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是情感的凝華,詩詞是文字的結晶。一首古詩,一首詞,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和深藏的情感。 古人寫詩作詞,今人品味經(jīng)典,歡迎各位文友,和張凡一起,品萬古詩詞,看百態(tài)人生。 (文·張凡) (原創(chuàng)作品:抄襲必究) 或許是由于古詩當中,描寫清貧困苦的景象太過繁多,以至于讓人在提到詩人的同時,總會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一個“窮”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詩圣杜甫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完美地詮釋了,什么叫做屋漏偏逢連夜雨,詩中那凄慘的景象,著實令人忍不住為之感嘆。但事實上,杜甫還未必是所有詩人中,最慘的一個,這首詩也算不上最窮的詩。那么究竟哪一首詩,可以稱之為史上最窮的詩呢? 對于這個問題,有人推出了黃庭堅的《寄黃幾復》中,那一句“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話說這樣的處境,也的確算是凄慘到了極點,家徒四壁,沒錢治病,真的很難想象,古代那些詩人,是如何在這么惡劣的條件下,寫出了如此眾多的千古名句。 同時還有人說是杜荀鶴的那句,“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這般直白的描述,可見這位杜大詩人,真是把自己當成了天底下最窮的人。但是以上這幾人的詩,跟接下來這位相比,卻顯得有些不夠分量了! 因為在他們的詩中,雖然有清貧之意,但是至少還保留著一絲傲骨和尊嚴??墒墙酉聛磉@位詩人,可以說已經(jīng)窮到了極致,甚至連自尊,都受到了一萬點傷害。 《雜感》 清·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一生,可謂是命運多舛,短短三十余載,受盡了諸多磨難。自幼而孤,在孤苦無依的環(huán)境中,一個人摸爬滾打,這首古詩,就是他對自己生活的最真實描寫。充分的反應了,一個處在社會底層的貧賤文人,悲苦而又無奈的身世。 這種“窮”,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匱乏,更是精神上的無助。當一個人,真正淪落到近乎絕望的境地,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到底有多么的寒冷。人性涼薄,世事無情。對他來說,溫暖和光明,是那么的遙不可及。 雖然他少年時期就已經(jīng)展露才華,頗負詩名,可是卻始終未曾得到貴人賞識,使得他連最基本的生計,都難以維持。“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在飄逸詩風的背后,可有人看到,他臉上慘淡的愁容。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殊不知,他究竟遭受了多少冷遇,才會寫出這種教科書式的自嘲。與這位悲情詩人相比,其他人的貧窮和苦難,似乎都顯得有些黯然失色。 縱使一生窮困潦倒,直到晚年,還依舊一個人獨自吟唱,“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杜甫,似乎也要比他幸運一些。至少杜甫沒有受盡世間白眼,被人嘲笑百無一用。 把這首古詩之下,仿佛隱藏著一個悲傷到極致的孤獨靈魂,用盡了自己最后一絲力氣,在這世間苦苦掙扎。都說物質(zhì)的貧窮,限制了人的想象力,但是精神上的貧窮,卻可以限制一個人的生命力。 黃景仁,三十五歲,貧病交加而終! 如果要說,哪一首詩,可以稱之為史上最窮的詩?那么黃景仁,應該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杜甫都沒我窮! 他的人生,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也是舊時代大多數(shù)文人的宿命。時至如今,黑暗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但是那些悲傷的故事,卻依然值得被所有人銘記。不忘記黑暗的過往,才能更加珍惜眼前的光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