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021:16曹操能夠在東漢亂世中建立自己的基業(yè),離不開文武兩個集團,也就是汝潁謀士集團和譙沛武將集團,保證了曹操在亂局中可以保證正確的發(fā)展方向,也可以保證大仗能夠打贏,而在曹操手下的謀士中,總有一些特例,比如大家熟知的毒士賈詡,別的不說,出謀讓李傕郭汜帶兵攻打長安這一招真的是太毒了,所以賈詡在歸于曹操陣營后,其實一直很安分的,有一位謀士,因為其出身有些敏感,加上不是汝潁集團的人,所以他被曹氏三代人用著且防著,而且防范的成分要更多一些,這個人就是劉曄。 《三國志.劉曄傳》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惪音德。漢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 劉曄揚州人,又是漢室后裔,其出身讓他一生的生涯略帶悲情,在東漢亂世中,他有三個選擇,第一個是默默無聞,避世而居,第二個是匡扶漢室,走劉備的路線,第三個則是輔佐明主,平定這里亂世,顯然他選擇了后者,但問題是,曹操借漢室名義征討諸侯,就算曹操自己不想篡漢,但是其后代,曹操集團的大部分都是有篡漢意圖的,那么劉曄這個漢室宗親的人物,在曹魏集團只能被視為“異類”,處處被排擠,所以說劉曄也成為了最奇葩的一位謀士,曹操一方大多數(shù)謀士的傳記里面都是記載了,自己的謀劃被采納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劉曄就厲害了,他的傳記中,大多是記載的都是,他的建議被否定,曹操曹丕一個脾性,面對劉曄就是“我不聽,我不聽”。 在東漢亂局之初,劉曄是被當?shù)氐泥崒毸獟?,希望劉曄輔佐自己的,劉曄自然是不愿跟著這個無名之輩混,但是無奈人家有兵,最終他是用計謀斬殺了鄭寶,過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收服了,鄭寶的部曲,劉曄在他的人生中短暫掌握過一支名義上屬于自己的部隊。 《三國志.劉曄傳》曄撫慰安懷,咸悉悅服,推曄為主。曄睹漢室漸微,己為支屬,不欲擁兵,遂委其部曲與廬江太守劉勛。 當時劉曄并未自己統(tǒng)領這支軍隊,稱漢室國祚將近,這是天命,帶著這些人投奔了劉勛,乍一看劉曄真實“人畜無害”,妥妥的沒有野心啊,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這些人是鄭寶舊部看,只是暫時迫于局勢聽從于劉曄,劉曄家世資產(chǎn)也不雄厚,根本養(yǎng)不起這支軍隊,所以必然會發(fā)生兵變,劉曄若接管這支軍隊才是大傻子,但是帶著人投奔劉勛則不同,劉曄有了投奔劉勛的資本,并且劉勛也是當時劉曄最適合投奔的人,鄭寶舊部則成為了劉曄進入劉勛集團的入場券。 只是劉勛并非雄主,還是個貪圖小利,沒有眼光的人。 《三國志.劉曄傳》勛問其故,對曰:「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后不能獨守。是將軍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必出,禍今至矣?!?/span> 《江表傳》建安三年策聞之,偽與勛好盟。勛新得術眾,時豫章上繚宗民萬馀家在江東,策勸勛攻取之。勛既行,策輕軍晨夜襲拔廬江,勛眾盡降,勛獨與麾下數(shù)百人自歸曹公。 簡單來說,就是孫策耍了心機,花錢讓劉勛去打上繚,之后趁機奇襲劉勛的大后方,當時劉曄是苦勸劉勛,結果劉勛這個財迷聽不進去,被孫策奪了廬江,隨后劉勛只能投靠曹操,當時是建安三年,也就是曹操滅呂布,逐漸平定徐州的那一年,此后曹操的重心就是和北方的袁氏集團死磕了,但是劉曄卻沒有參與到曹氏集團崛起最為關鍵的7年平定袁氏集團的階段,曹操將其冷落在一旁,可能持續(xù)是十多年的時間。 《三國志.劉曄傳》太祖至壽春,時廬江界有山賊陳策,眾數(shù)萬人,臨險而守......太祖還,辟曄為司空倉曹掾。 這是《三國志.劉曄傳》中在劉曄投奔曹操后“隱身”多年再次出現(xiàn)的歷史記載,顯然這是曹操徹底平定袁氏集團后才南下的,也就說至少在建安十二年之后,在這個時候,曹操率軍南下,在對付陳策的時候,詢問過劉曄,平定陳策后,劉曄才被曹操征用,對于想要有所作為的劉曄來說,不可能是自己退隱,不想被曹操征辟,只能說是曹操故意不重用他,可是在曹操后期,原有的謀士班底幾近凋零,所以劉曄才逐漸接近曹操的謀士階層。 《三國志.荀彧傳》十七年......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于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jié),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 《三國志.程昱傳》是后中夏漸平,太祖拊昱背曰:「兗州之敗,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宗人奉牛酒大會,昱曰:「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鼓俗员須w兵,闔門不出。 郭嘉早逝,荀彧因為不贊成曹操稱王“意外”病逝,程昱在赤壁之戰(zhàn)前被曹操打壓,排擠出謀士團,劉曄正是在這個情況下,被曹操啟用,進入到曹氏集團的謀士集團。而劉曄參與度極高的爭奪漢中的戰(zhàn)爭中,劉曄的表現(xiàn)也就注定了他并不會被曹氏集團所真心重用。 《三國志.劉曄傳》「不如致攻。」遂進兵,多出弩以射其營。魯奔走,漢中遂平。 當時曹操征討張魯,被其第張衛(wèi)所阻,加上漢中之地地勢險峻,曹魏優(yōu)勢騎兵難以發(fā)揮威力,后勤補給也出現(xiàn)問題,所以曹操想退軍,而劉曄只是建言了短短四個字,曹操就答應了,三國志的記載可能有些太簡略 ,如果這樣曹操就不會退軍了,個人更認可另一種說法,就是曹軍撤退過程中,因為有曹軍將士在黑夜誤入了張衛(wèi)軍的營寨,引發(fā)了張衛(wèi)所部大亂,曹軍趁機出擊,才拿下了漢中,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拿下漢中后,曹操對劉備的態(tài)度。 