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根據(jù)陰陽輕重認為:天氣始于天干甲,地氣始于地支子,以甲乙為東方,丙丁為南方,庚辛為西方,壬癸為北方,戊己為中央;又以甲乙為木,丙丁為火,庚辛為金,戊己為土,這樣五行的方位也就確定了。 甲乙五行為木,得春之令。甲乃陽在內(nèi),而陰外抱之,草木始破甲而出。乙者陽已過中,但還未得正方,萬物皆解莩甲自抽軋而出,所以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五行為火,行夏之令。丙乃太陽之光,行晝之時,陽上而陰下,陰內(nèi)而陽外;丁乃月光之火,行夜之時,柔而不強,所以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五行為土,位居中央,行周四季。戊,陽土也,萬物由此而生,萬物死后又入于此;己,陰土也,卑濕之氣,無所為而得已者。庚辛五行為金,行秋之令。庚辛皆金,庚,更故也。庚為陰陽之氣互相變更接續(xù)的地方,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辛,新也。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乃陽在下陰在上,陰氣起始于此,陽氣極于此。所以庚金為陽,辛金為陰。壬癸五行為水,行冬之令。壬為任,壬而為胎,萬物懷妊于壬,與子同意,壬乃陽生之位。癸者揆也,天令至此萬物閉藏,懷妊于其下,揆然萌芽,所以壬為陽水,癸為陰水,此天之道。經(jīng)曰:蓋天地之?dāng)?shù),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五行各一陰一陽,故有十日。  古人云:“夫清陽為天,五行彰而十千立;濁陰為地,八方定而十二支分?!?/span> 子者,北方至陰之地,寒水之位,而一陽肇生之始,所以陰極則陽生。壬而為胎,子之為子:此主十一月之辰。 丑:陰氣尚旺,陰陽二氣交結(jié)與丑,一年十二個月終結(jié)與開始交換之時。 寅:為正月陽氣已開始上升,陰氣漸漸下降。 卯:太陽出升之時。又卯為茂,二月陽氣盛,而萬物孳茂。 辰:陽氣已過半,三月之時,萬物皆盡震而長,所以又以辰為八卦之震。 已:四月正陽,陰氣已盡,而自子至巳陽之位,陽氣已經(jīng)氣勢達到最旺盛的時候。 午:陽氣還沒有衰退,陰氣開始滋生。又云:午長也,大也,萬物至五月,皆豐滿長大之故。 未:六月,萬物已經(jīng)長成壯大。又云:未,味也,物成而有味,與辛之意相同。 申:七月之辰。陽氣漸有衰退之象,陰氣已經(jīng)慢慢上升,白露葉落,萬物已經(jīng)成熟。 酉:日入之時,八月之令。又云:酉,蝤縮也,萬物緊縮收斂之時。九月, 戌:陽氣不能顯現(xiàn),衰敗殆盡。戌為乾位,為天門。又云:戍滅也,萬物皆衰滅也。十月,亥:十月之令,純陰之位。又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此地之道。 中國古人又認為天圓地方,天動地靜,依照這一原則,天干左旋,干支甲與子合,組成六十花甲子。甲乙行于天,地支寅卯受之,古人比喻為甲乙到了自己該管的地方,猶如州縣之官在所治轄之地,權(quán)力所能施為,又如人回到自己家里,所以甲祿于寅,乙祿于卯;同理,丙祿于巳,丁祿于午;戊己土,子隨母旺,戊祿于巳,己祿于午;庚祿于申;辛祿于酉;壬祿于亥;癸祿于子。 徐樂吾所論《滴天髓》“五陽從氣不從勢,五陰從勢無情義”之語也是正法,這里不作討論。 | 
|  | 
來自: 如意易學(xué)館 > 《八字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