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相聲大本營(中) 20世紀40年代,楊少奎與張壽臣合作,創(chuàng)作了取材自真人真事的《槍斃劉漢臣》《白宗巍跳樓》等評書書目。此外,他還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拜師后不久就組織佟浩如、劉廣文、劉奎珍等多位相聲名家演出。也正是因為楊少奎善于管理相聲演出隊伍,幾位前輩才推舉他掌穴。 聲遠茶社與先前建立的連興茶社有許多相似之處: 例如演出形式。每天都是從中午一點開始演出,先是多人擊竹板演唱什不閑《發(fā)四喜》,或唱太平歌詞,或歪唱京劇等,為的是圓粘兒。然后藝人們輪流登場,循環(huán)演出,并參加每段底包袱后的斂錢。每位藝人一天需要表演五至八段作品。 再如分配方式。每晚散場后都要清點當(dāng)日的收入,除優(yōu)秀藝人如馬德祿、周德山、于福壽、郭瑞林等拿“整份”外,還有“七厘”“六厘”“半份”和拿“零錢”。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分配方式,即按照藝人的水平高低來決定收入的多少。例如優(yōu)秀藝人拿一元錢是“整份”,拿“七厘”的就是七角錢,拿“六厘”的就是六角錢,拿“半份”的就是五角錢。而拿“零錢”的,就是整錢分配完剩下的零錢分給小徒弟們。所以藝人們當(dāng)日便可分錢到手。 聲遠茶社是天津,同時也是全國第二個專演相聲的園子,它與連興茶社同被譽為“天津相聲大本營”。 說到此處,再把話題扯遠些,時間跨越到2011年9月18日,也就是當(dāng)年聲遠茶社開業(yè)的日子。這天下午,天津著名的謙祥益文苑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在這家古香古色的茶社里,原本臺上放有場面桌,臺下有舒適的座椅,八仙桌子上擺放著茶壺茶碗,觀眾們品著茶、嗑著瓜子,無拘無束地聽相聲。但是這一天,老板史清元把茶社改成了當(dāng)年聲遠茶社的樣子,坐椅沒了,換成了硬木長條板凳。演員也不在臺上說相聲,而是在臺下的中心演出區(qū)表演,每演一段就“杵門子”(曲藝術(shù)語,即向觀眾斂錢),這與當(dāng)年茶社的演出形式一模一樣。八十年過去了,園子的設(shè)置、演出的形式,都被還原了。這場演出的宣傳用了“原生態(tài)”三個字,也是為了讓觀眾們了解當(dāng)年的相聲園子是怎樣演出的。 雖然見證聲遠茶社開業(yè)的藝人們都已作古,但這場原生態(tài)演出上演的都是當(dāng)年茶社推出過的段子。此外,參加這場演出的演員中,有兩位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聲遠茶社演出過,一位是于堃江的妹妹于佑福,一位是尹壽山的兒子尹笑聲。 這場演出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tài)。 演出是從圓粘兒開始的。全體演員悉數(shù)登場,演唱了什不閑《發(fā)四喜》,也就是唱福、祿、壽、喜,這是“開門柳兒”。觀眾聚攏得很多了,參加演出的絕大多數(shù)演員共同表演了一段群口相聲《說學(xué)逗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