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上的未老先衰,強調(diào)的是“心理老化(Psychological aging)”,即心理先于身體衰老,我們通常用老氣橫秋來形容這類人。事實上,當下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是引發(fā)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你出現(xiàn)這四種表現(xiàn),說明你已經(jīng)未老先衰了。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競爭欲望下降是未老先衰的顯著特征。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失去競爭的欲望。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Darwin)在《進化論》中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當下的快節(jié)奏生活中,激烈的競爭更是體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中。事實上,良性的競爭不僅對社會本身會產(chǎn)生促進作用,對我們個人來說更是非常有必要的,行為科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 M·Mc Gregor)曾經(jīng)說過:“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競爭,才是激勵的主要來源之一。” 但在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人漸漸失去了競爭的欲望,他們安于現(xiàn)狀,不再追求工作中上的突破,好像對一切事物都難以提起興趣,變成了“佛系青年”,有些人還會說“平凡可貴”。那么,這種“佛系”真的是內(nèi)心平和、無欲無求的表現(xiàn)嗎?《都市人壓力調(diào)查報告》顯示,超過43%的職場人認為自己承受的壓力已經(jīng)超標,渴望慢節(jié)奏生活。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部分人的競爭欲望降低并不是一種主觀的想法,而是生活的快節(jié)奏和高壓讓他們不得不表現(xiàn)得無欲無求,以至于“不爭”,這更像是一種無奈的舉措。 人的情緒并沒有好壞之分,心理學上認為,內(nèi)在情緒是人們對外界的一種表達方式,而長時間的情緒低落、萎靡不振則會形成一種主觀心理暗示。心理學情緒效應(Emotiona lEffects)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的情緒往往會影響到周圍人對他的評價。此外,如果一個人持續(xù)性情緒低落,還會增加患抑郁癥和焦慮癥的風險。事實上,固化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環(huán)境難免會讓我們提不起興致。美國情緒心理學家K.T·斯托曼(K.T·Stallman)認為,情緒是感受,是與本身結構有關的身體狀態(tài),它是粗糙的或是經(jīng)過精化的行為發(fā)生在特定情境之中。人的情緒需要刺激,生活需要目標,所以我們要善于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樂趣,培養(yǎng)愛好,要對生活有所追求,這樣才不會因長時間心情低落而變得老氣橫秋。 對于很多心理老化的的人來說,他們總是會感到疲憊,哈欠連天。大量醫(yī)學研究已經(jīng)表明,成年人只需要8小時的睡眠,但他們可能睡10個小時還是會感到疲憊。其中有些人還會擔心是不是自己的身體出現(xiàn)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種心理問題。心理老化的人往往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到疲憊,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變得得過且過,每天都是昨天的重復,這樣的生活讓他們麻木。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日出而作,新的一天總是有新的目標,而對于心理老化的人來說,懶散是他們的常態(tài),在他們的生活中,拖延變成了習慣。測試報告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一項“自主性測試報告”得出一個結論,習慣懶散的人往往會產(chǎn)生對他人的依賴心理以及自我臆想行為,他們總是希望有人來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們渴望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當面臨的問題十分棘手時,往往采用“精神勝利法”來進行短暫性自我撫慰。 在當下社會,很多人每天工作十分繁重,但依舊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所以說,很多人感到累并不是因為進行了繁重的工作或是沒有得到休息,而是在于自我要求。有些人將自己看成是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正如喬布斯曾說,我將每一天都當成最后一天度過。這樣的人又怎么會渾渾噩噩混日子呢?心理老化的人時常感到自卑,往往是因為他們將自我的缺點放大了,將外界的硬性標準強行施加在自己身上,并且產(chǎn)生了一種心理暗示——“我是一個對社會無用的人”,進而將自己封閉起來,通過不與外界進行過多交流來麻痹自己。但當與外界的信息交流重新建立時,自卑感又會產(chǎn)生,形成一種死循環(huán)。心理學上認為,解決自卑感的有效方法即是對自我有明確、客觀的認知,這樣才能有效的建立自信心,即要看到自己的閃光點,不能一味的與外界比較。 參考資料:《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