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的烏達雅瑪?shù)偻鹾缶?,它的宏偉和巨大拓展了“井”的視野,使人們知道世界上還有另一種“井”的存在。而想要解讀它的全部內(nèi)涵,大約得像印度人的哲學和神話傳說一樣,生活和經(jīng)歷一世又一世的時間和空間。 撰文、攝影/朱新天 △ 自下往上看井圈內(nèi)的雕飾帶。雕飾帶至今尚存44層,布滿神像和天女像。精美的雕刻是王后井又一令人驚嘆的創(chuàng)造,幾乎囊括了印度教中的所有大神,堪稱一座地下萬神殿。 印度的歷史文化與神話傳說就像是一本龐大的百科全書,研究它的人沒有一個能夠完全讀懂它的含義和奧秘。就像印度的烏達雅瑪?shù)偻鹾缶?,它的宏偉和巨大拓展了“井”的視野,使人們知道世界上還有另一種“井”的存在。而想要解讀它的全部內(nèi)涵,大約得像印度人的哲學和神話傳說一樣,生活和經(jīng)歷一世又一世的時間和空間。 掩埋在泥沙下的宮殿 談到地下宮殿,中國人立即會想到北京的長陵——這座明代皇帝成祖朱棣的陵寢,建筑宏偉,規(guī)模浩大,早已成為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然而,我這里要談的地下宮殿,卻是一座被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印度古代建筑。 這座地下宮殿真正的名字是“ 井”,一座由十一世紀的印度王后烏達雅瑪?shù)伲║dayamati,意為“朝陽之母”)所建造的井,一座帶有臺階的人們可以自由上下的井。在印度的不同語言當中,這座“井”也被稱之為“湖”。 △ 王后井位于印度西海岸中部古吉拉特邦的巴坦地區(qū)。巴坦曾經(jīng)是古代印度古吉拉特地方的首府,也是印度歷史上索朗吉王朝中一個王國的首都。(繪圖/劉巖) 這座宏偉的建筑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一個叫做巴坦(Patan)的地方。今天人們眼中的巴坦,只不過是一個與印度其他地方?jīng)]有多大區(qū)別的小鎮(zhèn)。然而在1064年,巴坦卻是一座風景秀麗、土地豐饒的城市。它曾經(jīng)是古代印度古吉拉特地方的首府,也是印度歷史上諸多王朝中名叫索朗吉(Solanki)王朝中一個王國的首都。它坐落于印度當今版圖西海岸的中部靠近蘇拉什特拉邦(Saurashtra)沙漠化的地區(qū),在其附近,有一條印度神話中著名的大河薩拉斯瓦蒂(Saraswati)流過,巴坦便是由薩拉斯瓦蒂河千百萬年的雨季泛濫所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的平原。 然而,正是這條河給這座未完工并投入使用的井帶來了不幸。據(jù)說,在建造了二十年后的一次狂暴的雨季中,這座井被僅在幾公里之外的薩拉斯瓦蒂大河泛濫的洪水和泥沙淹沒了…… △ 王后井的所在地——巴坦位于印度西海岸的水陸交通要道上,這里不僅是南來北往的商賈物資集散地,也是以游牧為主的牧人和吉卜賽人必經(jīng)的休憩場所。 直到20世紀50年代的某一天,印度文化研究所所長M·POSTEL先生來到巴坦附近的一座村莊訪問朋友,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古井井口的上半截以及井壁內(nèi)殘存的一些雕塑構(gòu)件引起了他的注意。不知道從多少個世紀以來,居住在這里的民眾早已習慣了這個古井所殘留在地面上的構(gòu)件。這些構(gòu)件對于他們來說,不亞于村邊路旁的一塊石頭。但是,作為一個富有經(jīng)驗的考古學家和收藏家,POSTEL先生立刻感覺到這里埋藏著一座不同尋常的、極有價值的古代建筑,應(yīng)該盡快進行保護和考古發(fā)掘。于是他向印度考古監(jiān)察部門提交了報告,希望政府部門立即采取保護措施。但大約是由于財力物力或其他方面的原因,真正的發(fā)掘工作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進行。 