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丹麥一項登記隊列研究在平均3.6年的隨訪中觀察到,新發(fā)心肌梗死(MI)發(fā)生后1年內(nèi)患者的再發(fā)風險較高,1年內(nèi)再次發(fā)生MI、卒中或心血管死亡的風險為20% ,2018年的膽固醇指南將最近(12個月內(nèi))發(fā)生MI認定為超高危風險因素。因此如何有效管理近期MI患者的心血管結局至關重要。 血脂異常,特別是血清LDL-C水平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ˋSCVD)的危險因素。血脂異常的治療原則是通過降脂治療以降低患者ASCVD的風險。現(xiàn)有研究證實LDL-C水平是ASCVD事件的重要影響因素。 因此,降低LDL-C水平是有效管理近期MI患者的心血管結局的關鍵。 2019ESC/ESA指南中將近期發(fā)生MI(12個月內(nèi))定義為極高危ASCVD人群,并且較以往指南都更為強化的降脂治療目標值,推薦在中高劑量他汀以及依折麥布仍然不能控制良好的情況下,應積極運用PSCK9抑制劑。尤其是對極高?;颊咄扑]LDL-C相對基線降低≥50%且LDL-C<55 mg/dl;且對2年內(nèi)罹患第2次血管事件的ASCVD患者,首次正式推薦了<1.0 mmol/L(<40 mg/dl)的LDL-C目標值。 FOURIER研究納入已有ASCVD的患者,接受最優(yōu)他汀和/或依折麥布聯(lián)合依洛尤單抗治療,LDL-C水平從基線92 mg/dL降低至30 mg/dL,結果顯示主要終點事件的相對風險降低了15%。 ODYSSEY OUTCOMES研究納入前1-12個月因ACS住院治療的患者,同樣也顯示出接受他汀類藥物聯(lián)合阿利西尤單抗治療的患者LDL-C水平降低至53 mg/dL,患者主要終點事件的相對風險降低了15%。 PCSK9是一種分泌型絲氨酸蛋白酶,其可與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結合,導致肝細胞表面LDL受體減少,進而使肝細胞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顆粒清除能力下降。因此,抑制PCSK9是降低LDL-C治療的合理靶點。 方法: FOURIER研究隨機選取27,564名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穩(wěn)定ASCVD患者,其中依洛尤單抗組和安慰劑組的平均隨訪時間為2.2年。在這項分析中,已知既往MI時間(n=22,320)的患者被分為近期MI(1-12個月)和遠期MI(>12個月)。我們評估了依洛尤單抗對這些亞組主要終點(PEP: CV死亡、MI、卒中、UA或血運重建)和關鍵次要終點 (SEP: CV死亡、MI或卒中)的療效。 圖1 患者基線信息 結果: 與16,609名遠期MI患者相比,近期MI發(fā)作的5,711名患者年齡更年輕,也更容易接受高強度的他汀類藥物治療(77.3%比69.3%),患有卒中、PAD、 CABG、高血壓、代謝綜合征、腎臟功能障礙以及糖尿病病史的幾率更低。 圖2 近期MI患者、遠期MI患者3年事件發(fā)生率(安慰劑組) 圖3 依洛尤單抗組 PEP、SEP風險降低 圖4 近期MI、遠期MI Kaplan-Meier對比 和遠期MI患者相比,近期MI患者(1-12個月)發(fā)生CV事件的風險更高,且使用依洛尤單抗后相對和絕對風險降低幅度更大。這些發(fā)現(xiàn)支持了針對近期MI患者進一步降低LDL-C水平的指南推薦。
|
|
|
來自: 松風竹韻qrbjn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