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期間,有個朋友找我聊天,他即將面試杭州的阿里。(朋友小北,211研究生,有同級別企業(yè)2年經歷,面試阿里P5崗) 盡管有熟人介紹,但他還是對面試心懷忐忑。 面試像阿里、騰訊這樣的公司,該做些什么? 想起有一次,和騰訊一位HRD吃飯,她給我說到一個思路。 根據這個思路,我和朋友一起梳理了整個細節(jié)。 一開始我告訴小北,聊天信息量會很大,但我們一定要形成一條思路,所以對話需要一定形式。 形式就是:先定義一個核心問題,然后圍繞它深入下去。 每一個問題的回答,可能是不完善和非理性的,所以就不斷追問這個問題。直到形成具體的行動方案。 他感覺很新鮮:“這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形式,沒問題?!?/span> 首先我問他,“對于去阿里,你現在應該有很多疑問,最迫切想解決哪一個問題?!?/span> 他回答到,“我很想知道,對方需要了解我什么?嗯…還有我面試的時候應該說些什么?” 我說,“你應該去表達什么,就需要看對方想要了解你什么,兩者高度相關,所以看作是同一個問題?!?/span> 那我們,就把「Q1:面試中對方想了解我什么」當成核心問題。 那么,對方想去了解你什么呢? 小北說:“難道不就是想知道學歷、經歷、態(tài)度、能力這些么?” 在這里我給了他一個反饋: 但“學歷、經歷、態(tài)度、能力”這些都是對方需要的具體信息,而非他的「目的」。 其實,所有的面試,都只有一個核心目的:通過具體信息,去更準確預測對方未來。 對方的核心目的——是「預測」。 騰訊的HR給我分享過,以前每天會幾百份簡歷,一天會面試近20個人,連上洗手間的時間都沒有。 看到10%完全不合適的人和10%非常合適的人,是十分開心的,因為很容易判斷。 但多數人是80%啊,這就得具體去從各項維度看了。比如專業(yè)技能、系統(tǒng)能力、交付能力、表達能力、組織和協(xié)作能力、趨勢判斷等等。 HR會真正關注你這個人嗎?并不是。 “把眾多應聘者當成數據,然后不斷去驗證自己判斷這些數據的那套思維模型”,這其實就是他們工作的最大成就感來源。 這里的思維模型,就是指HR長期判斷一個人好壞的一套標準。這個標準需要不斷調試,最后相對穩(wěn)定。 小北這時理解了:“站在對方角度,幫助別人去做更好預測。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span> 那如何預測一個人未來? 你一定看過這個選擇題:
在現實中,很多公司對于一個人判斷出錯的案例層出不窮。 為什么預測一個人,如此之難? 舉個形象的類別: 你想知道一個開放商修的樓是大廈還是低層建筑,你去看它這一次打的地基就知道了。 但如果你去看開放商之前修樓的習慣,經常修“大廈”的人,說不定到你公司就會修低層建筑。 這就是為什么,普通HR去看那些學歷、工作經歷(過去行為)、專業(yè)資格證等我們通常認為應該去看的東西,卻很難判斷一人是否真正適合公司。 再舉個例子: 如果讓你去相親,你主要會看對方哪些方面? 車、房、存款? 對,這些需要看,但是不夠。 一個結婚教練曾經提出一個模型,把這個概念說得很透。 相親時看一個人,應該看五個層次: 1、一開始走進咖啡館,你看到對方的相貌舉止穿著,就會形成一個直觀的感受,這就是L1-感知層。 2、而一開始對話,你就會知道他是互聯網產品經理,還是餐飲店的管理者;是一個斜杠青年,還是一名宅男。這就是他的L2-角色層。 3、再往下,你大概就知道年收入多少?家里有幾套房子,人脈資源是什么等等。這是L3-資源層。 這三層是“冰山上”的具體信息。普通人(普通HR)對人的判斷基本停留在這三層。 而更厲害的人,一定會深入L4和L5。 先說L5,這是一個人最底層核心的東西,就是L5-存在感。因為存在感決定了我們的一切行為。 比如買iPhone會帶來存在感,有人就去割腎。 而喬布斯的存在感是「改變世界」,所以他做出了一個又一個改變世界的產品。 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感,在王者榮耀中,他就會每天忍不住沉迷游戲。 存在感直接決定你的L4-能力層。 你是做產品厲害,還是打王者榮耀厲害,是由你的存在感決定的。 面試的基本邏輯是:HR關注你的L4-能力層,然后給你一個L2-角色層,最終你獲得L3-資源層。這些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 這個案例梁寧在其《產品思維》中也反復提到,產品經理需要有“準確判斷一個人”的能力,HR也需要。 普通HR看別人能力,只會看他的簡歷描述;高手看別人,則是看一個人的L5-存在感。 舉個印象深刻的案例:
