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孫子兵法》第六篇——虛實,這章也受到很多軍事家所運用。因為它主要宗旨是講如何避實就虛,從而達到牽制敵人的目的。 孫子曰: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孫武強調(diào)我們要做到牽制敵人,而不被所敵人牽制。要達到牽制敵人,就必須虛實結合,用假象迷惑敵人,讓敵人猜不透你的真實意圖,從而使得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 最經(jīng)典的戰(zhàn)役是孫臏的圍魏救趙。當趙國向齊國發(fā)出求救的時候,齊國大部分的將軍都在考慮如何去救趙國。然而,孫臏卻認為不可以直接去救趙國。其一、因為當時龐涓兵鋒正盛,不可以和他面對面交鋒;其二、我們前去救援趙國,奔波勞碌,龐涓卻以逸待勞,對我們不利;其三、我們想到的,龐涓也會想到,半道很可能有龐涓的伏兵,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于是,孫臏建議圍攻魏國大梁,到時候趙國危機自然解除。齊國將軍田忌和國君很不解,但是依舊按照孫臏的建議去做。果然,當大梁受到齊國軍隊猛烈進攻,魏文侯立即派人向龐涓增援。龐涓剛開始也不以為然,但是齊國軍隊進攻或許猛烈,魏文侯怕被攻陷,便下死令讓龐涓必須回來救援大梁,否則罷免他的實權。龐涓無奈,只能班師回朝。然而到半道卻遇到孫臏設下的伏兵,龐涓損失慘重。趙國解圍,魏國遭到重創(chuàng)。從此。田忌對孫臏佩服的五體投地。 如果是我們,大部分人都先去救援趙國。孫臏卻不是,他先猛攻大梁,逼迫龐涓撤離趙國,然后在龐涓回來的半路上設下埋伏,給龐涓打個措手不及。這就完美的做到了牽制敵人,而不被敵人所牽制。同時也做到了避實就虛的效果! 還有毛澤東的四渡赤水也是牽制敵人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在前奏敵軍攔截,后有大軍追擊,毛澤東決定渡過赤水河,把后面的國民黨軍隊甩在后面。蔣介石看到這種情況,立即重新部署,調(diào)兵遣將攔了紅軍的北上之路。毛澤東隨后下令再次渡過赤水河,讓國民黨撲了個空。蔣介石頓時雷霆發(fā)怒,再次大軍追擊紅軍。如此,總共毛主席渡過赤水河四次,最后一次從國民黨的大軍穿插過去,擺脫了蔣介石的圍追堵截。 毛澤東的四渡赤水也成了他的得意之作,這經(jīng)過的避實就虛,牽著敵人走,待到有利時機來個金蟬脫殼。而國民黨一路被紅軍牽著鼻子走,卻沒有成功的消滅紅軍。這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益處,這被毛澤東發(fā)揮到了極致。 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 當遇到有智謀的敵手,那就不要拘泥于形式,應該虛實結合,奇正相形,使敵人無法窺探我軍的真實意圖。這樣就能做到打敵人的時候就可以打到敵人的軟肋,敵人想打我們的時候卻無處可打。 故而,孫子曰: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