劉備拿下益州后,曹操果斷拿下漢中,猶如一把利劍懸在了劉備頭上,可以說已經(jīng)達到了戰(zhàn)略目的,而當時曹操身邊的兩位主簿,也就是司馬懿和劉曄都勸諫曹操趁勢攻入益州,滅了劉備,而且是司馬懿先諫言的。 《晉書.宣帝紀》從討張魯,言于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圣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刮何湓唬骸溉丝酂o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司馬懿的話,曹操不聽,還表達了人要知足的意思,司馬懿應該是知道曹操背后的意思了,所以沒有再勸諫,但是劉曄忍不住了,他也勸諫曹操要趁機滅了劉備,免除后患,他或許沒有考慮到曹操為何沒有聽取司馬懿的建議,劉曄就算勸諫,就算說出花來,其核心仍然離不開劉備入主益州,人心不穩(wěn)這一點,曹操能不知道嗎? 《三國志.劉曄傳》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太祖不從。 曹操為何不遠去打劉備呢?他不懂養(yǎng)虎為患嗎?他缺乏了當初的果斷了嗎?要知道奪取漢中打劉備,雖說也有危險,但是其危機程度遠遠比不上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的危機程度。 《三國志.武帝紀》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懼。 《曹瞞傳》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shù)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 當時曹操是為了徹底消滅袁氏集團,在手下大多數(shù)人都不支持那次軍事行動的前提下,只有郭嘉支持,曹操就敢北征了,那么到了奪取漢中后對待劉備的問題上,曹操是老了嗎?顯然沒有了曾經(jīng)北征烏桓的那個勁,劉曄似乎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我們把時間放在曹操征討張魯前后就會發(fā)現(xiàn)曹操為何不想打劉備了,曹操征討張魯是建安二十二年,時間向前推,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冊封為魏公,建立魏國,時間向后推,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拿下漢中后,曹操被封為魏王,篡漢只差一步。所以說,曹操把打劉備不是年老了,也不是不果斷了,而是他的重心在“后”而不在“前”,和劉備爭奪益州,的確有客觀的概率擊敗劉備,但是如果戰(zhàn)事持久怎么辦,主力深陷益州漢中一線,后方生亂怎么辦,當初曹操打馬超的時候,河間田銀、蘇伯反叛,致使“幽、冀扇動”,曹操差點沒直接率軍回去平叛,連在南方的曹仁都被征調去北方平叛了,如果和劉備在益州死磕,后方再發(fā)生類似的動亂怎么辦? 所以在那段時間,曹操最要做的事情不是擴張地盤,曹氏集團的勢力已經(jīng)足夠大,只要蓄積實力,統(tǒng)一天下之時時間問題,而人心才是曹操最難收復的,那么經(jīng)營魏國,減弱漢室的影響力才是曹操末期最需要做的事情,既然已經(jīng)拿下漢中了,占據(jù)了可以威脅劉備的地利,就可以了,曹操自然是不想和劉備再打一仗的,后來的漢中之戰(zhàn)也是劉備主動發(fā)起了,曹操屬于被動應戰(zhàn)。 在這個前提下,劉曄的建議自然更令曹操起疑,畢竟劉曄始終擺脫不了漢室后裔的身份,哪怕劉曄真是赤膽忠心,為國家提出正確建議,但問題是,值得劉曄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國家,是漢室還是魏國?劉曄沒有給曹操答案。 《傅子》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shù)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曰:「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大軍遂還。 當有逃過來的蜀人說,劉備斬殺了驚亂的一些人,這個時候曹操就問劉曄,還能打劉備嗎?劉曄說不能打了,這個答案就有些模糊,讓曹操不明白劉曄的意思,可能曹操是想劉曄說出穩(wěn)定后方的意思,只是劉曄仍然只說前線的時,對于曹操來說,漢中前線的事情都是小事,后方的時才是大事。 再說了,只過了7日,劉備就算真的用殺伐暫時平定了益州的動亂,但是這算是“小定”嗎?但凡曹軍殺入益州,那些不服劉備的人會立刻幫助曹操對付劉備的,劉曄用這個借口說不能征討,可能他到這個時候也察覺了曹操的意思,但是不太支持曹操稱王,所以選擇一個借口,退軍了。 這也是我個人的觀點,曹操一直很忌憚劉曄漢室后裔的身份,劉曄越有才,曹操才會越有防范之心,同時劉曄人際圈也不好,《三國志.劉曄傳》曄在朝,略不交接時人。顯然和曹氏的汝潁集團難以融入,曹丕曹叡對劉曄也是有防范心理的,劉曄也是經(jīng)常反駁曹丕的策略,個人覺得,劉曄因為出身,被曹操和汝潁集團所隔離,所以他即便是曹魏三朝元老,雖然屢屢提出正確的建議,但是大多不被采納,而且他為進入三公九卿之列,用“異類”來形容他在曹氏集團中的地位在合適不過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劉曄傳》《三國志.荀彧傳》《三國志.程昱傳》《江表傳》《曹瞞傳》《傅子》《晉書.宣帝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