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自本土,浸潤東亞的中國山水畫藝術是宏大時代的濃縮。藝術理論家的解讀是流傳千年的水墨、重彩、皴法、意趣,在紀實詠物背后,是否包含著古人對空間關系的記錄和人物關系的描寫?采風記史與山水美學思維有關聯嗎?當現代技術放大了觀看維度,辨析欣賞山水畫似乎出現了全新的場域。 翁子揚老師 12月14日下午,第50場經心讀書會如期舉行,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翁子揚老師提出上述問題,隨后從“圖”之謀劃、“畫”與四界的字源說文開篇,慢慢延伸到歷代山水神品創(chuàng)作行跡與古今輿圖地貌映照對應等方面,由表及里、層層剖析山水畫與人文地理的關系。翁老師認為,當歷史空間圖像場景援引遙感學科的科技視野時,在數據資源平臺上鳥瞰祖國大地,當GIS技術將藝術、文學、文獻等史地資料進行空間轉化并落到同一知識邏輯上,跨學科融合時期數字空間人文與藝術圖像信息研究的新領域便隨之開啟??臻g人文介入下的美學解讀,這一創(chuàng)新的山水畫欣賞角度,令現場數十位讀者耳目一新,并引發(fā)大家的思考與討論。 因篇幅有限,僅摘錄部分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圖畫,就是畫天下? 我們可以先看看“圖畫”二字的內涵。 古代漢語中“圖”和“謀”同義。《說文解字》:“圖,畫計難也”,意思是謀劃一個很艱難的宏大目標,可以說“圖”是一個經營構造的過程。山水畫在創(chuàng)作之前一定要行走,不過奇妙的是,當我們靠近山,山就不見了。一幅山水畫,不是簡簡單單移步換景就能繪制出來的,與古代地圖制圖之法隱合,既是“多視角觀測下的中心投影”的記錄。 《說文解字》里對“畫”的解釋:“畫,界也,象田四界?!蔽覀儚摹爱嫗榫胖荨薄爱嬕胺纸薄爱嬐练重暋钡鹊仍~匯可以看出,“畫”在古代不是民用字,畫的目的是為了劃定疆域,確定稅賦。商朝的“畫”字是曲線的,可能走到水的盡頭,山的邊緣便可以畫出來了。但到了周朝,“畫”字下面出現“田”,而且是方正的。如果說商朝的“畫”還只是分野,那么周朝則涉及到稅賦。但無論商周,“畫”在最開始就是和測繪掛鉤的。 這樣來看,“圖畫”二字從一開始便是關乎王朝生存、疆域賦稅等民生之事,“畫”與記錄天下的關系,是與文字相輔存在,蘊含其中的文獻信息與關聯數據,研究不僅僅從構圖、筆墨、圖形畫面著手,更需要全域的史觀想象。 中國畫家對空間的平觀紀錄與俯仰表現 關山月先生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畫家,也是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1978年左右,他受周總理委托,創(chuàng)作一幅以歌頌長江為主題的作品。關老與夫人坐船在三峽游歷了二十多天后,最終描繪了一幅巨大的圖卷《江峽圖卷》,圖卷高35厘米,長14米,差不多相當于三個《清明上河圖》的長度。我們在這幅作品中無意間發(fā)現,中國的畫家似乎天生就具備無人機的功能。 從遙感地圖中看,三峽比我們想象的宏偉得多,它本身是兩座綿延巨大的地質帶中擠出的一條細線深溝。山峰在被擠皺的時候出現了不同的巖石地貌,地貌之高,肉眼絕對識別不了。而在三峽中坐船行進,我們不大可能爬上山頂,即使爬上去,基本也無法俯瞰整個山巒。所以,記住三峽沿途的某一個點位是容易的,但關老的創(chuàng)作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他是站在俯瞰的視角來繪制三峽的。他的觀察方法之準確,令人驚嘆:船行谷中,如何看得如此高遠?!是不是藝術家的想象在其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其實中國山水畫有流傳下來的創(chuàng)作“套路”——《芥子園畫譜》中歸納了所有的山形地貌。但值得大家思考的是,歸納《芥子園畫譜》的人會不會與做地圖測繪的人有關? 少年天才不如地圖在手? 中國的地志學發(fā)展較早,地圖資源十分豐富。不過,地圖從來都是政治資源和軍事機密。