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圖傳》描繪的是“觀音幻化,南詔立國”的故事,常被人們稱為“國史畫卷”,因作于南詔中興二年(公元899年),又被稱作“南詔中興二年畫卷”。  (《南詔圖傳》局部)
它是依據(jù)記述南詔起源及密教傳人洱海地區(qū)的《巍山起因》、《鐵柱記》、《西洱河記》、《國史》等南詔圖書繪制、撰寫的。  (《南詔圖傳》(局部):祭柱)
《南詔圖傳》由“圖”和“傳”兩個部分組成?!皥D”分9段,第l~6段為梵僧幻化的故事。  (《南詔圖傳》(局部):梵僧)
第7段為祭天(祭鐵柱)的傳說,第8、9兩段為南詔諸王禮佛的形象及作畫臣工的題名,后附“洱河圖”。  (《南詔圖傳》局部)
全卷為紙本設(shè)色,線描彩繪。  (《南詔圖傳》局部)
“傳”又稱“文字卷”,它實際上是附在“圖”之后的2000余字文字說明,是對“圖”的文字解說。  (《南詔圖傳》(局部):二牛抬杠)
《南詔圖傳》就是以這種“圖”與“傳”相互印證的方式,詳細地記述了佛教密宗傳入南詔的經(jīng)過、舜化貞的敕書以及有關(guān)“阿嵯耶觀音”的神力。  (《南詔圖傳》(局部):阿嵯耶觀音)
《南詔圖傳》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證明,大理地區(qū)流傳廣泛的“觀音十八化”佛教故事,早在南詔晚期就已出現(xiàn)。  (《南詔圖傳》(局部)男女衣飾及穿戴)
并且綜合畫卷和文字卷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將畫卷主題歸納如下:早在細奴邏稱“奇王”之前,圣人“梵僧”就進入洱海地區(qū)傳布佛教。 
(《南詔圖傳》局部) 在《巍山起因》中就記載了梵僧授記細奴邏的“圣人入國授記”故事。 
(《南詔圖傳》局部) 記錄說,梵僧初入洱海地區(qū)傳布密教之時,受到當?shù)赝林膹娏?/span>抵制,當?shù)睾芏喟傩?/span>對梵僧進行了百般凌辱。 
(《南詔圖傳》局部) 梵僧忍受了當?shù)赝林姆N種傷害,并顯示了種種異形,最終使他們“歸心稽顙伏罪”,并熔化了銅鼓來鑄圣像——阿嵯耶觀音。  (阿嵯耶觀音)
此阿嵯耶觀音乃是梵僧所化,而“解熔鑄,作此圣容所見之形,毫無差異”的老人,也是梵僧所幻化。  (《南詔圖傳》(局部)的老人鑄圣像圖)
而南詔末代王蒙舜化貞由于年紀尚幼,不了解佛教傳人南詔的歷史源流,他想虔心供養(yǎng)諸佛菩薩,卻不清楚應(yīng)該從何做起。 
(《南詔圖傳》局部) 于是他發(fā)布敕文,向“儒釋耆老之輩,通古辨今之流”征詢“崇人國起因之圖,致安邦異俗之化”。故他手下的官員就作《南詔圖傳》并附加“文字卷”說明起因。  (《南詔圖傳》局部)
《南詔圖傳》之目的,就如“文字卷”中所言,是要通過對最早進入洱海地區(qū)傳播佛教的梵僧、阿嵯耶觀音的崇拜來安邦定國,淳化民情風(fēng)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