井里乾坤 階梯井本是印度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的特色。在這片土地上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臺階井,是公元7世紀建造的。通常來說,這類井的構(gòu)造并不很復(fù)雜,它們有點像今天大都市里交叉路口的地下過街通道。人們順著臺階一級級地下去,汲完水后再從原路一級級地返回來。 烏達雅瑪?shù)偻鹾蟮碾A梯井可以說是在古代傳統(tǒng)舊制基礎(chǔ)上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造:首先,它的體積(深度、廣度)和蓄水能力是古代和后世階梯井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其次,這座階梯井的形制完全改變了傳統(tǒng)的直線型或L型的結(jié)構(gòu),而變成了圓形的井與長方形的蓄水池相結(jié)合的造型;其三,王后將這座階梯井構(gòu)筑成了一座輝煌的“萬神殿”,給傳統(tǒng)的完全為實用而建造的臺階井賦予了全新的精神內(nèi)涵,使這座“井”具有很高的文化、宗教和藝術(shù)價值。 △ 王后井平面圖。王后井是在舊有印度井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由圓形的“井”和長方形的“水池”構(gòu)成獨一無二的結(jié)構(gòu);巨大的井深,相當于七層樓的高度,使井的容量增加了十幾甚至幾十倍。 這座“井”建于地下七層樓深(28米,實際上已經(jīng)遠遠超過當今七層樓的高度),由兩大部分組成。西端是一口圓筒形的“井”,東端是一個與之相連接的長方形的“水池”。井的部分與中國所見的大致相仿,不同的是它不是全封閉的,而是在井壁靠水池的一端留下了一個達井圈六分之一的缺口,使井水能自動地流向水池;這井的尺寸也非同小可:它直徑10米,深30米,井壁內(nèi)布滿了層層雕塑。井的東面是倒金字塔結(jié)構(gòu)的“水池”,長69米,寬22米,深28米,有臺階層層向下,待達到靠近井的部位,已下降到距地面“七層樓”深;每一層的池壁上,同樣排列著各種各樣的雕塑。 必須指出,這是一座極有特色的建筑物,它集中體現(xiàn)了古代印度建筑師極大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臺階的構(gòu)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人們幾乎可以從“水池”的任何部位找到進入神殿內(nèi)部的臺階通道,而位于神殿東部的主要臺階的設(shè)計更為巧妙:沿墻的臺階為普通狹窄的石階,而中部寬廣的臺階卻由兩種不同的建筑形式組成:在寬廣的臺階中巧妙地構(gòu)筑了另一種臺階,它們面朝三個方向——走下一層后必須轉(zhuǎn)身向左或向右走下第二、三、四層,然后再轉(zhuǎn)向正面繼續(xù)下一層,接著再側(cè)轉(zhuǎn)身體走下其他的幾層,如此不斷反復(fù)。這種結(jié)構(gòu)大大縮短了從地面到“水池”深部所需要的空間距離,而人們在反復(fù)側(cè)轉(zhuǎn)時更可以不斷地感受到這座神殿內(nèi)各部分精美雕塑的魅力。 無可否認,這座以臺階井的形式建造的印度教萬神殿,在印度的歷史、藝術(shù)史和建筑史上,都是一座空前絕后的杰作。在世界建筑史和人類文明遺產(chǎn)中,也是一個舉世矚目的奇跡。要設(shè)計這樣一座曠古未有的地下神殿,想必即使是對于經(jīng)驗豐富的偉大的神廟建筑師來說,也是一項難度很高的工程。 △ 從西往東看王后井全貌。 我曾經(jīng)在多年的研究之后,提出王后井里的“謎”完全可以與埃及的金字塔之謎相比,這不僅僅是一個假設(shè),一個幻想,而是一個經(jīng)過考古實證所提出的嚴肅問題。兩年前我到成都、天津、北京講學的時候,曾經(jīng)在一次講座上提出了這個問題。當時天津的一位建筑設(shè)計師,聽完我的講座后大為驚訝。