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古塔地處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zhèn)古城村,是中國清代時期東北重鎮(zhèn)。清廷在此設(shè)置了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因此這里成為了統(tǒng)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qū)的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中心。那么為什么滿清官員都害怕被發(fā)配至寧古塔呢?要了解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我們就得去扒一扒寧古塔的一些基本資料。 寧古塔 寧古塔與清朝有何淵源??在清宮劇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個片段,在某某官員犯錯后,皇上大怒對身邊的侍衛(wèi)吩咐到:“發(fā)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guān)?!边@句話成了清宮劇中皇帝生氣時的口頭禪,也是大臣們噩夢的開始。 眾所周知清朝有“十大酷刑”,但還有一種叫做“流刑”的刑罰,這種刑罰雖然輕于死刑,卻會讓犯人生不如死。在被判以“流刑”的犯人,不管以前身份有多高貴,從此以后只有一個所謂“流人”的身份。而在清朝時期大多數(shù)“流人”都會被流放至寧古塔。寧古塔最早的記載是在《清太祖實錄》中。
寧古塔 寧古塔雖然本身有一個塔字,但它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個古地名。滿語中數(shù)字6為寧古,個為塔,所以寧古塔意思可以理解為“6個”。后來寧古塔這個地方又與清6祖聯(lián)系了起來,當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6個兒子都是在這里生活,這里也被人認為是清朝的發(fā)源地,所以這里也被稱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那么為何滿清官員都害怕被流放寧古塔呢??寧古塔是清代東北地區(qū)的重鎮(zhèn),也是滿清在東北的經(jīng)濟、軍事、政治中心,這里常年駐扎有大量的軍隊。按常理來說這里應(yīng)該是個繁榮昌盛之地,是人們向往的地方才對,為什么滿清官員那么害怕被流放寧古塔呢? 寧古塔將軍駐地舊城遺址 寧古塔為大清王朝龍興發(fā)祥之地,被清人稱寧古塔“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qū),壯金湯之帝里?!?/p> 寧古塔地處今黑龍江牡丹江一帶,在古代這里環(huán)境氣候惡劣,大部分地區(qū)都是長年冰封,農(nóng)作物無法生長,糧食都需要購買。清朝初期的著名詩人吳兆騫被發(fā)配至寧古塔后,對當?shù)氐膼毫託夂蜻M行了這樣的描述:
寧古塔惡劣的環(huán)境和氣候造成了這里人煙罕至,但恰恰相反的是這里卻成了毒蟲猛獸的天堂,流放到此地的犯人經(jīng)常還沒到目的地就被這些豺狼虎豹給吞噬了。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當然是讓人望而生畏了。 寧古塔惡劣的氣候 寧古塔作為滿清的發(fā)祥地,但由于環(huán)境因素使得這里越來越荒涼,這樣的環(huán)境非常適合流放犯人,這里生存困難,有利于對犯人的改造。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歷屆滿清皇帝都想通過流放犯人至寧古塔,通過長期對寧古塔的改造,重現(xiàn)清太祖時期的輝煌。 說到寧古塔,我們就必須說說“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就是披著鎧甲之人,是清朝時期的軍人,這些人主要是以旗人為主。滿清的八旗制就是以“以旗統(tǒng)軍,以旗統(tǒng)民”的核心制度?!芭兹恕痹跐M清八旗的旗丁中屬于中等人,位列“阿哈”(奴隸)之上,在“旗丁”(女真人)之下。 這些“披甲人”雖然是軍人,但他們還是與真正的軍人是有區(qū)別的。在戰(zhàn)時,“披甲人”是一群沖鋒陷陣的軍人。但在和平年代則卸甲務(wù)農(nóng),自給自足,因此這些人在寧古塔成為了當?shù)赜忻墨C人群體。 滿清官員 滿清流放犯人至寧古塔后,大多數(shù)都是讓這些犯人給本地的“披甲人”為奴,也就是去侍候這些披甲人,同時“披甲人”會帶著這些犯人在條件惡劣的環(huán)境下進行勞動改造。由于條件惡劣,“披甲人”也對這些犯人比較友好。 甚至一些犯人忍受不了這樣惡劣的氣候而選擇逃跑時,“披甲人”也不會去報告官府,而是任其逃跑。一些逃跑之人又被抓回來后,“披甲人”還會幫助犯人說情以減輕他們的責(zé)罰,因此“披甲人”和“流人”的關(guān)系還是比較友好的。 在滿清時期,“披甲人”與被流放的犯人一起勞作,“披甲人”是為了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流人”則是為了勞動改造,他們對寧古塔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這些流放寧古塔的人中不乏一些有志之士,他們的到來給寧古塔帶來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讓地處偏遠蠻荒之地的寧古塔,在耕種、經(jīng)商、教育等多個方面接受到新的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流放寧古塔的犯人和“披甲人”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繁榮寧古塔經(jīng)濟,同時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披甲人 被流放至寧古塔的主要是哪些人?自從滿清入關(guān)之后,流放寧古塔就成了眾多犯罪大臣以及家屬們的噩夢。滿清皇帝在沒有判處這些有罪大臣死罪時,有很多人都會被流放至寧古塔。因此這類人成為了流放寧古塔最主要的群體。 由于豺狼虎豹出沒,加上氣候惡劣,很多被流放之人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就已經(jīng)死去了,到了后來一些被流放寧古塔的大臣,寧愿自殺也不去。對于寧古塔這個噩夢,去過寧古塔的犯人曾形容:“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在清代被流放至寧古塔的名人不計其數(shù),這其中有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清初著名的文學(xué)家金圣嘆、清初著名詩人吳兆騫、明代最后一位兵部尚書張縉彥等。? 滿清官員 觀景說:以當時清代官員在交通非常落后,前往寧古塔主要是以步行為主的情況下,再加上當?shù)丨h(huán)境非常惡劣、信息閉塞等因素,讓被流放之人對寧古塔談之色變。這也符合當時皇帝的意圖,一言不合就可以讓你發(fā)配至寧古塔,起到不小的震懾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