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暍病者, 暑熱而感風寒也。 熱則傷氣,寒則傷形。 《素問·通評虛實論》: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以寒性斂閉,暑性疏泄, 寒閉其形而皮毛不開,是以氣盛而身寒; 暑泄其氣而腠理不闔,是以氣虛而身熱。 暍病則傷于暑,而又傷于寒者也。 盛暑汗流,元氣蒸泄, 被清風而浴寒水,玄府驟閉, 《素問》:玄府者,汗孔也。 里熱不宣,故發(fā)熱惡寒,口渴齒燥,身重而疼痛,脈細而芤遲也。 蓋氣不郁則不病, 雖毒熱揮汗,表里燔蒸,筋力懈惰,精神委頓,而新秋變序,暑退涼生,肺府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風寒,未嘗為病。 及熱傷于內(nèi),寒傷于外, 壯火食氣,而腠理忽斂, 氣耗而熱郁,于是病作也。 汗之愈泄其氣,則惡寒益甚。 溫之愈助其火,則發(fā)熱倍增。 下之愈亡其陽,則濕動木郁,而淋澀彌加。 法當補耗散之元氣,而不至于助火, 清煩郁之暑熱,而不至于伐陽。 米熟湯成,取大半杯,熱服。 |
|
|
來自: 道佛儒醫(yī)舊葫蘆 > 《四圣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