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是“南海一號”的項目領隊。簡單來說,水下考古就是陸地考古的工作移到水下做,但是要移下去其實并不簡單,因為它是建立在工程和科技發(fā)展上的。
水下考古的誕生有一點契機,就是1943年法國海軍軍官庫斯托發(fā)明了自攜式水下呼吸器,俗稱“水肺”。因為“水肺”的發(fā)明,人對水下就進入了另外一種狀態(tài)。
如果大家潛過水就知道,潛水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因為這個發(fā)明,人類本身有一個寶藏的情結,又有探索和懷舊的情結。這些情結加起來,使人工“水肺”的發(fā)明最早關注的就是古代沉船。
一般的水下考古程序上是這樣的:上面是一條駁船,中間是干這些事情。這是日本在敘利亞工作的情景。
這是理想狀態(tài)下的水下考古。
這是我們經(jīng)常干的水下考古,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特點,濁水考古。
“南海一號”的能見度只有20厘米,有一個讓我們感到很矛盾的點就是,水質(zhì)越清,特別是木頭沉船保存得越差,水質(zhì)越差,證明瘀泥越厚,文物保護得最好。
文物保護最好的地方不是博物館和展廳,其實是在地下和水下,“南海一號”恰恰是水下的地下雙保險。因為有了這個雙保險,所以我們對于“南海一號”的期待非常高。
“南海一號”的發(fā)現(xiàn)調(diào)查與打撈
這是“南海一號”沉沒的地點,中間白點就是“南海一號”。1987年發(fā)現(xiàn)這一條沉船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小伙子,從那時起我參與了247件文物的接收。
到今年我剛好跟這一條沉船打了32年的交道。從1987年發(fā)現(xiàn),到1989年第一次調(diào)查,再到2003年決定打撈經(jīng)過了八次調(diào)查。
通過2002-2004年大致的調(diào)查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南海一號”確實不負眾望,保存得很好。
考古要有影像資料的采集,要繪圖,但因為能見度很低,確實做不到。然后我們就想了一個辦法,決定采取整體打撈的方法。
外國沒有試過,中國人可以試一下。整體打撈之前先要做一個預案。做預案要先做調(diào)查,最關鍵的是要了解船埋在淤泥里面,淤泥多厚?我們鉆了30米的淤泥,才發(fā)現(xiàn)整體打撈的方案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整體打撈的方案前后經(jīng)過四次論證,到了2007年才開始實施。后來我們設計了一個巨大的鋼沉井,長33米、寬14米、高7米。
這是一些放鋼沉井的圖片。這是水面上的照片,但到了水下大家就看不到了。
只能做一些示意圖,第一步是定位放下去;第二步是用水泥塊把鋼沉井壓到設計標高;第三步是把周邊的淤泥挖開;第四步是橫穿36根底梁;第五步是把上下沉井分開,吊起來;第六步是浮上水面。這六步從2007年4月一直做到2007年12月。
浮上水面后又可以看到“南海一號”了。還有一個技術是拉移,這是比較成熟的技術,要通過拉移把南海一號從所在點拉到陽江海絲館對面。

撈這艘沉船,我們是有一個考慮。撈上來是沒問題的,但是撈上來放哪里還得要考量。因為沉船撈上來以后,如果沒有找一個很好的地方放置,很快就會壞,其實這也是一種破壞。
2004年,我們決定做一個博物館。通過設計招標和施工,2004年年底奠基,2007年上半年完成了這個博物館,也就是“南海一號”的家。
這艘沉船從水底撈上來有多重呢?加上船體、船貨、泥和沉箱本身的重量,總共是5500噸。當時中國最大的一條起吊船的起吊能力是4000噸,就在廣州打撈局。
當時這一條船是亞洲第一吊,世界第六吊。當然現(xiàn)在有一萬噸的,在建港珠澳大橋已經(jīng)用上了。因為沉船更重些,所以只可以把它吊出海底,但不能吊出水面。
我們又用了一個1.6萬多噸的潛駁,也就是工程潛水艇,灌上水往下沉。然后把那艘吊船放在潛駁上面,再把潛駁的水排出,這樣潛駁就會往上浮,同時用吊船往上吊,通過這兩個力相加,我們把“南海一號”拖到水晶宮旁邊。
但是博物館離海邊有400多米的距離,要把5500多噸的東西從海邊拉進博物館的水晶宮,怎么拉動它呢?
當時我們又采取了一個辦法。首先是鋪條路,這是最笨的辦法,但也是唯一的辦法。最后我們采用了古代的滾木移重,就是在重物下面放一些滾木,推一下,后面的滾木移到前面去,這樣重物就能往前了。
但是這個沉箱太重,滾木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采用了氣囊。我們準備16根氣囊作為滾木,把氣囊墊到沉船下面,每一根氣囊的承重是400噸,16根剛好是6400噸,遠遠超出“南海一號”的重量。
正是用滾木的方法,將氣囊排氣充氣、排氣充氣,在2007年12月28日將“南海一號”牽引進了博物館。
進了博物館我們就把墻封了,馬上把海水灌上,這艘沉船就又進入了水下的狀態(tài),這是最好的一種方法。處于這種原生態(tài)保護狀態(tài),它不會再壞和變形。
“南海一號”放到水晶宮里面以后,我們要進行發(fā)掘。
2009年我們進行了一次試掘,2011年我們又進行了一次試掘,看看用什么方法來挖最好?最后找到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水挖掘,放一點水挖一點。
看我們現(xiàn)在挖的成果,這個方案非常成功。2014年開始挖,挖到今年6月份,裝滿了一船貨,到今年我們把貨清完了,清完這艘船貨有多少呢?