這是一個普通的故事,我給小北說完后,問他:“為什么我朋友會被錄取,并且真的成為銷售冠軍?” 小北答案是:“因為他做了大量研究,并且有很高目標?!?/span> 這還是一個顯性視角,所有人都能看到。但冰山下隱性的部分,更值得借鑒。 1、去角色化 汽車銷售是一個勞動密集崗位,HR每天會接觸很多應聘者,自動會把對方歸為「銷售面試者」這個角色,或者幾個選項的歸類。不管你再優(yōu)秀,他們都會拿同一副眼鏡來看你。 而“受喬·杰拉德啟發(fā)”這句話說出,讓對方無法清晰定義你的角色,轉而把注意力從「角色」轉換為關注「自我」層面。 關注「角色」有一個好處,就是不需要調動太多認知資源,比如你是985的,就比211要好一些。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HR更喜歡關注學歷和工作經歷,而很少去關注一個人想法、動機、價值觀等復雜的信息。 這好比都是看電影,HR每天要看很多電影,他們看不完,就只會去看電影介紹。如果你的介紹不過硬,那你只有拖著他仔細看了你的電影,你才會有機會。 2、展現增長曲線 HR是靠什么去做預測? 是靠信任么?你說你會改變世界,她會相信么? No,她是靠她的認知模型。 舉個例子,假設你現在30歲時,有100萬身家的人呢,再給你幾十年時間,讓你世界首富,你怎么做? 但巴菲特就是這樣,這是它每一個階段的財富。 畫出圖就是這樣: 為什么你不能成為巴菲特,而巴菲特成為了巴菲特? 因為巴菲特能夠保持復利增長,用2W變成了后來的上千億。 「復利增長曲線」,這是個路人皆知的概念啊。 所以你的關鍵是,你需要給到對方自己的增長曲線,人家才能判斷你的未來。
比如紅色的,藍色的,都可以。 不過你的實際情況是這樣:
別人只能看到你已知的很少一部分信息,未來是怎樣的,誰都不知道。 So,這還是需要你掌握一些特別的技能,讓別人明確感知到你的這些信息,是能夠構成增長趨勢的。 Q4:如何讓別人感知你的增長趨勢 如何做? 1、是「趨勢線」而非幾個點 我問小北:“你會給別人說,我想好好發(fā)展,想三年內努力成為部門經理嗎”? 這樣的話就顯得很傻了。 因為,“三年后成為部門經理”,這僅僅只是給別人一個模糊的目標點,誰會信這種鬼話。 再想想你一般如何自我介紹? “我來自XX大學,我來自XX公司,我有XX幾種愛好?” 聽上去怎么樣? 確實不怎么樣。因為這還是介紹幾個點。 介紹「幾個點」其實是很偷懶的方式,這意味著人家聽這么多信息,還需要自己組合成一條條可以理解的線——“這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所以一直。。?!?/span> 為什么不自己就組合好給人家呢? “一直以來,我做事的核心都是這幾條,所以您看我做了以下這些事。。?!?/span> 2、適應趨勢而非創(chuàng)造趨勢 阿里為什么成為現在的阿里? 是因為馬云有改變世界的能力么? No,更準確是他有看懂趨勢的能力,而且順應趨勢還做到了。 你有改變世界的能力嗎? No,你不可能有,喬布斯也沒有。只是喬布斯能夠看到未來,并做未來的事情。 什么是「趨勢」? 那是產品、技術、生態(tài)鏈、供應鏈、用戶、社會網絡等等共同作用的某種方向。 也就是更大邊界存在的的規(guī)則。 張小龍就說過,“微信最終演化成什么樣子,他自己是不知道的。” 什么是更大邊界? 去阿里,而不是在考慮阿里,而需要考慮整個市場。 拿今年的工資,而不僅考慮今年的事,而要考慮更遠的幾年。
3、「開放」而非封閉 看懂趨勢???看懂更大邊界? 小北驚呆了。。。 我就應聘個P5。。。 不過小北馬上反應過來,市場部最核心的幾個概念是什么: 營銷、活動、用戶、客戶、轉化率、文案、銷售、業(yè)績。。。等等。 哪一個不是去深入研究「更大邊界」的事情。 看來確實如此,學習就是一切,看透本質就是一切,深入就是一切。
啟示 聊了整兩個小時,小北三觀盡毀。 其實四個字就能說清,HR-預測趨勢。你-給出趨勢。 大神凱文·凱利曾說:“最有價值的信息,不是答案,而是問題。重要的是方向,而不是你要做什么事。” 共勉。
|
|
|
來自: 不過如此024 > 《道長的思維鋪子 程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