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1-29 09:58 來源:外灘TheBund 昨天,首版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發(fā)布。
榜單中收錄了20家一星餐廳,2家二星餐廳和1家三星餐廳。其中,新榮記(新源南路)勇奪三星桂冠。 對于這一榜單,北京吃貨們都憤怒了。 其實早在11月18日,提前公布的米其林“必比登推介”餐廳名單,也成了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北京值得推薦的平民餐廳,難道就是這些名不副實的店嗎? 有人甚至做了這樣的發(fā)言:“米其林,你們是不是恨北京?” 這是自米其林進入中國以來,第3次引發(fā)巨大爭議了。 種種爭議不斷的現(xiàn)狀,讓人不禁有了疑問:我們是否應(yīng)該重新審視《米其林美食指南》的價值? 01 北京米其林又成了重災(zāi)區(qū)連續(xù)3年,米其林的上海榜單和廣州榜單,其評選標準都受到了不少質(zhì)疑。 而剛剛頒布的首版《北京米其林》,整體上相當平庸,有人吐槽一星榜單簡直是烤鴨榜。上海菜去北京拿了個二星,更讓北京當?shù)厝碎_起了群嘲模式。 頒獎現(xiàn)場也一度讓人很迷惑,主持人成功地把大柵欄(Dà shí lànr)念成了大柵欄(Dà zhà lán)......露怯阿。
回想起前陣子的首版《北京必比登推介》,也是引起了廣泛討論:很多人覺得推薦的餐廳名不副實。因氣味不佳而接受度很差的鹵煮、豆汁上榜也頗多爭議。 整個推介讓人感覺沒有研究過北京美食,反倒像個來到陌生城市的觀光客,看到什么都覺得新鮮。
這樣的情形,再次顯示出米其林這兩年遇到的瓶頸:由于相隔遙遠、文化差異巨大,離開了歐洲的《米其林指南》,難免會有些“水土不服”,在遇到當?shù)靥厥獾氖澄铩h(huán)境和習(xí)俗時,便沒有辦法充分地理解。
02 日本壽司之神 摘星引爭議不僅僅是北京榜單和必比登受到爭議,11月26日頒布的《東京米其林指南》也引發(fā)了一眾討論。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連續(xù)12年被評為米其林三星的“數(shù)寄屋橋次郎本店”壽司店”卻從榜單中消失了。 該店背后的主理人正是被譽為日本“日本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 據(jù)米其林方表示:“數(shù)寄屋橋次郎本店”被“摘星”跟對方不開放普通客人預(yù)約有關(guān)。來這里吃壽司,必須是??秃陀刑厥馇赖娜瞬拍茴A(yù)訂。 然而這樣的要求,并不符合米其林的評選標準。他們希望自己介紹的每家餐廳,都是大家可以任意前往和品嘗的。
有網(wǎng)友表示,沒有新客人的“壽司之神”,將來必定人氣會驟減。 而有些粉絲卻認為,被米其林“摘星”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這家頂級的壽司店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不必再承受來自米其林的束縛和壓力了。 在此前的10多年里,小野二郎的壽司店“數(shù)寄屋橋次郎”(Sukiyabashi Jiro)一直憑借最高水準的壽司受到米其林和全世界食客的青睞:不僅招待過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這樣的世界級明星,甚至連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都要特意選在這里招待奧巴馬。
按照一般人的觀點,這里的環(huán)境堪稱樸素:位于地下一層的狹小店面僅有10個座位,需要用洗手間的話,還要特意去外面。 在這里用餐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不僅要承受高達30000 日元(約合 1832元人民幣)的起價。還要嚴格遵守用餐的規(guī)矩:小野二郎會要求顧客在第一時間吃下做好的壽司,整個流程緊鑼密鼓,容不得半點喘息。 日本美食家山本益弘就不止一次說過,在這家店里用餐你心里不僅充滿期待和崇拜,甚至?xí)械骄o張、害怕。
即便如此,幾乎沒有人會放棄來這里吃一餐的機會。在食客的眼中,這里的壽司“值得用一生等待”。 壽司的美味,一半在于食材,另一半則在于廚師的技術(shù)。而無論從哪方面講,“數(shù)寄屋橋次郎”的壽司都是當之無愧的頂級美食。 為了保證味道處在最佳狀態(tài),小野二郎的壽司選用的都是最頂級的新鮮食材。 供應(yīng)商們每天都會特意留出最好的食材供小野二郎使用,這是長期交往下來達成的一種默契。
