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荊棘叢生”的“棘”字,讀作jí,本為象形字。①是金文的形體,就是兩株酸棗樹,全身都長(zhǎng)著刺。②是小篆的形體,與金文相似。③是楷書的形體。 《說文》:“棘,小棗叢生者。”“棘”的本義即指“酸棗樹”,如《詩經(jīng)·邶風(fēng)·凱風(fēng)》:“凱(大)風(fēng)自南,吹彼棘薪。”意思是:大風(fēng)從南方吹來,吹亂了棗樹上的枝條。后來,凡是有刺的草木均可稱為“荊棘”,如“荊棘叢生”。“棘”字可作“瘠”宇的通假字,是“瘦”的意思,如《呂氏春秋·任地》:“棘者欲肥,肥者欲棘。”至于《左傳·隱公十一年》“子都拔棘以逐之”的“棘”,則是“戟(jǐ)”字的通假字。那是說:子都(人名)拔戟而追趕潁考叔(人名)。有時(shí),“棘”字還可以作“急”字的通假字,如《詩經(jīng)·小雅·采薇》:“??狁孔棘。”“??狁”是上古北方的一個(gè)少數(shù)民族。這是說:??狁來犯很緊急。請(qǐng)注意:“棘手”,是說荊棘刺手,比喻事情難辦??墒牵腥私?jīng)常誤讀為“辣(là)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