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住在桃源居的日子,心是清寂的,和深秋的山林物態(tài)一樣,整個世界都充滿著靜謐與安詳。每天一早醒來,窗外似有雨聲淅瀝,我不敢確定,是雨聲叫醒了我,還是醒來后聽到的第一聲就是這綿延不息的雨聲。我糅著惺忪雙眼,邊起身下床,邊探身窗外。 窗外晨光穿樹,日影婆娑,一片清翠碧綠依然把一個深秋裝點得春色爛漫,生機盎然。外面并未下雨,那這隱隱之聲又是從何而來?循聲而往,澗底溪流不斷,隱鳴不息,似是雨聲,卻不是雨聲,原來古人的“一夜風(fēng)聲似雨聲”在這里變成了溪聲隱隱,似雨非雨了 。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每天我輕松走在田垅、山間,有時越村穿戶,有時繞著天下第一泉的石砌山路穿行,前有禪定、虎娃引路,后有阿木殿后,有時它們跑到前面、邊上打鬧,有時逮個小蟲、小蟹玩?zhèn)€半天,怎么呼它們也不理睬。有時拿個手機也拍拍眼前所景,寫寫心中所思,“行止常得句,反復(fù)費吟哦”,“白云無事常來住,莫怪山人不送迎”,山中無甲子,歲深不知年。這樣的日子過得平和,就像山澗的流水一樣,隨意,自然。 桃源居是桃花源最里面的一所農(nóng)舍,以前幾乎是危房,陶姐和楊哥來此后喜歡上這兒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尤其對十里垅中第一家位置尤為傾心,二話不說就與房東簽署了合同,開始著手打造。從設(shè)計到施工,從風(fēng)格到品位,乃至從房子到環(huán)境,每一個細(xì)節(jié)都是那樣精心與細(xì)致,尤其與周遭自然環(huán)境的融入與包涵,一下子體現(xiàn)出主人的精神世界與內(nèi)心訴求。 天地有大美有時還需要人工來點綴,桃源居就是這天地大美中的一抹人工點綴,讓周遭的自然之美一下子靈動起來,并不夸張,并不唐突,一切是那樣兼容與協(xié)洽。從溪流對面遠(yuǎn)遠(yuǎn)望去,單棟的青磚碧瓦二層小民房融入翠色之中,有如遼闊水面碧中一島,美目顧盼眉心一點。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涉澗而往,蜿蜒山徑窄小而多情,邊上時有樹枝茅葉撩你身姿,讓你不能放步,只能緩行,雙開的小院門由竹枝竹梢歸結(jié)而成,麻繩細(xì)扣,鐵環(huán)掛鉤。院內(nèi),石砌的甬道,青磚青瓦雜鋪的地面,不時從石瓦縫中冒出些綠意讓地面也生趣起來。木質(zhì)走廊上有茶臺、茶椅、茶具、茶墊,一串串細(xì)碎的風(fēng)鈴上綴以陶罐、花葉和果食。院中有農(nóng)用的風(fēng)車、竹流,臨崖的大香樟濃蔭匝地,庇覆著大半個院子,一些果木、雜樹、野卉隨意布朗,讓來客未入其室,先得風(fēng)光。 東北而望,臨流不遠(yuǎn)處一小小茅構(gòu)吸引了我。同樣的松木地板鋪就,上綴茶幾、插花、草墊。上倚碧翠,下臨澗淵,大小不一的各色冰川石隨意分布在溪澗之中,周遭野花異卉、碧樹清泉,不是它們的映入,而是我們的融入。女主人常在此打坐參禪。來客也多得此中野趣,盤腿而踞,閉目養(yǎng)神。與天地萬物相通相聯(lián)。楊哥很是勤奮,第一次來見有人手持鋤把,頭帶草帽在地里耕作,以為是當(dāng)?shù)剞r(nóng)人,一經(jīng)介紹,原來卻是大上海的老總來此隱讀耕耘,讓我肅然起敬。今天這滿地的格?;ň褪钱?dāng)日楊哥辛勤勞作的成果,這份成果融入山谷之中,茅椽之側(cè),更為大自然新添一抹亮色。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會客室在屋子的東北面,一層的低矮平房,玻璃透窗,盡收四圍自然景色。室內(nèi)一排通墻的博古架上置些陶瓷、書籍、奇石和包裝精美的公司產(chǎn)品,木質(zhì)的茶臺茶椅臨窗而設(shè),邊煮水烹茗,邊閑話野趣,有時,合上桌子,也可飲酒夜話,細(xì)聽秋雨連綿。法樂兄是打西安來的畫家,每每至此,總喜歡飲上幾杯,擅長閑聊,天南地北,文史地哲,信手拈來,滔滔不絕。有時一頓小酒也要喝到個子夜時分,說著說著,不知東方之既白。吃的也是南北風(fēng)味,各有特點。