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對每一個員工,小野二郎也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在日本,無論是什么餐廳都會在顧客入座后提供毛巾或濕巾,非常人性化。而在小野二郎先生的店里,亦是如此,只是他們這里提供的是熱乎乎的毛巾。就這樣一件再小不過的事情,卻是每位學(xué)徒來店的第一課。他們必須學(xué)會用手擰燙毛巾,一開始會燙傷手,很痛苦。 如果沒學(xué)會擰毛巾,就絕對不能碰魚。
有學(xué)徒甚至在來的第一天就逃走了,因為受不了壽司店的嚴格訓(xùn)練。 “我練習(xí)煎蛋很久了,以為自己沒問題,但在實際操作時,卻總是搞砸。他們一直說‘不行,不夠好’?!笔甑幕A(chǔ)訓(xùn)練完畢,一名學(xué)徒終于夠格煎蛋,卻發(fā)現(xiàn)自己似乎永遠無法滿足師傅們的標準。他又花了 4 個月,經(jīng)歷 200 多個失敗品后做出了第一個合格的成品;當小野二郎終于承認這名學(xué)徒為“職人”時,他高興得哭了。 隨著壽司店的名氣越來越大,無數(shù)客人爭先恐后地來到這里,想要品嘗壽司之神帶來的絕妙風(fēng)味,但嚴格到苛刻的預(yù)約制度,讓很多人最終都無法如愿以償:即便是最寬松的時候,也需要在每月1號預(yù)訂下個月的座位,過時不候。 無獨有偶,同為日本頂級壽司店之一的齋藤壽司,這一次也因為僅接受熟客預(yù)訂,而落選米其林三星。 這或許會讓很多人感到困惑:為什么他們寧愿將美食界的頂級榮譽拱手讓人,也不愿意改變一下自己的經(jīng)營方式呢?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日本絕非孤例。根據(jù)《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曾獲米其林一星的魚料理店Sakanadokoro Koetsu也表示,米其林星級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相比于蜂擁而至的新客人,他更愿意接待那些熟識的老主顧。 這種只愿接待熟客的經(jīng)營方式,是日本所獨有的一道風(fēng)景:傳統(tǒng)的店主和廚師,十分珍惜他們和熟客之間的“絆”——在日本的文化語境下,這個詞語代表著人和人之間最緊密的聯(lián)結(jié)。 同時,熟客意味著相互了解,便可以根據(jù)客人的實際情況調(diào)整菜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自己的技術(shù)。 小野二郎便是這么做的。在客人用餐時,他會根據(jù)顧客的不同性別、偏好和習(xí)慣安排座位,調(diào)整制作手法和上菜流程。 如果一下子來了大量的陌生客人,這些便都無從談起了。 不能把壽司做出最好的效果,這對于追求極致的小野二郎來說,是絕對不可容忍的。
03 韓國主廚起訴:不要再給我米其林了除了以外,近日來自韓國的主廚Eo Yun-gwon因為未能將自己的餐廳從榜單上撤下而起訴米其林。 Eo Yun-gwon認為,米其林榜單用170家餐廳代表首爾的美食“簡直就是笑話”,也并不愿意進入這個“殘酷的系統(tǒng)”。 而在此前,他多次給米其林去信,要求撤下星級、退出榜單,但根本沒有效果,這才有了這次的起訴事件。
▲Ristorante Eo主廚Eo Yun-gwon 而來自異國的米其林指南,很難理解這樣的情感和邏輯。雙方的分歧的來源就在于此,這才有了今天摘星的尷尬局面。 同時,這樣的舉動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讓全世界眾多餐廳趨之若鶩的米其林星級,真的珍貴到一定要爭取到手不可嗎? 04 米其林是榮耀, 也是負擔(dān)毫無疑問的是,憑借高標準的美食推薦,《米其林指南》一直是全世界聲譽最高的美食指南之一,世界各地的許多廚師,都把獲得米其林星級評分系統(tǒng)中的最高評價:米其林三星,作為職業(yè)生涯的最高目標。 但只有戴上這頂光芒炫目的桂冠的人才能明白,至高榮譽帶來的很可能并不是享受,而是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 壓力首先來自精神方面。 作為全世界最具信譽度的美食指南之一,米其林的評價標準是公認的嚴格,一旦餐廳的食物不再符合米其林的標準和喜好,就會失去相應(yīng)的星級。
