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奇嶺村,在眾多知名的徽州古村落中幾乎可以用名不見經(jīng)傳來形容,因為偏遠,所以外地人很難涉足。說它無名,卻又是一個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徽州古村落。 從屯溪驅(qū)車前往,過溶口鄉(xiāng)政府到奇嶺村,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道彎之后,抵達村口后會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座亭閣式廊橋橫亙與小溪之上,廊橋?qū)⒋迩f與外界分隔猶如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廊橋名為“會源橋”,有兩水匯合之意。 橋上有奇嶺四進士之一的鄭維誠手書的“會源橋”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會源橋由“文昌閣”“社公廟”“三官殿”組合而成,虎踞于巍巍兩山之間,有抵御外敵之功能。 車從橋門洞進村,就見村黨群服務(wù)中心建于停車場右側(cè),一見有游客到來,一位村干部模樣的先生熱情的接待了我們,在攀談中得知先生姓鄭,由市里派駐村里的扶貧干部,鄭先生跟我們詳細的介紹了村莊的由來與風(fēng)土人情。從鄭先生處得知,奇嶺村是祁門鄭氏的重要居住地。起源于唐朝后期,由歙縣遷居奇峰,不久又移居奇嶺,奇嶺地處山凹,四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泉長流,遠離兵荒馬亂,是個修養(yǎng)生息的理想之地,又因進出要越嶺,嶺多的出奇,故名“奇嶺”。 沿著村中的石板路,循著古人的足跡一路前行,村中街道潔凈如洗,路上不見雞鴨行走,亦聽不見狗吠豬叫,有的只是山中鳥鳴與潺潺的溪水之聲。村中的老人們或坐門前、橋頭私語,或在小院忙碌,一幅悠閑自得的景象,突然間感覺有種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意境。 村中擁有石橋六座:由南至北分別是“會元橋”、“會源橋”、“奇源橋”、“聚秀橋”、“永濟橋”和“永佳橋”,六座石橋規(guī)模和造型各不相同,各屬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的一個字。橋上建有磚木亭臺樓閣,雙層斗拱,木雕結(jié)構(gòu),翹角飛檐,雕刻繪畫各有千秋。 奇嶺里門有座祠堂曰“澄心堂”,門柱上有一副對聯(lián):“活水養(yǎng)金鱗時來變化;好山橫玉幾天為安排”。 祠堂前面,有一口方形的池塘,據(jù)記載,池塘建于明代,距今已經(jīng)500年的歷史,池塘四周圍欄是清一色青石,石柱與欄板均為榫卯結(jié)構(gòu)相連,雕刻有精美圖案。傳說,因為村邊有座“火焰山”使得村民的房屋會無緣無故的失火,為了消災(zāi)避禍,村里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修建了魚池,在池中放生養(yǎng)魚,只許養(yǎng)不許吃,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直傳承至今。鄭先生還用了三個五來概括,“500年的池塘,50年的魚齡,50斤重的魚”。 由于時間尚早,鄭先生跟我們介紹從奇嶺村走古道可去奇口村一探,并一路陪同我們走到古道口,從奇嶺村過去古道不長,也沒有什么強度,只有1.5KM左右,但是保存基本完好,一路上有說有笑,很快就到達了奇口村。 穿越古道,順著幽靜的小路進得奇口古村,越過一座石橋便看到一座氣勢恢宏的祠堂屹立在村中廣場之上。 由于前幾年祠堂裝修時不慎失火內(nèi)部焚燒殆盡,現(xiàn)如今又重新翻修,雖然不如原來雕梁畫棟的精致,但是原有的氣勢依然存在。 轉(zhuǎn)悠一圈,已是饑腸轆轆,四處打聽農(nóng)家樂,在拉姐的不懈努力下,打聽到在小店買豆腐的男子就是農(nóng)家樂老板,真是想啥來啥,跟著老板一路直殺農(nóng)家樂飯店。進了飯店,看見老板娘親自掌勺,已經(jīng)做好幾個菜了,都是地道的農(nóng)家土菜,這些菜本來是給老板的朋友準(zhǔn)備的,見我們是游客,就優(yōu)先我們了,一桌熱氣騰騰的農(nóng)家菜,飯管飽,每人20元,相當(dāng)不錯。 吃飽了肚子,不慌不忙原路折返,回到奇嶺村。坐在石板橋上與村民們拉拉家常,聽聽村里老人講講村里的名人故事,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由于時間關(guān)系,告別了村民和鄭先生,轉(zhuǎn)道碧桃村欣賞了金絲楠木林后,返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