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初年常熟孫從添著《藏書紀要》一卷,其中有鑒別一篇,他說: “夫藏書而不知鑒別,猶瞽之辨色,聾之聽音,雖其心未嘗不好,而才不足以濟之,徒為有識者所笑,甚無謂也。如某書系何朝何地著作?刻于何時?何人翻刻?何人底本?何人收藏?如何為宋元刻本?刻于南北朝何時何地?如何為宋元精舊鈔本?必須眼力精熟,考究確切”。 鑒定古籍的版本是從事圖書館探訪及編目工作、或有志于搜集古書的所必須具備的專門知識。照說一部書的出版,古代也與現(xiàn)代一樣,有刻本的序跋、或出版的題記,坊刻本則有扉頁牌記,載明出版的年代與出版者的姓名或書坊名,一查即知其書的出版人與出版時地。但因中國的出版事業(yè)上千年的歷史,所出版的圖書,真可說是浩如煙海,經(jīng)過歷史上無數(shù)次的兵燹水火災害及蟲蟻的侵蝕,大多損毀了,偶有幸存的或殘缺首尾,或前后脫落,已無從查知它刊印的年代及出版者的姓名。尤其是自十六世紀明代嘉靖年間以后,因為宋刊古本成為一般藏書家極力搜求的對象,然傳世稀少,故書價節(jié)節(jié)升高。史學家王世貞為了要購一套元趙孟頫舊藏的宋版前后《漢書》,將太倉的一座田莊出售才能得到。此部宋版在崇禎年間被常熟錢謙益化了一千二百金從商人手中買到,后來輾轉經(jīng)過四明謝三客收藏,清被進入內府,乾隆皇帝曾予御題,著錄在《天祿琳瑯書目》。嘉慶二年乾清宮不慎火災,天祿琳瑯藏書悉付一炬,此套宋槧也被六丁收去,永絕人寰了。 嘉靖末另有一位華亭人朱大韶,曾當過南京子司業(yè),性好藏書,尤其喜愛宋版。據(jù)清吳翌鳳《遜志堂雜鈔》記載,朱氏探訪得知蘇州有一故家,藏有一部宋槧袁弘《后漢記》,系遞經(jīng)宋陸放翁、劉須溪、謝枋得三位名家手評,極欲得之,惟對方不肯售讓,經(jīng)過中介幾度的磋商,乃以他的一位美麗的侍婢與之交換,因為不如此得不到那部宋槧孤本。此婢臨行前在墻壁上題了一首七絕云: 無端割愛出深閨,猶勝前人換馬時。他日相逢莫惆悵,春風吹盡道旁枝。 朱大韶雖說如愿地得到了宋版書,但卻失去了一位具有才華的美婢,他見詩后不無惋惜。此種不近人情的事,傳為書林間的美談,但可看出前代藏書家酷愛宋版幾至若狂的程度。傳世的宋槧古本既少,而價值卻高,于是坊間不法的商的商人有存心偽造假宋本以圖厚利者。 史記 宋建安黃善夫刊本 杭州高濂在明萬歷十九年(一五九一)出版他所著的《遵生八箋〉,其中第六箋《無間清常箋》三卷。討論賞鑒清玩的雅事,談到他所知見當時坊賈造作假宋版的種種情形。他說:”近日作假宋版書者,神妙莫測,將新刊模(?。┧伟鏁?,特抄微黃厚實竹紙,或用川中繭紙,或用糊背方簾綿紙,或用孩兒白鹿紙,卷筒用槌細細敲過,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或將新刻版中,殘缺一二要處;或溫熏三五張,破碎重補;或改刻開卷一二序文、年號;或貼過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將宋人姓氏扣填兩頭角處;或妝茅損,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燈火燎去紙毛,仍用草煙熏黃,儼然古人傷殘舊跡?;蛑弥坠裰校钕x蝕作透漏駐孔?;蛞澡F線燒紅虔(鎚)書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轉折,種種與新不同。用紙裝襯綾錦套殼,入手重實,光膩可觀,初非今書仿佛,以惑售者;或札伙囤,令人先聲,指為故家某姓所遺。百計瞽人,莫可窺測,多(矇)混名家,收藏者具真眼辯證?!皬倪@段資料來分析,萬歷初年造作假宋版的方法不外兩種,一種方法利用存世的覆宋刻書版,用仿古的紙墨來刷印以冒充宋刻;一種是將已印成的近代刻本變造偽充。 因為自正德嘉靖以來,宋版書受到學者及藏書家的重視,不少藏書家訪到珍貴的宋版,將之摹刻覆印而使之廣為流傳,最膾炙人口的如嘉靖四年蘇州王延喆覆刻宋黃善關《史記》三家注本,嘉靖二十八年吳郡袁褧覆刻宋廣都裴氏本以及覆蜀刻唐人文集與覆南宋書棚本唐人詩集等等。