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伯爵替花邀酒
世人常贊《紅樓夢》,卻諱談《金瓶梅》。 張愛玲曾經在《論寫作》中提到“只聽見有熟讀《紅樓夢》的,而不大有熟讀《金瓶梅》的?”只不過拋去羞于啟齒的露骨描寫(疑似后人為了攫取噱頭而刻意增補),大多數(shù)中國文人都會對與這本號稱“天下第一”的奇書贊譽有加。 袁宏道在1596年寫給董其昌的信里,稱《金瓶梅》“云霞滿紙,剩于枚生《七發(fā)》多矣。”哈佛教授田曉菲的《秋水堂論金瓶梅》也評價其“汪洋恣肆的風格內容”要略勝充斥著“小布爾喬亞式浪漫哀思”的《紅樓夢》一籌。 德云社一次綱絲見面會,有個倒霉孩子問郭德綱:“郭老師,您剛才提到平時很愛看書,不知道除了看《金瓶梅》之外,您還喜歡看其他什么書?” 老郭老老實實地回答他:“我就喜歡看《金瓶梅》,基本上不看別的?!庇谥t接一句:“他主要喜歡研究里面的圖!” 這雖是戲謔之言,卻也未嘗不能顯示老郭先生的雅趣。在這本奇書存世的諸多版本之中,的確公認“繡像版”最佳。 《金瓶梅》署名為蘭陵笑笑生,關于這這個蘭陵笑笑生到底是誰的問題,一般來說主要有兩種觀點: 現(xiàn)今的學者,大多傾向于本書成書于萬歷十年之后,乃是書商集軼所作。作為佐證的,則是現(xiàn)存最早的刻本為萬歷丁巳本(之前應該也有蘇杭刻本行世),其中一些諸如“太仆寺馬價銀”(第七回)之類的細節(jié)以及書中對于佛教流行的敘說;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本書成書更早,乃是嘉靖年間一代文壇領袖王世貞(“后七子”之首)所作,最多加上其后世門人增補。而王世貞寫《金瓶梅》這本書,又與一段歷史公案有關。 1.《清明上河圖》與《金瓶梅》:一幅名畫引發(fā)的冤案?清明上河圖(局部)
王世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一傳乃是《金瓶梅》的作者,而其根據(jù)就是他的父親是王忬因惡了嚴嵩,被嚴氏父子所構陷入獄最后慘遭殺害。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關于王忬怎么得罪了權傾朝野的奸相父子,有一則逸典廣為流傳: 據(jù)說王忬的父親曾藏有一幅名畫——清明上河圖,而這個消息則為嚴嵩所獲知。 眾所周知,嚴氏父子貪吝成性,嚴嵩除了黃白之物外,更是偏好各種書畫佳作、文房用具。在得知王忬有寶之后厚顏要求其借來供他鑒賞,當然如果真是如此,那幅名畫自然是“劉備借荊州”。 清明上河圖是王忬的心頭好,自然是舍不得將其拱手讓與他人,況且嚴嵩為人頗為其所不齒。但當時又礙于嚴氏父子的當時權傾朝野,故而他想出了造假畫來送與嚴嵩。 值得一提的是,其子王世貞書畫造詣極高,其實正是有著家學淵源——王忬本人本人的書畫功底也相當深厚,他很輕松地就將原畫復刻出來,甚至還有閑情在一些根本很難為人所察覺的細節(jié)之處做了修改,來諷刺嚴氏父子。 只可惜正是這些“賣弄”之舉,斷送了王忬的卿卿性命。 當偽造的清明上河圖送到嚴府之后,欣喜的嚴嵩時常會拿出這幅名畫與賓客欣賞炫耀。 有一次唐順之(一說是湯裱褙)來到嚴府,在欣賞這幅畫作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指出了圖中買撲玩耍人物“汴人呼六當嘬口,而今張口是采閩音也” 的疏漏之處。 偽造的清明上河圖敗露之后,嚴嵩父子便記恨起王忬。 適逢俺答進犯潘家口長城,灤河以西,遵化、遷安、薊州、玉田告急。御史彈劾王忬等人失責之罪,加之嚴嵩從中構陷,嘉靖親批將其論斬。 作為有明一代數(shù)得上號的大才子,王世貞為了復仇、為了讓嚴家父子遺臭萬年,于是寫出了一部用西門慶影射嚴世蕃的《金瓶梅》。 有稗史傳聞,《金瓶梅》之所以淫褻不已,其實是因為王世貞希望投嚴世蕃所好,好趁機在其從書商處購買的書中下毒。 是真是假,已不得而知。不過《金瓶梅》對其西門慶下場惡毒的詛咒——“尿血而亡”,似乎有些應驗。嚴世蕃最后確實是不得好死而被斬首。 2.反轉:王世貞是否真的是《金瓶梅》的作者?傻幫閑趨俸鬧華筵
誠如標題所言,這只是一篇軼聞趣事的介紹。對于王世貞是否真的是《金瓶梅》的作者,筆者誠實地回答:不確定。 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之中,筆者確實發(fā)現(xiàn)有許多歷史考據(jù)學者提出了否定的回答,他們的論述依據(jù)大致可以分為四點:
不過,這些論點在我這個理工科出身的“小文人”眼里,卻總覺得似乎欠缺一些邏輯:
當然,本文的讀者不必要在意這些細節(jié),我只是想為大家講一個有趣的軼事而已。 3.結語:郭德綱與于謙 在結尾的時候,突然用郭德綱和于謙兩位老師的照片作為插圖,其實我就是想說一句:雖然歷史是嚴肅的,但是找尋其中一些故事的探究過程,其實很有趣。 大多數(shù)讀者,想必和我一樣都不是歷史專業(yè)的研究人員。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探尋歷史故事,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些樂趣。 真心希望以后郭老師和于老師再用這個包袱的時候,當于老師問道: “你看的《金瓶梅》吧?” 郭老師能夠理智氣壯地回答: “我看的是《書生復仇記》?!?/p> ?如果厭倦了經人反復咀嚼的“口水歷史”,可以關注@一般冶行,看點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