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特別狠心特別愛3》,這是慈懷為你讀的第六百六十九本書,在這里,我們將為您提供10分鐘的簡版內(nèi)容。想要查閱每天一本書的完整版,點擊文首圖片,進入慈懷每天一本書小程序收聽,讓你更好更完整地把握書中精華。 有一項調(diào)查顯示:在中國,42%的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獨當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wù)由祖輩承擔,真正由父親主導的不到12%。 讓人不禁感慨,當下的家庭教育中,父親的缺位是如此嚴重。而健康的家庭,父愛和母愛都不能少。 正如《特別狠心特別愛3》這本書里提到的那樣: 良好的家教是人生最好的起點,而父親的陪伴又是良好家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別狠心特別愛3》的作者沙拉,她是出生在中國上海,也是目前所知唯一還生活在上海的猶太后裔,育有兩兒一女。 在前兩部作品中,她通過借鑒中國教育和猶太教育的精華,自創(chuàng)“特別狠心特別愛”的教育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通過延遲滿足、家風育人等教育理念,讓原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兩個兒子不到30歲就實現(xiàn)了世界富豪夢。 在這一部中,她則是首次揭秘了猶太父親的教養(yǎng)智慧,從童年時父親的陪伴教育到父親離世后,這些教誨時刻影響她,讓她在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化險為夷。 父愛是一種智慧,不在于陪伴的時候長短,卻在于能否賦予孩子積極的影響。接下去,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探索書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奧秘,掌握教育的要義。 生命中最重要的支點:我的父親 作者沙拉是一個出生在中國的白種人,但有一個猶太父親。 1950年,沙拉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qū)大名路的家中。沙拉降生的那一年,父親已經(jīng)60歲了。 老來得女,父親對沙拉十分寵愛。 父親經(jīng)商,生意做得很好,家境優(yōu)渥。因此在衣食住行方面,沙拉從小就比別的同齡小朋友要優(yōu)越得多。 沙拉平時穿的衣服,是真絲面料的;冬天穿的大衣,是父親托人從蘇聯(lián)買來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親給予沙拉無盡的呵護。即便沒有母親的陪伴,沙拉的童年也過得無憂無慮。 因為父親是生意人,沙拉耳濡目染,打小就熟悉買賣。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見識過最高級的相機、最好的波斯地毯,最高檔的油畫、雪茄、紅酒等奢侈品。 沙拉也因此對父親極為崇拜,她認為父親是一位非常有修養(yǎng)、有教養(yǎng)、非常有智慧的猶太老人。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對她進行了許多生命教育。 這些教育,讓沙拉受益終生。 但是,對于自己的身世,沙拉一無所知。父親的身世,于沙拉而言更是一個謎。 父親從不曾正面告訴過沙拉他完整的人生經(jīng)歷與詳細過程。沙拉也是后來東拼西湊才知道,20世紀30年代,父親因遭德國納粹的迫害,不得已逃離祖國猶太,一路漂泊落腳到中國上海的。 父親是猶太人,而沙拉在中國出生,因此沙拉接受的教育也是多元混雜的。 父親更是身體力行,將猶太人最寶貴、最無價的智慧和信仰毫不保留地傳授給沙拉。 猶太人在戰(zhàn)火中歷盡浩劫卻堅韌不屈、緘默且悲情,但仍然相信未來、熱愛生活、講究生活品位,這就是猶太民族的特質(zhì),也是沙拉從父親身上學到的無價之寶。 解 生活中的教養(yǎng)課 十歲生日那天,父親帶沙拉去菜市場買菜。 一到菜市場,沙拉就嚷嚷著買這買那,特別急切??墒歉赣H非但沒有聽沙拉的話著急買東西,他反而挎著菜籃子慢悠悠地走過每一個攤位。 他說:“人生如同菜市場,不要一看到東西就馬上把它買下來,你必須要再走下去,看到別的攤位,你要學會比較?!?/p> 父親將菜市場比喻為人生的道路,并告訴沙拉,人生從進去到出來,每個路口都是不同的,所以必須非常認真地觀察、等待、不要急躁。 父親買菜的時候總是精挑細選,但最后卻故意買一些品質(zhì)沒那么好的菜。 沙拉很疑惑,問為什么? 父親說如果每個來買菜的人都只挑好的買,那這些不太好的就不會有人要。父親以此告誡沙拉,要包容自己跟別人的缺點。 父親還有一點比較奇怪,就是每次買完菜他都會額外去菜市場門口再買幾根蔥。為什么不在攤位上買,而是到門口買?攤位上的蔥明顯要比門口的好啊。沙拉對此疑惑不解。 原來,父親這么做是為了照顧門口賣菜的人的生意。有攤位的人是正兒八經(jīng)的商販,但在門口擺攤的人也需要生活,沒有攤位的菜販也是人。 