在長達數(shù)小時的交流與討論中,這位建筑設(shè)計師認為:這座王后井的建筑非常獨特,首先,它不是一座封閉式的水井,這敞開的六分之一已經(jīng)足夠讓建筑設(shè)計師大傷腦筋。此外,王后井里的建筑構(gòu)件大多是鏤空雕刻的,再加上其間不同的弧度與拱形,它所需要的力學和建筑學上的計算要遠比金字塔的計算復(fù)雜得多!我對王后井之謎的設(shè)想得到了認同,但至今還沒有人能夠解開這座神秘的王后井的建造之謎! 不過,從考古發(fā)掘的現(xiàn)場來看,大約這座地下宮殿的建筑面積過大過深,雖然周圍砌有6米厚的“石墻”予以保護,然而由于地下水位漲落造成的不均衡的地殼壓力,使得這座古井似乎在建造晚期便已出現(xiàn)了問題:我們看到在“水池”中靠近井的部位,有一座為支撐南北兩側(cè)池內(nèi)壁而用巨石修建的“過梁”,其中加入了一些石塊壘成的廊柱;而在井圈通向水池的缺口部分,那些雕飾精美的門柱中間,也都加上了未經(jīng)雕琢的巨石作為支撐。 地下萬神殿 烏達雅瑪?shù)偻鹾蟮姆蚓痊數(shù)峦撸˙himadeva)國王是一位愛好藝術(shù)的君主,早在1025年,他便于巴坦南面30公里外的莫德拉(Modhera)建立了一座輝煌的神廟,專門用于供奉太陽神蘇利亞(Surya)。比瑪?shù)峦呓y(tǒng)治下的國度不僅財力雄厚,而且人才濟濟,他擁有世界一流的建筑師和雕塑家。要知道,自古以來,印度的神廟一直都是用堅硬的巖石構(gòu)成的,而其中的雕塑也是用同樣堅硬的材料來雕鑿。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印度,學習寺廟雕塑藝術(shù)從孩童時代便開始了。曾經(jīng)有一位雕塑大師這樣說過:“如果他開始于七八歲,他有希望成為一位大師;如果他開始于十來歲,他可以成為一位不錯的雕塑家;如果他二十來歲才開始學習,他只能成為一個工匠!”這便是千年偉業(yè)的基礎(chǔ)! △ 印度烏達雅瑪?shù)偻鹾缶畠?nèi)部的照鏡天女雕像。天女像通常伴隨在神像旁邊,呈現(xiàn)豐乳細腰的造型特點,盡現(xiàn)印度人體藝術(shù)中特有的三折線之美;雕像大多為裸體,身體各部分以首飾、環(huán)佩和瓔珞等來點綴,極盡奢華。 比瑪?shù)峦邍跸墒牛?064年)之后,王后烏達雅瑪?shù)贈Q定在巴坦修建一座宏偉的地下神廟,一座獨具特色的臺階井。這座偉大的建筑既可以表彰比瑪?shù)峦邍醯纳w世功德,又便利于王室和眾多的印度教徒向他們所信仰的大神毗濕奴進行祈禱、供奉和表示崇敬,以獲得大神對國家和人民的保護。這就是烏達雅瑪?shù)偻鹾缶挠蓙怼?/p> 今天,當我們重新觀看這座井中的雕刻,其數(shù)量之多、制作之精美都是令人吃驚的。水井部的井壁上鑲嵌著大小不同的層層雕飾,至今尚存有44層;而在水池的部分,則不僅是池壁上布滿了神像和天女像,池中更是雕梁畫棟,廊柱林立:每一層的池壁上都排列著各種各樣的雕塑,有神像、人物、動物以及花飾圖案,每一件都雕刻得十分精美,在每一層的神像前面,則有一條與之相平行的六、七十公分寬的“棧道”,人們可以在各層的任何一個地方行走;“水池”的內(nèi)部還在不同地方建有層數(shù)不等的墻面開放的廊式建筑,石建的梁柱均雕刻得玲瓏剔透。井中現(xiàn)存365龕大型主神像,幾百尊天女像,不計其數(shù)的處于神龕上下方裝飾帶中的小型神像、人物、動物雕塑;不計其數(shù)的環(huán)繞在主神像周圍的人物、動物、花飾和不計其數(shù)的作為建筑物構(gòu)件裝飾的神像、人物、動物、花飾……幾乎整座建筑物就是由雕塑構(gòu)成的。 △ 除了井圈池壁上裝飾著精美的雕刻,井中還有林立的廊柱,這些廊柱同樣被雕刻得玲瓏剔透、美不勝收。 