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綜藝節(jié)目《向往的生活》中 ,黃磊的一番言論登上微博熱搜。當時,節(jié)目組請來了一些剛出道的流量明星,黃磊卻表現(xiàn)的很冷漠:“說真心話,你們這一大堆人來,因為我跟你們也不熟,我沒必要跟不熟的人瞎扯。所以,你們進來跟我打招呼,我也沒那么熱情?!?/strong>黃磊不是一個冷漠的人,他對妻女滿懷深愛,對高曉松、孫紅雷、老狼等摯友重情重義,因為這些朋友都和他在同一個“圈子”。對于“圈子”以外的人,他則認為“沒有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扯”。朋友老張,工作勤勤懇懇,很有想法,而且執(zhí)行力強,但似乎總被領導忽視:核心工作總是被交給能力沒自己強的同事去做,即使是合作的項目,也是老張負責前期費力不討好的階段,那些同事負責“摘果子”出業(yè)績的階段,老張沒法出業(yè)績,升職加薪也就很難實現(xiàn),他就是那個“圈子”外的人。在職場中,很多人經常會為一件事而苦惱:自己很難融入團隊“圈子”?!叭ψ印崩锏娜耍诠ぷ髦谢ハ鄥f(xié)作,在生活中私下約飯,自己卻永遠孤立在外。我們身處復雜的關系中,就無可避免“圈子”的存在。有時候,被劃入哪個圈子,或是被排除在某個圈子外,并不一定是自己主動選擇的,如何在才能在復雜的職場中獨善其身?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較為形象地展現(xiàn)了什么是“圈子文化”:天王晁蓋當首領,阮氏三兄弟、劉唐等這些劫生辰綱的兄弟是“圈子核心成員”;宋江當了首領,李逵、花榮、戴宗等人成為了“圈子核心成員”,水泊梁山最后每個人的命運以及招安后當了什么官職,都和是否是“圈子”成員有很大關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職場應該是公平的,領導們會很公平地對待所有員工。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時候,領導并不那么公平。1976年,管理學家喬治·格倫提出了一個理論,叫“LMX理論”,即“領導與成員交換理論”:每一個員工的能力有大小,重要的工作必須優(yōu)先排給能力強的員工,久而久之,這些員工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與領導溝通更多,更理解領導的意圖,最終在領導身邊,形成了一個看不見的“圈子”。領導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提高管理效率,就不可能絕對公平地給每一個員工機會。就好像一個足球隊,隊里有20多名球員,但是C羅、梅西們常年打滿全場,和他們配合默契的球員也會有很多上場機會。但是有些球員就要常年坐冷板凳,原因很簡單,球隊的目的,就是贏球!能和領導同在一個“圈子”,好處多多,領導會把一些容易產生業(yè)績的活交給他們做,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會更容易相處,升職加薪,“圈子”里的人也會有優(yōu)先權。一個人剛剛進入職場,付出一定的精力混“圈子”,往往能夠獲得快速發(fā)展的機會。老林當年是一名辦公室的普通行政經理,有一次,董事長需要去醫(yī)院體檢,辦公室安排老林去陪同體檢。3個多小時的體檢過程,老林和董事長相談甚歡,因為兩個人都喜歡足球,都喜歡意大利隊,聊起世界杯、意甲聯(lián)賽來不亦樂乎。老林給董事長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幾個月后,便升任總裁辦公室副主任。如果你碰巧和領導的價值觀一致,在很多事情上心照不宣,領導內心自然會默默把你劃到小圈子里;建立了初步信任后,再交給他一些容易拿業(yè)績的任務,如果恰巧你又出色完成,自然可以順利“入圈”。一個擁有“圈子”的領導,往往會讓自己的圈子保持開放狀態(tài),他會認真尋找“候選人”,但是幾乎所有的領導評判標準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靠譜。但不同的領導對靠譜有著不同的解讀,有的領導喜歡情商高、會說話靠譜;有的領導喜歡有創(chuàng)意、出謀劃策的靠譜,但是所有的靠譜都要先“舍”才能有“得”!曾經在一個公司工作,公司新招聘來一位部門總監(jiān),她來了以后極力表現(xiàn)自己,在每一個公司高管面前,不放過任何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在會議上各種高談闊論,甚至不惜以“貼上去、拍馬屁”為代價。但是最終她沒有進入任何一個高管的“圈子”,大家對她的評價很客觀:太想表現(xiàn)自己了,做人虛偽。所以,互動一定要有價值的互動,想進入圈子的你,不妨先“舍”,先犧牲自己的利益為別人多做一些事,然后才會有“得”。當“舍”到一定程度,領導會認為你“靠譜”,這時候就是你“入圈”的時候。當下屬跟領導相處時間變長,無論是否“入圈”,領導都對下屬做出評估,“能力”才是第一位的。任何一個圈子,都需要能干活、能出成績的人,因為只有他們“入圈”,才能更好的增添團隊實力、提高收益,“圈子”才能產生價值,有實力而且靠譜,就成為你“入圈”的通行證。無論你和領導的關系如何,職場,終究是靠實力說話的地方!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馬可說過:“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fā)生在我們身邊99%的事情,對于我們和別人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融入“圈子”不順利,不如留著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圈子”也分很多種,有的圈子專注于做事,出發(fā)點是把工作做得更好、業(yè)績更突出;有的圈子則以“辦公室政治”為目的,每天上演各種“宮斗戲”,消耗大量的精力,這樣的“劣質圈子”,不入也罷!這時候,一定要把精力用在“專心做事”上,當自己成為了業(yè)務骨干,就擁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一個“圈子”不容你,自然有別的“圈子”求賢若渴。真正成熟的職場人,通常具有八面玲瓏的特質,和任何一個“圈子”都保持友好關系,而非加入派系當中,游刃有余在每個“圈子”之間。做到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還在于你是塊“木頭”還是塊“鐵”:“圈子”就像一塊磁鐵,如果你是一塊木頭,那你怎么融也融不進去;但如果你是一塊鐵,你不需要費什么力,“圈子”就會把你吸進去。比起處心積慮,甚至舍棄尊嚴,去經營虛無縹緲的所謂“人脈”,不如,先提升自己的“可被利用價值”。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身處“圈子”里的人,在享受“圈子”帶來的好處時,也有苦惱,那便是花大量的精力平衡圈子的利害關系,甚至會讓自己心力交瘁。身處圈子之外,同樣有好處,那就是自由:不用看領導面子,服從圈子的整體利益,不用刻意照顧圈內人的情緒,該爭的爭,該放的放。這個自由的時間除了專心做事以外,可以用來不斷投資自己,讀書、參加培訓,提升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讀書上。長期以往,你收獲的自我價值,遠比在“圈子”里收獲的多!【作者】幽哥: 職場作家,先后在百得、德爾福等世界500強中工作,多家企業(yè)特邀管理顧問,擅長解答關于求職面試、跳槽、背景調查、副業(yè)開發(fā)、婚戀等職業(yè)發(fā)展問題,公眾號文章只揭示百度搜索不到的問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