歷年灌溉區(qū)域與漕運變遷在地理定位、運河分布與水流河段的關系,完整清晰地呈現出國家水利開發(fā)方式與社會繁盛的關系。而民用地圖,比如北宋元符年間官方印制的《歷代地理指掌圖》,只大致劃定九州,再標上州郡縣制和各地的大致路徑。 古代繪畫創(chuàng)作的發(fā)生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權力場域的支配。手卷、冊頁,象形、賦彩,歷代山水神品當中蜿蜒折射繪者制圖時的他律性。比如“天下一人”的宋徽宗,沉溺于繪畫,宣和朝里,宦官、畫師“竭盡精力,以副上意”,應運而生的《清明上河圖》可能更是一份歌頌“海清河晏”“政治清明”的政府公文,而《千里江山圖》則暗暗昭示著統(tǒng)治者行走于人間的心聲欲望。這些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是否也天然得到了上位者提供的某些方便? 所以,如果跳出觀圖者邏輯的殊異,逃脫癡迷筆墨的桎梏,直面圖像信息中存在的空間場景與當世社會的羈絆,便會產生新的驚喜。 如開篇所言,新的解讀視角啟發(fā)著大家的思考,讀書人之間的分享與交流不斷。我們選取其中一位讀書人的感悟,與大家分享。 向上滑動閱覽 2019年末最后一場讀書會,在翁老師的導讀下完美收官。 首先,非常感謝翁老師!今天的導讀,讓我這個對書畫藝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突然心有所悟。在此,一點感想與大家分享,也算年末小結。 一幅幅壯麗畫卷,隱藏著歷史的風貌。對古人藝術遺產的解密,有人一百,解法為百。人言人殊,各有不同。如人識廬山,難識真面目。 鑒賞書畫,有個專業(yè)名詞叫“透視”。通過透視,找尋蛛絲馬跡、解析多層次的意趣與情境??蛇@些對于普通人而言,又有什么意義呢? 假如,你的視角放在畫中的人物身上,觀想自己就是畫中人。那樣,人物就會鮮活起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達官貴族,還是走卒販夫,當下在你腦中的現實生活被歷史感帶入進去。會產生種種分別心,甚至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 假如,你是這幅圖的工畫師,作者本人,就會回溯行徑的路線,領略每一處實景。用平等視角審視每一個情景、細節(jié),專注投入創(chuàng)作,而達到精益求精。 你若是一個研究員,則會用一套嚴密的邏輯,全方位的去推敲,努力引領人們認同自己頗有邏輯與說服力的成果。 你若是一個不走心的觀賞者,就不會被帶入。置身于“境外”,與之絕緣,則純粹的不帶任何偏見,無分別待之,而不受動容。 關聯到“透視人生”,我明白了鑒賞“山水畫”的于我們而言的“真義”之所在。人生不正如一副“山水畫”嗎? 對現實生活的透視與解析,讓我從“當局者視角”脫離,成為“旁觀者”。從身所處的世界,回歸“腦中”的世界本身!讓我有了更加清晰、精準、簡潔、明了、確信的審美觀!在此,主觀與客觀視角,并沒有發(fā)生偏移,也未產生對立,而是高度融合一體。 因為,置身世界外的“旁觀者”并不是另有其人,而是“腦中”的“我”,這個世界對我們的身體而言,是實有的,但對我們的心靈而言,只是“大腦”中的世界!駐扎在你的大腦里、我的、他的……所有精神體所交織的世界,這個沒有形相的、不能區(qū)別誰是誰的,姑且稱之為“心體”的東西,是否原本就是一個“我”呢?還是只因各自“思想認識”不同而有別? 這有點類似于“局中局”。每個人欣賞畫中的世界,畫中人、畫中景。還有一人欣賞著畫外的、身所處的現實世界。然而,欣賞者竟然還是自己,是“心中之我”。 最后,由衷感謝經心書院全體人員,為大家營造如此美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向您們致敬!向每位讀書人致敬!2020年再會! 攝影 | 徐英 經心書院 介紹 經心書院為同治八年(1869年)晚清名臣張之洞在武昌所創(chuàng)辦的著名書院,是湖北省重要歷史文脈。今由一群有使命感的企業(yè)家共同發(fā)起復建,旨在“文化傳承、智慧分享、兼濟社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