廣泛推廣,民間有“沒有照壁不成住處”的說法,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住宅與照壁影壁的關(guān)系。
照壁的建造級別,體現(xiàn)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志向追求,而雄厚的財力,可以讓磚雕匠師們,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從而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精美照壁。越是有錢人,越會興土木,修門面。
商人和官府家族,為了給自己,或為子孫后代營建一個如意歸宿,便不惜一切錢財,建院設壁,力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人丁興旺?,F(xiàn)存的明清時代商人和官宦人家府邸,每一處大院建筑,和精美的照壁磚雕,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
受此影響,晚清時期,民間富戶人家修建宅院,為了使道路不直穿正門,便在院內(nèi)、院外建照壁,以示富貴達顯,吉利祥泰,不同凡民。而一般百姓民居,也妨效建照壁,圖個祥寧,但只是土坯照壁,沒有任何圖案、雕刻設計,只是一道空墻,上面參瓦蓋頂,稱為一字壁。
按照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三分說”的觀點,照壁在總體造型上,也可分為壁頂、壁身、壁基三部分。壁頂是照壁最上面,作為一面墻的結(jié)束部分,它也采用了建筑屋頂?shù)淖鞣?,按照壁的大小及等級程度,分別用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幾種形式,頂上也有屋脊和瓦面。
各種形式的照壁頂,雖然面積都不大,但依然在上面鋪筒瓦,中央有屋脊,正脊兩端有正吻,垂脊前端有小獸,四角一樣有起翹。裝飾構(gòu)件,賦予照壁外輪廓豐富的表現(xiàn)力,帶給人生動、飄逸的審美韻味。原本壓抑的壁頂,在這一系列柔和的曲線交織下,顯得生動活潑。
壁身,是照壁最主要的部分。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圖案或文字,題材均以“?!蔽幕癁楸硎鰞?nèi)容。精美的雕刻,在光影的作用下,形成了起伏的變化,與壁頂強烈的水平線條,形成一種富有變化的協(xié)調(diào)。
壁基,是照壁的基座,多采用須彌座,或須彌座的變異形式。通過三者的有機結(jié)合,使照壁有了與建筑形體統(tǒng)一之美。照壁的藝術(shù)魅力,表現(xiàn)出古樸、典雅和靜謐,尤如和諧的藝術(shù)曲調(diào)與旋律,滲透出民族氣質(zhì)和美學韻味,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文化特有的風格。
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照壁,有著強烈的東方美學特征。照壁,猶如人的臉面,是進入建筑空間時,給人的第一印象。作為古建筑中的符號和元素,照壁,在空間的處理上,布局的安排上,建筑的裝飾方面等等,都自成一格。
中國有句俗語,叫“不撞南墻不回頭”,這南墻,到底是什么“墻”?我國傳統(tǒng),建筑物大門,一般都是朝南開的,南墻,就是影壁墻。人進院子時,向右繞過影壁,進入大門,出來時則是相反。所以出門時,一定不能直著走,否則肯定頭撞南墻!
能對著南墻走直線的人,會是什么人?二愣子!于是,人們就把那些性格固執(zhí),聽不進不同意見的行為,比喻為“不撞南南墻不回頭”。撞了墻,吃了虧,下次,他就長記性了。 來源:解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