這類覆宋刻的書或版,萬歷初尚多流傳存世,坊賞得到了這類書或版,就利用造假以獲暴利。為取得人的相信,或結伙騙人,一人放空氣說某人得到藏書家所遺留的某宋本,使人誤信為真,前往訪購。這類作偽的情形,到了后代,愈演愈烈,不僅為宋,偽元、偽明,方法則千奇百怪。北平琉璃舊書店的情形,筆者不清楚,而南京夫子廟一帶的舊書店則略有所知。舊書店大都雇用有一二位修裱的技工,倘店東自己不懂版本,則往往聘雇一位能懂版本的人,從他所整批收購的舊書中,挑選似宋似元的古書,指導如何造假。筆者在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服務時,有一位同事葉仲經(jīng)先生,即曾在舊書店工作甚久。直到民國廿二年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成立時,才被蔣慰堂先生請到中央圖書館擔任版本鑒定工作,筆者與之共事三年,從其口中略知南京書坊造假情形,此所以中國傳世的舊籍一經(jīng)過估人之手,往往改頭換面,大多失去了本來面目,增加了版本鑒定的困難。 史記 明嘉靖四年王延喆覆刊本 因為宋元古本書價昂貴,坊間偽造的風氣盛行,藏書家為了提供他們的收藏經(jīng)驗以供同好們參考,于是發(fā)展成珍貴鑒訂一派的書志學。溯其淵源,則是仿自書畫的賞鑒。在南北朝時代,法書名畫因受到文人學士的重視喜愛,乃有專事評鑒的著作出現(xiàn),如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梁庾肩吾的《書品》、陳姚最的《續(xù)畫品》等等。這類早期評鑒書畫的著作,初不過是仿班固《漢書》古今人表的方式,品評古書畫家偽劣高下。到了唐代才漸漸衍為賞鑒的形式。唐玄宗時代竇臮撰《述書賦》,所謂“印驗則玉斵胡書”,記述收藏家太平公主等十一家的印章,為賞鑒的萌芽。唐宋有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十卷,其第十籬論鑒識收藏閱玩,第一篇敘自古跋尾押署,第十二篇記自古公私印記,第十三篇論裝褙裱軸。張氏又別撰《名畫獵精》六卷(今傳本三卷,不全)、《郡齋讀書志》著錄此書說:“論畫法并裝褙褫軸之式,鑒別閱玩之方”,皆在討論畫人及畫法之外,兼記敘收藏的印記及卷軸裝褫等外形,開書畫賞鑒定一派的先河。其后遞相祖述,到了明代發(fā)展成全然不論書畫的本身,只記錄其中的題跋文字、收藏印記的純賞鑒一派,如朱存理的《鐵網(wǎng)珊瑚》、汪珂玉的《珊瑚網(wǎng)》、張丑的《清河書畫舫》等書皆是。明清之際,古本書既為藏書家所寶愛,于是遂有仿書畫賞鑒的前例亦倡為版本賞鑒者,最早的當推清初錢曾的《讀書敏求記》。錢氏自他所藏書中遴選若干精本各撰寫一篇解題,編成《述古堂書目題詞》,后來改名為《讀書敏求記》。這部目錄有異于中國自《別錄》、《七略》以來的傳統(tǒng)目錄、他不敘介書的作者及內賓,但討論繕寫刊雕的工拙?!端膸炜偰俊贩Q許他“述授受之源流,究之繕刻之異同,見聞既博,辨別尤精,但以版本而論,亦可謂之賞鑒家矣”。 文選 宋紹熙慶元間廣都裴氏刊本 其后、乾隆四十年于敏中等奉詔編昭仁殿所藏善本書,成《天祿琳瑯書目》十卷,嘉慶三年彭元瑞又奉敕整理昭仁殿續(xù)集的善本書,成《天祿琳瑯書目后編》二十卷。這兩部書目也僅詳載版本槧梓的年月、刻印的工拙,及收藏家的題識印記,凡遇偽宋版,將其作偽的情形詳予記載。是后的藏書家撰寫藏書志,更遞事踵華,而賞鑒之精,考訂之密,后來者居上,成為乾嘉以來目錄書的主流。這類賞鑒書志在記錄所藏善本各書的版式行款、刻工、避諱字、刻書的牌記、裝訂型式、前后的序跋,收藏家的題識觀款、印記以及刷印的紙墨、書刻的字體與刊雕的工拙等等,皆可供我們對于版本鑒別的參考,尤其是近代所出版的各類版本圖錄,更是我們鑒定版本必須勘對的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