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孫子兵法》的著名格言。而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無疑也是讓人耳熟能詳?shù)氖?,但是為什么很多人在模仿他們的時候,卻是相反的結局呢?比如文祿慶長之役的時候,朝鮮將領申砬也用背水一戰(zhàn)用來對抗日軍,但基本上全軍覆沒。那么,為什么只有項羽和韓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呢?難道《孫子兵法》的這句話,只有超級戰(zhàn)術家才能實現(xiàn)嗎?

▲項羽破釜沉舟 提起巨鹿之戰(zhàn),大家都會想起項羽以一敵十,大破秦軍40萬。這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次勝利都不過。不過事情的真相真是這樣嗎?首先,我們要明白秦軍40萬說法出自何處?按《漢紀》作者茍悅記載:宋義與項羽等將領有五萬軍隊,抵抗秦軍三將軍。當項羽與王離大戰(zhàn)的時候,秦軍有四十萬精兵。可《漢紀》基本上是現(xiàn)抄《史記·項羽本紀》。而史記原文并沒有留下秦軍軍隊數(shù)量的記載。而按照《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記載:項羽過河之后是先打敗章邯保護糧道的部隊,之后進攻王離,并且諸侯聯(lián)軍也參與作戰(zhàn)。所以,歷史上的巨鹿之戰(zhàn),顯然不是四五萬楚軍破四十萬秦軍。第一,楚軍外還有聯(lián)軍,第二,秦軍未必真有四十萬,而且項羽一開始面對的也只是章邯保護糧道的部隊。 歷史記載雖然沒有章邯軍具體數(shù)量的記載,但當時劉邦從另一路進攻關中,引起了章邯的警惕。可由于章邯軍隊已經(jīng)一分為二,一部分軍隊筑甬道負責運糧給王離,其他軍隊作為預備隊在棘原用來支援運糧的軍隊,所以章邯命令王離分兵去進攻劉邦。這從側面證明了章邯軍數(shù)量并不多,無法再次分兵了。 如果從會戰(zhàn)層面分析的話,項羽先派前鋒部隊過河數(shù)次擊敗甬道秦軍,成功引誘章邯在棘原的軍隊過來,同時諸侯軍阻擊王離軍,使得項羽軍可以安心的對抗章邯,并將其擊敗。之后楚軍和諸侯軍圍攻王離。所以項羽的過河和破釜沉舟,是轉折點,但不是過河就贏了。之所以會產生項羽過河之后直接贏了的錯覺,是因為《項羽本紀》記載,過河之后,九戰(zhàn)擒王離。但按照《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擊敗秦軍和俘虜王離,雙方相差一個月。所以雙方還進行了長時間的對抗,最后在諸侯聯(lián)軍的配合之下,項羽才最終擊敗秦軍。這也是項羽之后大封諸侯的原因。 所以,項羽破釜沉舟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兩個原因:一是隊友沒有像《項羽本紀》里寫得那么沒用,而是幫助項羽抵消了秦軍大量的戰(zhàn)斗力量;二是章邯軍隊一分為二,兵力不集中,給項羽提供了可乘之機。而且,還有個重要角色,在《項羽本紀》里沒出場,那就是劉邦。當時劉邦軍從碭郡出發(fā),收編陳勝和項梁的敗軍,擊敗了黃河南岸的秦軍。劉邦掌握了黃河天險后,兩次攻打昌邑,使得負責保衛(wèi)秦軍運輸線的章邯軍把布防的重點放在了南邊,對著白馬津的方向,而忽略平原津一線防御,同時也吸引了秦軍王離部的兵力。所以,雖然楚軍本身本身兵力是四五萬,但他們面對的并不是幾十萬的秦軍整體,而且此戰(zhàn)中,劉邦和其他諸侯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說完了項羽,接下來說一下韓信。韓信背水一戰(zhàn)的故事大家也都非常熟悉。按照通常說法,韓信背水列陣,之后趙國派數(shù)量在他的之上的軍隊攻打他,韓信由于背水的原因,抗住了趙國的進攻,之后早已埋伏好的漢軍騎兵在交戰(zhàn)的時候,偷襲趙軍軍營。趙軍一看大營被占,士氣低落,韓信乘機進攻大敗趙軍。但這一段出自《史記·淮陰候韓信》,單看這一段,確實會認為攻趙全是韓信的功勞,但是根據(jù)《史記·傅靳剻成列傳》可以看出,攻趙之戰(zhàn)劉邦也參與,并且連戰(zhàn)連勝打下趙國很多地方,趙國首都都被劉邦攻下。所以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劉邦搞了聲東擊西,讓韓信吸引趙軍的同時,自己率領一部進攻趙國其他地區(qū)。 所以從戰(zhàn)役層面上看,劉邦在趙國連戰(zhàn)連勝。趙國調集大量援軍用來防御劉邦,但是仍然抵擋不住,最后只有命令防御韓信的趙軍出擊,以便其擊敗韓信,以便來回援趙國。這是背水一戰(zhàn)之前的大背景,而韓信巧妙利用趙軍急于出戰(zhàn)的心理,成功引誘并擊敗了趙軍。所以韓信背水一戰(zhàn),其實和項羽差不多。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項羽韓信的置之死地,其實是通過友軍的奮戰(zhàn)與配合,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和可乘之機。雙方的實力差距,可以通過優(yōu)秀的指揮能力和旺盛的士氣來彌補,所以才會有項羽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但如果沒有友軍的奮戰(zhàn)與配合,就算有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zhàn)做士氣加成,就算有項羽和韓信的超強指揮,也未必能擊敗敵人。但我們也不能說《史記》故意抹殺劉邦的功勞。畢竟個人傳記下的一場宏大戰(zhàn)役,其視角很可能是片面的,無法反映整場戰(zhàn)役的全貌。單看一個人的傳記,其他戰(zhàn)場主角的作用和事跡很容易被讀者漠視,享受從男主角淪為男配角的待遇…… 至于“置之死地而后生”這句話。孫子也只是建議置之死地,激發(fā)士氣,而不是真的去尋死……至于抗日援朝期間的朝鮮將領申砬,選擇了不利于騎兵沖鋒的地形,以數(shù)千軍隊面對兩倍日軍,周圍還沒有其他友軍配合。這種雙方實力差距太大,靠置之死地提升士氣這樣的手段,是無法彌補的。畢竟精神原子彈,也只是精神層面的。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各有態(tài)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微漫煙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圖說古代武具文物中的常見裝飾工藝

風靡戰(zhàn)國成秦軍專屬,兵馬俑的鈹是何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