楊哥、陶姐是成都人,喜好川味中的麻辣,無論什么菜都有一股麻味,讓我這個平生最怕麻味的人也漸漸適用了這份特殊的川味;法樂夫人薇總更擅長西北的油潑面,沒了刀削面就找出掛面來也要油潑一下,讓我們未至西北地,先嘗西北味。當(dāng)然,更多的時候還是當(dāng)?shù)氐陌⒁套鲆豢诩冋男亲拥胤讲耍@才是我的最愛,也是大家口味中最大的“公約數(shù)”。三石飯店以制作當(dāng)?shù)赝敛硕劽?,老板紅梅熱情好客,喜歡結(jié)交一些文化人,見我們常聚垅中,經(jīng)常派人送來他們制作的地方名菜,有時自己親自下廚,烹制幾道菜肴送過來,與我等對飲兩杯。除他們的招牌菜“石雞、石魚、石耳”外,紅燒肉、炒紅薯粉和自制豆腐都是他們的特色菜,這點,我們可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了。這日,正好是楊哥生日,我們幾個從四面八方趕來,紅梅又差人送來幾道菜,我把蛋糕往上一放,大家拍手而歌,楊哥雙手合十,默許心愿,一起分享蛋糕,分享山里的快意與暖意。陶姐興起,隨著《貴妃醉酒》的音樂翩翩起舞,將生日晚會推向高潮。 更多的時候,法樂喜歡把茶室當(dāng)畫室,眼之所觸,心之所往,便是筆之所繪。有時橫涂豎抹,山光水態(tài),云煙供養(yǎng);有時花鳥蟲魚,天道禪意,悉如家常。有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有時長長一跋,揮灑自如,書畫交融。動靜之間,亦道亦禪;一人一物,亦莊亦諧。每至夜深人靜,眾人皆寢,法樂也一覺醒來,鋪紙和墨,將白天所見所想,繪制案頭。你看,一橋橫澗,濃蔭蔽日,縱橫交錯的線條有如天網(wǎng)一般織出濃密與青翠,橋上一人,手持木杖,紅衣素服,緩行橋上,于濃密青翠中洞然一頁,這種強烈的空間與色彩對比讓人頓感,仿佛智者引渡心橋,橋的對面,便是佛見花開。那天,正好遇上我的新書《半山聽雨》發(fā)布,法樂兄一時起興,半夜披衣而起,匆匆繪制一竹籬茅舍,四圍空曠,山雨橫斜,一人獨立茅齋,于天地間聽雨,于內(nèi)心處聽禪,旁題:半山聽雨新書賀,畫贈愛和兄。我以為,這種繪制更多的是法樂兄對該書的另一種注釋與解讀。日前,接到紅梅女士的約請,為三石飯店繪制廬山文化系列畫作,讓法樂兄興奮不已。他說,我來廬山已逾大半年,先是準(zhǔn)備小住半月,后又一月,二月,結(jié)果半年過去還是不舍,幾次辭別朋友,都未能成行,皆因?qū)]山的熱愛,不僅是山水,更多的是文化,讓我依依不舍。這次約請,既是一次對自己繪事的檢驗,也是對半生來個人藝術(shù)行程的一次總結(jié)。我茆足了勁,把平生所學(xué)和對廬山文化尤其陶淵明文化的理解與解讀融入到繪事中去。大家拭目以待。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讀法樂兄的繪畫,有如在日子中悟道,在生活中參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充滿禪機,眼前中的一景一物都是菩提。那些收入筆下的人物、景致不過是個符號,他的文字有時是解讀繪畫的通靈密碼,或古詩偈語,或家常便話,但句句警言禪意,字字直戳人心。讓人欲讀無語,欲罷不能。 與會客室僅一巷之隔的是另一間小小茶室,僅夠兩人對飲,我和楊哥早起后常在此煮水烹茗,或正山小種,或綠白錯雜,新汲的第一泉水泡制后,一縷茶香沁入,仿佛吸入天地清氣,有如置身萬化叢林,任云煙飄起,天籟縱橫。 穿過廳堂,二層才是主人的私人空間,除住宿外,東北室設(shè)一佛堂,輕柔的佛音不斷,清心去慮,打坐,參禪。邊上還有大小不一的兩間禪室,是主人與佛友們的交流場所。再往前走,便是一個大大的木地陽臺,臺面寬敞,四圍木欄,云山疊影,天地萬物,盡在其中。從室內(nèi)走向室外,從內(nèi)心通往天地,又一個輪回。 在桃源居居住,就是這樣一個從喧囂到寧靜,從塵寰到自然,再從自然回歸內(nèi)心深處的一個全過程。這里沒有奢華,沒有權(quán)勢,沒有爭斗,只有平和、簡單、自然與內(nèi)心的安寧,但依然充滿生機,充滿情趣,充滿與大自然的和諧與相安。有詩為證: 晚來云綴錦,夜重露為霜。 山寂水還競,花零葉更香。 窗透陳茗話,案存新墨行。 顧首呼禪定,添衣禦酷寒。 2018.11.17晨草 首載《九江日報》2018.11.29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