古井中的雕塑幾乎包括了印度教中所有主要的大神:有天神因陀羅(Indra)、風神伐由(Vayu)、火神阿耆尼(Agni)、太陽神蘇利亞(Surya)、財神庫貝拉(Kubera)、毀滅之神大自在天濕婆(Shiva,又稱舞王)、保護之神遍入天毗濕奴(Vishnu)、創(chuàng)造之神大梵天(Brahma)、愛情之神黑天克利希那(Krishna)、吉祥天女拉克希米(Lakshmi,也是財富之神)、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濕婆之妻)、歡喜天象頭神嘎乃沙(Ganesha)……其中許多神以夫婦的形象同時出現(xiàn),還有許多大神如毗濕奴、濕婆、雪山神女等則以各種不同名字的形象出現(xiàn)…… 從肖像學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神殿里所供奉的諸神之中,主要被崇拜的大神是保護之神毗濕奴:我們在井壁內(nèi)的三層主要雕塑中,均可以看到他躺臥在一條象征宇宙的大蛇賽沙(Shesha)所盤結(jié)成的臥榻上,逍遙自在地漂浮在大洋之中。而在“水池”內(nèi)各層的神龕之內(nèi),表現(xiàn)毗濕奴十大化身的形象更是引人注目——在印度古代的典籍《往世書》中,曾詳細地記載著有關(guān)毗濕奴許許多多的故事:他曾化身為巨龜,支撐了眾神與魔鬼之間攪奶海的石柱;他曾化身為大魚,潛入海底救出了被魔鬼偷走的印度圣典《吠陀》;他曾化身為半人半獅的怪物,將魔鬼放在膝上開膛破肚;他曾化身為野豬,從混沌的宇宙中救出了地球…… △ 王后井中毗濕奴大神的化身雕塑之一瓦瑪那。毗濕奴是王后井主要供奉的大神之一,毗濕奴大神的十大化身,在井中的雕刻里都有生動的表現(xiàn)。 在眾多的毗濕奴化身雕塑中,有一個可愛的矮胖子,左手持一把小小的“陽傘”,赤裸的上身斜掛一條象征婆羅門種姓的“綬帶”,這便是著名的瓦瑪那(Vamana)。在印度教的信徒中,他的故事被人們津津樂道,廣為流傳:一次,他來到擁有宇宙大權(quán)的魔王巴利(Bali)面前,向他乞求腳下的三步土地。魔王屬于剎帝利種姓,當然不能拒絕一個婆羅門的要求。對他來說,眼前這個矮子,無論將邁開怎樣的步伐,也量不去多少土地,便欣然應(yīng)允。不料毗濕奴顯現(xiàn)出他的宇宙之像,其大無比,第一步跨過了整個地球,第二步跨越了全部宇宙, 第三步便踩到了魔王頭上! 雕塑中的另一個精彩部分,則是伴隨在神像旁邊的天女(或仙女)像。這些美麗的天女姿態(tài)各異:有的在涂唇膏,有的在照鏡子;有的在額上點紅,有的在描繪足底的花紋;有的在擰剛洗過的長發(fā)上的水;有的在戴腳鈴,有的在佩耳飾;有的在進行舞蹈,有的在演奏樂器;有的攀折樹枝,有的懷抱嬰孩;有的手持拂塵,有的手捧魚盆……雖是千姿百態(tài),一個個均是豐乳細腰,盡現(xiàn)印度人體藝術(shù)中所特有的三折曲線之美。而從頭到腳,更是極盡奢華:首飾、環(huán)佩、纓絡(luò)無不精雕細琢。 △ 井中毗濕奴神的化身之一野豬瓦臘哈與相伴左右的天女像。 印度的神像和天女像大多是裸體的,身體的各部分全靠各種裝飾來點綴,即便穿有衣著,也均是極輕薄的織物,裹在身上,絲毫不掩飾身體的曲線美,中國唐代繪畫中“曹衣出水”的典故便源于此。井中大多數(shù)的天女像均伴隨有水、繁衍、豐收的象征物,如魚、蛇、兒童、芒果等等,與井的含意十分切合。細細觀察之下,某些雕塑的局部,還可以看到彩繪的痕跡。人們不難想象出這座古井——萬神殿當年的壯麗與豪華。 印度人民的想象力是如此豐富,雕塑中除了表現(xiàn)大量的神話故事人物之外,還有戰(zhàn)爭、游行、慶典的場面以及一些寓言故事的圖像,例如印度家喻戶曉的猴子與鱷魚的故事等等。 這些雕塑以及整座井的建筑均是用堅硬的砂巖雕刻而成,雖然深埋于泥水之中長達九百多年,除部分遭到侵蝕外,大多數(shù)仍保留著精美的細節(jié),這不能不說是又一奇跡。 △ POSTEL先生站在王后井蓄水池內(nèi)的雕飾帶上。每一層雕飾帶上建有一條與神像平行的“棧道”供人行走,但由于池子極深,站在這些棧道上往下看,不免頭暈?zāi)垦!?/p> 生命之源與信仰之源 巴坦處于印度西海岸的水陸交通要道上,離阿拉伯海僅三、四十公里的距離。這里,不僅是南來北往的商賈物資的集散地,也是以游牧為生的牧人和吉卜賽人必經(jīng)的休憩場所。繁華的市井和來往的客商、牲畜都需要一個既能祈禱,又能汲水,還能遮風避雨、得以休息的“風水寶地”。水,是生命之源,是印度人民生活與生存的命脈;是五谷豐登、國家興旺的先決條件。