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別》堪稱“藝術精品,不朽經(jīng)典” 一、《送別》與學堂樂歌李叔同的《送別》作為學堂樂歌的代表,屬填詞之作,用的是美國作曲家奧德威代表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譜。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接觸到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采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的《旅愁》歌詞,他根據(jù)《旅愁》的旋律填寫了《送別》的歌詞?!端蛣e》歌詞中隱含了李叔同感嘆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看破紅塵的出世思想,最終李叔同也是結(jié)下佛緣,到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為僧,由藝術人生轉(zhuǎn)向了悟道覃思的佛家生涯。 清末民初,在變法維新思潮的影響下,開始廢科舉,辦學堂,學堂樂歌逐漸興起。學堂樂歌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中的獨特文化現(xiàn)象,是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強行打開舊中國大門的產(chǎn)物,也是當時的知識分子意識覺醒主動向西方文化學習的結(jié)果。 二、《送別》賞析“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亂。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是李叔同《送別》的歌詞,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賞析一下: 1、 審美意象及歌詞意境 《送別》大量運用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一些典型意象,如長亭、古道、芳草、柳、笛聲、夕陽、山外山、天涯、地角、濁酒等,讓人不知不覺之中進入詩人構(gòu)建的情境,從而被深深感染。這種選曲填詞是對我國古典文學中詩詞藝術的繼承,蘊涵著中國文化中的傳統(tǒng)審美習慣。錢仁康先生曾指出《送別》的歌詞里至少表達了四層意境:離情別意、缺陷美、晚晴、世事無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的《雨霖鈴》里我們就能看到“長亭”的意象,傍晚的長亭,蟬在哀鳴,驟雨初停,把離別的傷感烘托地淋漓盡致?!端蛣e》開篇就來一句“長亭外”,奠定了別理悲傷的基調(diào)。 “古道” 我們比較熟悉的,馬致遠的《天凈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借用“古道”這一意象,表現(xiàn)出一種蕭殺和荒涼,給人不禁一顫的清冷。 “柳” 柳作為表達別離意象,我們最熟悉不過,像如,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绷馈队炅剽彙罚骸岸嗲樽怨艂x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闭哿泟e,渲染了濃濃的離別氣氛,“晚風拂柳”更是在惜別的同時,又增加了一份傍晚的悲涼。 2、 人文精神 學堂樂歌中的人文精神體現(xiàn)在特定歷史時期對西方文化的主動學習上。不僅是我國近代音樂的開端,也是中國人意識覺醒的開始。在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很注重音樂在思想啟蒙中的教育作用,積極發(fā)展音樂教育。李叔同的音樂,特別《送別》作為學堂樂歌的代表,就是在改變中國人的精神面貌。 3、 中西文化交融 學堂樂歌誕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的 轉(zhuǎn)折期,它的興起,在音樂文化領域沖破了閉關鎖國、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為進一步吸收外來音樂文化敞開了窗口,此時期的學堂樂歌多是選曲填詞,語言上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為主?!端蛣e》借鑒西方曲調(diào)略加改造并再填以中文歌詞,表達了朋友分別的傷感之情,為西方音樂與中國文學相結(jié)合的典范之作。 學堂樂歌的發(fā)展,促成了“五四”以后中國新音樂的歌詞詞體改造和新型旋律歌曲的創(chuàng)作,最后導致了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應運而生?!端蛣e》這首為外國樂曲所配的學堂樂歌,其意境和文詞跟樂曲配合得和諧完美,取中外藝術之長,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三、《送別》影響學堂樂歌是我國新式學堂音樂教育的開端,具有重要 啟蒙意義,《送別》作為學堂樂歌開山之作,更是在20世紀音樂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自從問世即廣為傳唱,而且還被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選做插曲,更加推進了這首歌在當代的傳播,直到今天仍有很深的影響,被中小學音樂教材所采用,成為人們經(jīng)常傳唱的不朽經(jīng)典。 參考資料: 1.錢仁康《學堂樂歌考源》 2.陳慧劍《弘一大師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