18萬件套的文物。而且這18萬件套的文物僅僅是陶瓷類的東西,有130多噸的鐵和幾萬枚銅錢沒有算進去。
廣東省博物館自1959年建館,到現(xiàn)在總的館藏量是18萬。這一條沉船的文物量就超過了60年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總量,所以沉船是一個巨大的寶庫。
從來沒有人看過800年前的船是怎么裝載的?現(xiàn)在我們用這種方法讓公眾看到了。
這是挖出來的非常漂亮的龍泉瓷、景德鎮(zhèn)的薄胎青釉瓷,和大量的黃金首飾,我們發(fā)現(xiàn)了2.8公斤的黃金和300多公斤的銀。
下圖這個銀錠是25兩的標準重量,刻在上面,我們通過銀錠可以來反推古代的度量衡。還有玉、觀音、羅漢,以及很多銅器。
特別像下圖左上角第一張和往下的秤盤和砝碼,在沙特博物館也有一套完整的在展,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南海一號”和沙特,就是當時的阿拉伯有交往。后來在塞林港的發(fā)掘也發(fā)現(xiàn)了這種砝碼。
還有很神奇的東西,像是這個咸鴨蛋,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罐。
因為沉船就是一個時間膠囊,是在一個短時間內(nèi)沉到水底下的膠囊,它把所有的時間固定在里面。船上有很多人,要在一個時間單位里面保證所有的東西,能保證從船長到一般船員再到水手這些人的基本生存,它就是最小的生存單位和最小的等級社會。
后來有人給我提了一個問題:這18萬件里面,你選一選“南海一號”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東西是什么?
這很難,但是我可以給它定一個標準。第一個標準就是唯一性,它只有一件。第二個標準,絕對不是常用的東西,一定是一個藝術品。第三個標準,還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對于這件藝術品的審美情趣。
首先是找唯一,后來我找到了海螺雕杯,它是用一個夜光蠑螺做的,產(chǎn)于我國南海。臺灣、日本也都有。把一個夜光蠑螺切割一半,然后拋光,在蠑螺的光澤面進行雕刻,雕刻成牡丹花卉,這是我們不可想象的一種心態(tài)。
因為這個蠑螺只有唯一一件,很多人要去看,包括很多領導和專家。他們拿上手看的時候,我的心都在跳,心想他們要是不小心怎么辦?
最后我對這個海螺雕杯做了三維采集,大家以后要看,可以在電腦上看三維。
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一個奇特的東西,這個海螺雕杯的三維有五個孔,就像是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博物館是2004年設計的,但這個蠑螺是2014年發(fā)現(xiàn)的。也就是說是先設計了博物館,我才發(fā)現(xiàn)了蠑螺,但這個博物館卻像是照著蠑螈的樣子建的,這是冥冥之中800年的緣分。
我跟這個博物館設計師很熟,他是何鏡堂院士的女婿,叫冼劍雄。我給他看這個圖的時候,他很激動。他當時就想著以海洋生物骨骼作為設計的原型,但是沒想到我給它復原了。
蝸牛背著房子去旅行,海騾也是一樣的?,F(xiàn)在博物館建好了,這個博物館就是“南海一號”的家?!澳虾R惶枴钡郊伊?。
幸運的是,它沒有被運出去。如果運出去,這一批中國的精髓就會被稀釋到全世界各個角落,找都找不回來。
我的水下考古是從“南海一號”開始,跟“南海一號”打了32年的交道,馬上要退休了,剛好這個工作也要完成,我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
中國的水下考古,雖然在世界起步很晚,但是在世界是領先的。目前來說,“南海一號”既是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唯一,還是世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極力推崇的項目,在《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公約》也有提到。
“南海一號”項目包括整體打撈、異地保護、精細發(fā)掘、公眾展示等幾位一體,政府還把它搭上了“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的快車。當時“南海一號”博物館是那個地區(qū)的第一個現(xiàn)代建筑,而現(xiàn)在“南海一號”博物館是一個城市。
我們的水下考古還有很多亮點,比如說“南澳一號”的原址保護,以及重慶涪陵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當時聯(lián)合國就推了中國的兩個項目,一是水下博物館,另外一個是“南海一號”。
重慶涪陵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中國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又一經(jīng)典,普通公眾可以通過80多米的隧道下到水底看到這個博物館,也可以看到在水下泡著的白鶴梁石碑。
這是我做“南澳一號”的時候,用一個巨大的框架,把沉船進行原址保護的項目。

水下考古還有一個工作方法,就是把沉船用一個圍堰圍住,把中間的水抽走,再進行陸地發(fā)掘。圖中顯示的是另一個考古遺址——江口沉銀。一般的陸地發(fā)掘大概就是四、五百平方米的范圍,而江口沉銀圍了11.3萬平方米。這個面積遠遠超過了用圍堰技術發(fā)掘沉船的世界案例的總和。
江口沉銀指的是當時大西軍領袖張獻忠曾沉銀于此。這是把寶藏變成現(xiàn)實的唯一案例,發(fā)掘了4.2萬多件金銀財寶。
考古的最高境界就是進行最小的干預。我們?nèi)ノ鏖陨绞鄮r水下礦坑遺址做了調(diào)查,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礦坑,所以我們什么也沒有動。最小干預的文物保護就是考古的最高境界。
這也是我最近做的一個項目,現(xiàn)在進入了第八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堆滿石材的通道,潛過這個通道,有種穿越回古代的感覺,所以水下考古非常值得我們探討。
愿中國還有很多世界第一!
崔勇:八百年的沉船之謎 來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 00:00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