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東坡與竹子~詩一首,故事一則 蘇東坡出生于眉山城里竹柏掩映的蘇家小院里,他一生與竹有著深厚的淵源,因愛竹引出過不少絕妙的佳話。竹子,可謂融進了他的人生,成為了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接下來坡公這首作于杭州的小詩,可以說將坡公對竹子的喜愛表達得淋漓盡致了。 《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y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於潛縣南約二里地,有一寂照寺,寺內有一軒,因其周圍種了許多翠綠的竹子,環(huán)境十分清幽,故名“綠筠軒”,慧覺和尚就住在這里。詩人作此詩來歌頌其高潔的情操和於潛僧的超然不俗。 蘇東坡和其表兄文同, 二人皆是“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成語“胸有成竹”即出自二人。有一次,蘇軾有書信調侃文同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譯:與可啊,聽說漢川的這地兒的竹子,多的和蓬草一樣,我就想啊,你現(xiàn)在去了那兒,你的斧子恐怕饒不了那些竹筍。像你這種窮的沒飯吃的饞鬼,怕是方圓千畝的竹筍都能被你吃到肚子里去。) 收到書信后,笑得正在燒竹筍吃的文同夫婦倆把吃在嘴里的飯菜都噴在了信紙上?!傲钊藝婏垺钡牡涔时銇碓从诖?。 文同和蘇東坡二人都很喜歡吃竹筍,據(jù)說,有一次東坡與朋友聚會,他吃著豬肉寫了一首打油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於潛僧綠筠軒》譯文:可以頓頓不吃肉,也不能住處沒有竹子。人沒有肉吃無過乎會變瘦,但沒有勁竹之氣就會讓人變庸俗。倘若人瘦了還可變肥,可人一旦庸俗就難以醫(yī)治了。旁人對這個理論不理解,笑問:“這種‘神邏輯’,是高雅還是癡傻呢?”那么請問,如果面朝著高雅的竹子,仍然對著肉食大快朵頤,可謂是既想得清高之名,又想獲甘醴之味,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之美事呢? |
|
|
來自: 高山仙人掌 > 《蘇東坡故事及連環(huán)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