按照購物清單的順序,雞蛋是最后再買的。而且,買雞蛋的時候,父親特別小心翼翼,輕輕地將雞蛋放入菜籃子里。 父親告訴沙拉,雞蛋就像將來她要走的人生路。菜籃里的其他菜可以隨意更換位置,但雞蛋不可以。因為雞蛋很脆弱,容易碎。 雞蛋如同友誼,需要小心呵護,經(jīng)不起磕碰。 父親還教導沙拉,千萬不要輕易去記恨一個人。 人跟人相處,別人有一百次機會對你好,若只有一次不好,那便記住好的那一次就足夠了。 在沙拉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始終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位。 他在送給沙拉的筆記本上寫著幾個詞:博愛、感恩、誠信、忍耐、樂觀。在這幾個詞之后才是“知識”,可見父親又多么看重人格教育。 父親的教誨陪伴沙拉走過一生,父親的智慧是陪伴沙拉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解 失去庇護的日子: 父親給予的堅忍讓我直面風雨 1956年,父親身體日漸況下,沙拉也因此受到不少欺負。 父親去世前,沙拉被養(yǎng)母接走。每周只有到周末的時候,沙拉才被允許去見父親一面。 1962年4月26日,沙拉被養(yǎng)母告知父親已經(jīng)去世的消息。養(yǎng)母以買花圈為由拖住沙拉,不讓她去見父親最后一面。 那一年,沙拉才十二歲。 親眼看見父親被安葬的那一刻,沙拉便暗自發(fā)誓,終有一天她要替父親回到祖國,回去以色列。 父親走后,沙拉的生活舉步維艱。 在讀初一那年,養(yǎng)母為了私吞父親給沙拉留下的財產(chǎn),將沙拉掃地出門。舉目無望之下,沙拉只能逃到養(yǎng)母的老家高郵鄉(xiāng)下去。 在鄉(xiāng)下的第四年,沙拉鼓起勇氣去找相關(guān)部門申請工作,她決定改變自己、改變現(xiàn)狀。最后她被安排到上海銅廠工作。 工作期間,沙拉的生活逐漸起色。她不僅認識了一群朋友,工作之余還幫廠里的工人代寫家書,甚至還因為打抱不平樂于助人而登上報紙頭條。 父親身前教導的東西,無時無刻不在幫助著沙拉。 銅廠的工作枯燥乏味,過去的遭遇苦澀難言,但好在沙拉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 這要歸功于她喜好閱讀的習慣。 沙拉從小就喜歡看書,在銅廠工作之余,她也全身心投入書海里,以求最豐富的感受。 中國四大名著、世界名著,但凡可以拿到的書,沙拉都讀得如癡如醉。 書本給了她很多生活的力量,再加上父親給她的生活的智慧,足矣讓她挨過坎坷的遭遇,戰(zhàn)勝困難。 解 父親的智慧:人在逆境中要學會生存 當年父親去世時,沙拉便發(fā)誓說遲早有一天會代父親回到以色列去。 終于,1992年中國和以色列正式成立建交關(guān)系。沙拉也如愿回到以色列。 沙拉原本是想等自己先在以色列安頓下來,然后再把孩子接過去。 但現(xiàn)實并非如此簡單。 她從小出生在中國,猶太語言父親生前雖然教過一些,但都是很古老的語言。她回到以色列后說的話,根本沒人聽得懂。 為了可以在以色列安定下來,當時已經(jīng)年過四十的沙拉,硬著頭皮逼自己學會了非常難學的希伯來語。 她用最笨最原始的方法,特意到商場指著架子上的商品,逢人就問那是什么,然后用中文記下發(fā)音,再循環(huán)往復(fù)地記憶。 她也專門去找老人聊天,向他們學習希伯來語的日常用語。 不到半年,沙拉就掌握了希伯來語的常用詞語。 是父親的智慧,以及自身倔強不服輸?shù)男愿褡屗龍猿至讼聛怼?/p> 父親一直教導她:人在逆境中要學會生存。 沙拉集結(jié)自己的努力跟父親的教誨于一身,不斷嘗試不斷突破自己,開始演講,開始寫書,又身體力行用好的家風來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步步走向了人生巔峰。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內(nèi)容。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經(jīng)說過: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作為家長,應(yīng)該明白,最應(yīng)該給孩子的東西絕不是物質(zhì),而是家庭團體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是家庭團體堅強自信的品格,是一家之長對孩子無怨無悔、富有成效的愛。 也許我們不能給孩子一個物質(zhì)優(yōu)越的家,但我們可以力所能及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而父親身為一家之主,又是家庭教育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最后,祝愿每個孩子都能在溫馨有愛,家風和諧的家庭中快樂成長。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賦予孩子受用一生的內(nèi)在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