降星對于一家餐廳來說,很可能意味著滅頂之災(zāi)——根據(jù)《紐約客》的統(tǒng)計,每失去一顆星,餐廳的訂座率就會下降25%。 而如果從頂級的三星降到兩星,則會成為美食界巨大的丑聞。 更讓大廚們感到緊張的是,為了保證公正度,《米其林指南》采用了最隱秘的探店形式:暗訪。這些不知何時會出現(xiàn)在餐廳里的匿名評審員,讓世界知名的大廚每天都提心吊膽、疲憊不已。 甚至有人因為不堪重負,走上了極端的道路。 早在1966年,一位名叫Alain Zick的廚師,就因為餐廳失去了2顆星而自盡。 2003年,法國明星主廚Bernard Loiseau在家自盡身亡。身邊的朋友表示,很可能是餐廳將被降星的傳聞,最終壓垮了他。
▲Bernard Loiseau 與此同時,米其林餐廳需要承受的,還有來自物質(zhì)上的壓力。 2017年,法國廚師Jér?me Brochot給《米其林指南》寫信,希望放棄自己的星級。原因在于,為了維持米其林星級餐廳的標準,他必須使用昂貴、新鮮的食材,已經(jīng)到了當?shù)鼐用耠y以負擔(dān)的程度,以至于餐廳一直門可羅雀。 “過去的三年就是一場災(zāi)難?!?Jér?me Brochot這樣說道。 更典型的例子出現(xiàn)在寸土寸金的香港。 每當有餐廳登上米其林推薦榜單,緊隨其后的就是房租的大幅度增長,讓許多擁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店,一下子難以為繼。 2016年,佳佳甜品在榮登《米其林指南2016》的街頭小吃推薦后,很快收到通知,月租由9萬元上漲到22萬元,增加了1.4倍,要負擔(dān)房租,店里必須每月賣出超過1.1萬份糖水。 這樣的重壓之下,已經(jīng)有不少廚師選擇歸還或拒絕米其林授予的評級,或者干脆關(guān)閉餐廳,以此來獲得解脫。 2014年,比利時‘t Huis van Lede餐廳的大廚Frederick Dhooge選擇放棄餐廳擁有的星級,理由是,他想要“自由自在地做炸雞,而不被被人指手畫腳說,這不是米其林水準的菜?!?/p> 2017年,連續(xù)20年獲得米其林三星的餐廳Le Suquet的名廚,也是米其林廚師的代表人物Sébastien Bras也表示,希望《米其林指南》將他的餐廳從榜單中除名,他認為,自己的菜是為客人制作的,而非為了評審員。 如今的《米其林美食指南》,帶來的已經(jīng)遠遠不只是榮譽和名望。這并非《米其林美食指南》的本意——但正如同樣選擇放棄星級的西班牙廚師Julio Biosca所說的:“問題不在指南本身,而在于‘圍繞它成長的縮影’”。
05 米其林是美食的標準嗎?如今,擁有100多年歷史的《米其林美食指南》,正在面臨一個全新的問題:它似乎變得不再那么令人信服了。 在過去,《米其林指南》所采取的偏法式的標準,在法國本土乃至整個歐洲大陸都能暢通無阻。但隨著評選范圍的逐漸擴大,不同地域在飲食上的巨大差異,已經(jīng)讓《米其林指南》顯得有些應(yīng)付不來了。
問題首先出現(xiàn)在了美國。2005年,米其林發(fā)布了《紐約餐廳指南》,至少獲得1星的39家星級餐廳中,卻沒有包含紐約市民最喜愛的聯(lián)合廣場咖啡館(Union Square Cafe)——在此之前,它曾被《紐約時報》評為三星級餐廳。 這下子讓不少咖啡館的粉絲大動肝火,懷疑米其林對紐約的餐廳抱有偏見——《紐約時報》稱,在2星及以上的餐廳中,一半以上都可以視為法式餐廳。 這樣的問題在亞洲表現(xiàn)得格外明顯。 在日本特別是關(guān)西地區(qū),很多廚師對米其林并不感興趣。他們不認為這家來自法國的美食榜單,能夠?qū)θ毡玖侠碛谐渥愕睦斫狻?/p> 從韓國主廚訴米其林、“壽司之神”退榜,到在中國一次次引發(fā)爭議的推介,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想要真正做出符合世界不同地區(qū)、國家實際情況的美食指南,米其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guān)于《米其林美食指南》的爭論,直到今天還在繼續(xù)著。有人認為,米其林自有其評價標準,無需加以質(zhì)疑; 也有人覺得,一本《米其林指南》,是無法評價全世界種類如此繁多的美食的。 當然,有著嚴格標準和豐富經(jīng)驗的《米其林美食指南》,的確有著不一般的分量。但正所謂“食無定味,適口者珍”,美味并非由紙面上的標準所決定,它更需要用味蕾和心親自去體會和感受,不是嗎? |
|
|
來自: 昵稱535749 > 《餐飲經(jīng)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