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鴶鵴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69年——公元前1502年 鴶鵴期間祭祀愈發(fā)興盛,祭品有石制、象牙、玉制,少許銅制 鴶鵴,生于公元前1569年,拓槖長子,身長近丈,性謹而尚農(nóng),孝且恭。 在拓槖長逝于鹽亭的時候,鴶鵴還在郫彭一帶勞作,與前輩善訓養(yǎng)禽類不同的是,他很崇尚農(nóng)耕,覺得地里長出的東西才是最實在最好的東西。 公元前1540年,在其父拓槖去世后,鴶鵴為各族尊為新任首領(lǐng),首領(lǐng)之位難道不爭一下?lián)屢幌聠??中原為了首領(lǐng)位可是打的頭破血流,古蜀地怎么也弄點動靜??!好歹也意思一下表示表示。不是不表示,而是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古蜀這個時候的頭首是沒人愿意做的。印象中的大首領(lǐng)似乎應該高高在上,要么講德行施政,要么坐著發(fā)號施令,吃好的穿好的?古蜀地這時沒這個條件,也沒中原那么復雜,古蜀頭首一樣要耕種漁獵上山下河,典型的吃力也討不著什么好,不然魚鳧氏也不至于分為兩派。那時的古蜀先民沒有想這么多,既然為各部族信任推舉為首領(lǐng),那就是要盡責任和義務的,治水農(nóng)耕馴養(yǎng)等等樣樣不落下。 鴶鵴和眾多普通古蜀先民一樣,終年奔波在成都平原上,唯有每年秋收后的祭祀的時候,才履行頭首職責,領(lǐng)著眾多祭師和部從在坊市附近的另外一個小山坡上擺下祭品,沐浴扎發(fā)更衣束衽,打理妥當后,恭恭敬敬的跟著祭師走祭祀流程,先擺放祭品,祭師念祭詞,眾人莊嚴肅穆,行禮,祭師執(zhí)火把、跳祭舞,祭天祭祖祭神靈。 此時的祭祀大致情形是: 祭品:主要是石制和木制的農(nóng)耕工具、漁獵工具,藤編,五谷糧食,各種水果、牲畜,各族的玉制圖章,少許的銅制器皿,祭品里面最醒目最耀眼的是乳齒象象牙,每次祭祀的時候都是將象牙從短到長一根根樹立起來,形成一個扇形,以此方式溝通天神; 祭師:羌人(薩帕)和柏氏(薩瑪),薩瑪負責前期工作如梳理祭詞和制定祭祀流程何第二天的歡慶活動,薩帕負責第一天的祭祀,要么著面具要么臉上畫上白黑彩繪負責宣講,溝通天人和跳儺舞; 參與人員:第一天以魚鳧氏為首的平原上各氏族及男性族人,女性不得參加,第二天則男女均可參加。 此時成都平原上最隆重最鼎盛的事件就是每年的秋收祭祀(相當于過年),每次祭祀都是古蜀先民的一個大聚會,毫無疑問,這樣的聚會對此時孤苦無依的古蜀先民有很好的凝聚作用。 鴶鵴還做了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改革:喪葬制。蠶叢時代是石棺無槨葬,柏灌時代則是石棺有木槨土葬。到了魚鳧時代,土葬慢慢改成了火葬。火葬的原因是基于美好的想法:人自天上來到世間,人身消亡后魂歸天神懷抱,與先祖相遇天闕。整個古蜀時代都充滿了對“天河”(銀河),天神(陽神),上天的崇拜或者說崇敬?;鹪岬囊?guī)格和地點則是根據(jù)地位和身份來劃分,只有神王才有資格火祭,然后被運回到其祖地湔山,其次是大氏族德高望重之人才可以火葬,身份低下的庶民是沒有資格火葬的,只能土葬或水葬。陪葬品的規(guī)格自然也是有嚴格等級規(guī)定的。 時間一年年過去,成都平原上除了岷江每年發(fā)大水讓古蜀先民心驚膽戰(zhàn)外,其他時間還算不錯,雖然夏天濕熱點,冬天濕冷點。自柏氏一族起,古蜀人對藥材探索和運用愈發(fā)熟練,偶爾熬制一些喝喝,也還有點效果,日子似乎也不是那么難過了。 公元前1502年,勤勤懇懇履行頭首之責的鴶鵴,年邁體衰已無法勞作,他把頭首擔子遞給了背負古蜀先民期望的兒子白翰身上,于前1497年,卒于三星堆石室。 |
|
|
來自: cdnwpu2018 > 《魚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