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肌勞損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導致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癥,從而引起腰背部一側或二側的彌慢性疼痛,又稱為“功能性腰痛”、“腰背筋膜炎”等。 本病多為靜力性損傷,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多見于青壯年,腰部酸痛,纏綿不愈,陰雨天氣或勞動后加重,常與職業(yè)和工作環(huán)境有一定關系。 1 解剖生理 腰背部肌肉一般分為淺、深兩層: a、淺層:斜方肌、背闊肌 b、深層:由淺至深的骶棘肌、橫突棘肌和深層短肌。 腰背部淺層肌肉 腰背部深層肌肉 腰背筋膜: 腰背筋膜分淺、深兩層包繞在骶棘肌周圍。其淺層貼于骶棘肌表面,內側附于棘突和棘上韌帶,向外與背闊肌腱膜緊密結合,尤其厚韌。深層位于第12肋和髂嵴之間,內側附于腰椎棘突,向外分隔骶棘肌和腰方肌,在骶棘肌外側緣與淺層會合,再向外稱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始部之一。腰背筋膜對骶棘肌起著強有力的保護和支持作用。 2 病 因 除腰部本身的局部病變外,引起“腰肌勞損”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在這些致病因素中,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以局部疾患(外傷、扭傷、勞損、退行性病變、炎癥等)及體位姿勢不良為主,是骨科及康復門診遇到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3 臨床表現(xiàn) 1、腰背部疼痛,呈鈍性脹痛或酸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休息、適當活動或改變體位后可使癥狀減輕,勞累、天氣變化、感受風寒濕邪則癥狀加重。 2、腰部活動基本正常,但偶爾有牽掣不適感,不耐久坐久站,彎腰稍久,則直腰困難。 3、急性發(fā)作時,諸癥明顯加重,下肢牽掣作痛,可有明顯的肌肉痙攣,甚至出現(xiàn)脊柱側彎。 4 診斷要點 1、有長期或反復發(fā)作的腰痛病史,疼痛性質主要表現(xiàn)為酸痛,勞累后和陰雨天加重。 2、壓痛點:腰背部壓痛范圍較廣泛,壓痛點多在骶髂關節(jié)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橫突處。輕者壓痛多不明顯,重者伴隨壓痛可有一側或雙側骶棘肌痙攣僵硬。 3、直腿抬高試驗多接近正常,“4”字試驗常為陰性。 4、X線檢查:除少數(shù)可發(fā)現(xiàn)腰骶椎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椎體骨質增生外,多無異常改變。 5 鑒別診斷 1、增生性脊柱炎:一般發(fā)病年齡大,病程緩慢,早期癥狀腰部僵硬酸痛,不能久坐,晨起癥狀較重,稍活動后癥狀減輕,疲勞后癥狀加重。腰椎生理曲度減小或消失,彎腰受限。下肢后伸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一般正常。影像檢查可見脊柱增生,脊柱生理曲度改變。 2、腰椎間盤突出癥:有典型的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動受限,脊柱側彎及皮膚感覺障礙等神經根受壓癥狀,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足大趾趾背伸及跖屈力減弱等,影像學檢查可見腰椎側彎、腰椎生理曲度減小或消失、椎間隙變窄、腰椎間盤突出等征象。 3、陳舊性腰椎骨折:有外傷史,不同程度的腰部功能障礙,影像檢查可發(fā)現(xiàn)陳舊性骨折跡象。 4、腰椎結核:有低熱、盜汗、消瘦等全身癥狀。血沉加快,X線檢查可發(fā)現(xiàn)腰椎骨質破壞或椎旁膿腫。 6 運動鍛煉 患上腰肌勞損,腰痛時除了要適當休息,您還可以練習以下方法增強腰肌。 1、小燕飛
2、扭腰轉胯
3、轉腰捶背
4、雙手攀足
5、座椅伸展運動
7 如何預防? 1.防止潮濕,寒冷受涼 2.急性腰扭傷后應積極治療,安心休息,防止轉成慢性。 3.體育運動或劇烈活動前后要做好準備活動。 4.糾正不良的工作姿勢:如彎腰過久,或伏案過低等。在僵坐一小時后要換一個姿勢。同時,可以使用腰部有突起的靠墊為腰部緩解壓力,有助于避免出現(xiàn)腰肌勞損。背重物時,胸腰稍向前彎,髖膝稍屈,邁步要穩(wěn),步子不要大。 5.防止過勞,腰部作為人體運動的中心,過度勞累,必然造成損傷而出現(xiàn)腰痛,因此,在各項工作或勞動中注意有勞有逸。 6.使用硬板軟墊床,過軟的床墊不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所以最好在木板上加一張10厘米厚的軟墊。 7.控制體重,身體過于肥胖,必然給腰部帶來額外負擔。 |
|
|
來自: 悟道然 > 《頸椎。腰椎?!?/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