故此,無論是在印度的神話、史詩還是藝術(shù)作品中,用來象征“水”的形象比比皆是。 與中國不同,印度不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國家,而是分為雨季和旱季。雨季時,常常幾個月里暴雨傾盆,江河泛濫,濁浪滔天,就連城市里的街道都變成了奔淌不息的河流……但也正是在這個季節(jié),萬物復(fù)蘇,郁郁蔥蔥,預(yù)示著豐收的一年。而在旱季則是另外一幅景象:烈日高懸,晴空萬里,土地干枯,植物萎黃;連波濤洶涌的大河也變成了涓涓細流,甚至干涸……不難想象這個世界是多么需要水,在旱季里人們是怎樣地盼望著雨季的到來!雨季有時是狂暴和可怕的,雷鳴電閃、烏云翻滾的天空中似乎可以看見天神因陀羅正在奔馳并揮舞他的雷電杵;然而沒有雨季的年月更為可怕,那將是顆粒無收、饑荒遍地…… ![]() △ 井中兒童與馬的雕刻。神話故事和寓言故事,是除印度神之外,井中雕刻表現(xiàn)的另一個主要題材。 烏達雅瑪?shù)偻鹾蟮念V窃谟冢涸谟《?,人們對水的需求和對神的信仰有著同等重要的程度。這種信仰融化在印度人的血液當中,就像人們每天需要喝水一樣,他們也需要每天早晚向神祈禱、傾訴…… 建造這樣一座擁有印度教中幾乎所有主要大神雕像的萬神殿(雖然由于上層靠近地面的神像基本缺失而難以統(tǒng)計),正好能同時滿足人們對于生命與信仰的雙重追求。盡管這座萬神殿如此宏偉巨大,燦爛輝煌,卻不是一座專門的王家殿宇。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從哪里來,無論你信仰的是印度教中的哪個教派,只要你帶著虔誠的心,你都可以一步步地走進這座神殿,向你心目中的大神祈求保護;然而這座神殿又是一座切切實實的水井。無論你是誰:商賈、苦行者、牧人或流浪漢;無論你從哪里來:騎馬、乘車或是步行;無論你對印度教的大神信仰與否(在印度,沒有信仰的人幾乎是找不到的),只要你帶著尊敬的心情,你都可以一步步走下這座井來,汲取你所需要的清泉……雨季時在這里遮風避雨,旱季時在這里納涼消暑,這里永遠是碧波粼粼、涼風習習…… ![]() △ “蓄水池”與井之間的咽喉部位廊柱被巨石加固成了一個個的石門,這些未經(jīng)雕刻的厚重石塊與周圍精雕細刻的廊柱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些巨石很有可能是建造后期加入用來支撐和加固廊柱的。 十八年里,我曾經(jīng)多少次專程去那里考察和拍攝,多少次去參拜這座神秘的印度教萬神殿。每一次,我都能在那里發(fā)現(xiàn)新的內(nèi)容,揭示新的奧秘;每一次,我都欣喜地發(fā)現(xiàn)它的變化:人們在一點點地修飾它,完善它。盡管我覺得對它已經(jīng)了如指掌,然而,每一次我到達它的面前,它給予我的仍舊是一種震撼! 能夠在千年之后看到這一奇跡是一種幸福,能夠盡自己的所能將它傳遞給大眾是一種使命。 每當我走出這廊柱林立的印度教萬神殿,我的思緒總停留在它神秘的空間,仿佛這神殿本身就代表著一個世界。井是窄小的,然而王后井的宏偉和巨大拓展了“井”的視野,使人們建立起另一種關(guān)于“井”的概念。 印度的歷史文化與神話傳說就像是一本龐大的百科全書,研究它的人沒有一個能夠完全讀懂它的含義和奧秘。要想了解這個渺小而巨大的世界,要真正解讀這座王后井的全部內(nèi)涵,大約得像印度人的哲學和神話傳說一樣,生活和經(jīng)歷一世又一世的時間和空間! ![]() △ 王后井的建筑是用堅硬的砂巖雕刻而成,雖然埋沒于泥水之中九百年之久,大部分仍保留完整,堪稱建筑藝術(shù)史上的一個奇跡。 >>> End <<< ![]() 精彩版式呈現(xiàn) ![]() ![]() ![]() ![]() ![]() ![]() ![]() ![]() 本文節(jié)選自《文明》2013.05月刊 本期微信責編 / 吳鴻 制作 / 金妤 ========== 原載于 《文明》2013.05月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