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616年,58歲的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而在隨后薩爾滸之戰(zhàn)的勝利也讓后金逐步占據(jù)了遼東之地。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作為繼任者的皇太極上位,在位期間他也逐步的取得了對大明王朝的優(yōu)勢,并利用反間計讓崇禎帝最終處死了袁崇煥。1635年,就在他第三次征討林丹汗,滅察哈爾部時,林丹汗之子獻上了傳國玉璽(其實是假的),而得到了傳國玉璽的皇太極自認為天命所歸,次年便改國號為大清,覬覦天下之心也昭然若揭。此后的大清王朝,也在“時運”的支持吳三桂的叛順之下,輕而易舉的打敗了李自成,實現(xiàn)了入主中原,定鼎天下的夢想。但是盛衰之道,雖曰天命,豈非人為兮。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屈辱喪權辱國,割地、賠款,慈禧太后的驕奢,也終于讓大清王朝走向滅亡。1912年,當辛亥革命爆發(fā),隆裕太后下詔宣布宣統(tǒng)帝溥儀遜位,大清王朝結束。 而在大清王朝的276年國祚之中,后期大清王朝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也使得它備受詬病,即便連“康乾盛世”也讓眾多人嗤之以鼻。那么大清王朝又為我們留下了什么貢獻呢? 第一個:奠定了疆域基礎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清朝在順治朝入主中原之時,便在多爾袞、多鐸、阿濟格、豪格等人的統(tǒng)兵之下,快速的利用李自成的內外部不和、南明小朝廷的政出多門,張獻忠的嗜殺無德,迅速的肅清了明朝的殘余勢力和農(nóng)民軍。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作為勝利者滿清也并不高尚,有著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罄竹難書的暴行。但就在歷史的風口,清朝無疑成為了“會飛的豬”。而對于當時與明朝有著敵對關系的蒙古,皇太極時便已經(jīng)通過了一系列的征伐納入囊中;對于臺灣,1683年康熙帝時統(tǒng)一;面對入侵的沙俄在東北邊疆黑龍江領域的入寇,康熙帝又在1689年時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立了東北地區(qū)的邊疆基礎;而對于盤踞新疆的噶爾丹,則歷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式平定,至此外蒙古、新疆也都歸入中央轄下;1720年,西藏、青海也被征服。 至此,清王朝也實現(xiàn)了中國古代史上對于邊疆地區(qū)尤其是新疆、西藏,最為牢固的統(tǒng)治。而國土面積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這個正式國名,也被確定。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抵達,它確實不堪一擊。有著無數(shù)的割地、賠款,但是依舊為中國留下了巨大的國土,也為民族復興準備了最為基礎的領土基礎。而新疆、西藏、東北、蒙古這四邊之地領土的法理基礎的確定,清朝確實居功至偉。 第二:人口巔峰在清朝入關之前,作為農(nóng)耕文明的代表性指標,人口,中原人口也是在緩慢增長。而在明朝盛時大約為1億左右,但人口的發(fā)展的受制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土地承載力;以及繞不開的戰(zhàn)亂影響。而就在清朝入關之后,清政府也在順治的奠基之下,迎來了一個農(nóng)耕文明小農(nóng)經(jīng)濟之下的巔峰——康乾盛世。 長達150年之久的康乾盛世之中,我們并不想討論的是它是否為“番薯盛世”,因為在康乾盛世之中有過三藩之亂、苗亂、白蓮教起義等等,而且在《馬噶爾尼游記》中也有人們生活不堪的記錄。但作為民族潛力的人口卻在康熙帝鼓勵墾荒、雍正帝的攤丁入畝中;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美洲高產(chǎn)作物的流入中,實現(xiàn)了爆炸性的增長。乾隆帝時便已經(jīng)達到了3億;道光年間更是到了4億。 這里作者要說的是,人口問題是把雙刃劍。它或許留給世人個體的是民生凋敝,人均耕地面積減少,民不聊生;但留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是無限的戰(zhàn)爭潛力與反抗外來侵略之時的同仇敵愾。也正是自下而上的反抗,最終打破了西方列強試圖征服的癡。 第三:文化認同與文化產(chǎn)物清朝入關之后,多爾袞采納了孫之獬的意見,推行了“剃發(fā)令”。因為此舉而亡者,不勝其數(shù)。而隨后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時文字獄更是盛極一時,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似乎,只是少數(shù)民族的滿清要行一家之言。但是文化作為根植于民族的表現(xiàn)形式,漢化也無可避免的在清朝統(tǒng)治者內部展開,而雍正帝與曾靜更是有過華夷之辯。 隨著儒家文化的深入,科舉制度也已經(jīng)完善,而作為文化的產(chǎn)物眾多總結性、大成性的典籍相繼誕生。它們是《四庫全書》、《康熙字典》、《全唐詩》;更是小說上的巔峰之作《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老殘游記》;亦是昆曲上的《桃花扇》和《長生殿》,京劇的繁盛。 總結: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就像是中國歷史上眾多王朝的翻版。它有過功績,更有過王朝末年的不堪一擊。只不過作為與西方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封建王朝,它所背負的,留給我們的屈辱更甚而已。 參考資料:《清史稿》,民國,趙爾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