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讀書房是慈懷讀書 會員小程序的精讀欄目。深讀書房中的每一本書都包含“精華提煉”和“深度解讀”兩大板塊,“精華提煉”板塊為我們提煉原書精華,而“深度解讀”板塊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斷舍離》,該書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一套關于人生整理的觀念。它一經(jīng)出版,就掀起了日本全民“斷舍離”的熱潮。她筆下的斷舍離,就是通過整理物品,來了解真實的自己,整理內(nèi)心的所需,以及讓人生更為舒適的行動法則。 在深讀書房中,將從斷舍離的奧義、無法斷舍離的原因、如何進行斷舍離、斷舍離對人生的意義、斷舍離創(chuàng)造怡然生活這五個部分,為大家來呈現(xiàn)書中精華。 在這里,我們摘取“人生需要留白”和大家分享。想要了解《斷舍離》的全部解讀內(nèi)容,點擊文末圖片進入深讀書房收聽。 生命有所留白,方能游刃有余 來自慈懷讀書會 00:00 11:03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念念不忘朗誦 留白,是中國美學中獨有的藝術,畫卷之中故意留一片空白,有無之處,虛實之間,盡顯無窮意蘊。 留白也是人生中至高的境界,生活中留點白,便是素簡中的豐富,取舍后的自由。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人生哲學,其實就頗具留白的藝術:“斷,斷絕那些并非必需品的東西。舍,舍棄到處泛濫的雜物?!?/p> 最終,脫離執(zhí)念,心有留白,從此置身于自由自在的空間。 留白,讓生活簡單一點 俗世復雜,塵世喧囂,選擇留白,是舍棄一些無用的欲望,斷絕一些無謂的雜念,讓生活變簡單,讓心境更純?nèi)弧?/p> 唐白余,曾是一家口碑極好,生意火爆的餐館的老板。 然而,正當朋友們羨慕他蒸蒸日上的經(jīng)營之時,他卻感到了日益積聚的慌張與疲憊。 因為,隨著“日日爆滿”的熱鬧而來的,是“源源不斷”的焦慮,“財源滾滾”的背后,實則是“應接不暇”的忙碌。 當生活被俗事填滿,心中難免充斥著雜念。 于是,在事業(yè)的高峰期,他獨自一人跑到山郊的春余園子之中,一片青山白云作伴,一點茶香好書為友,享受生命極簡的平和寧靜。 曾經(jīng)的忙碌喧囂,恍如隔世,只留下慢悠悠的歲月。 唐白余說:“活了大半輩子,才會發(fā)現(xiàn)有些東西是可以舍棄的。春余園子,就是我給自己的留白。” 物質(zhì)越豐富,內(nèi)心卻越孤獨,現(xiàn)代人的生活大都如此。 正如《斷舍離》中所說:“當身邊到處泛濫著非必需品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的心靈被堵塞的時候。” 在欲望中不斷索取,得到后又患得患失,最終在生命循環(huán)往復的內(nèi)耗中,消磨了對生活本真的純粹歡喜。 留白,是還人生一份最初的簡單。舍棄掉一些無用的東西,給自己一點從容,才能自在地活著。 點擊圖片收聽本書全部解讀內(nèi)容 留白之處,藏著人生新的可能 Sinna是一名來自印尼的外傭,2003年,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年僅19歲的她便背井離鄉(xiāng)外出務工。 每天工作16-20小時,天還不亮時,她就得起床做飯、打掃衛(wèi)生。 生活對于她,宛如兵荒馬亂的戰(zhàn)場。 日子被一件事填滿,是很可怕的事情,它會讓人不知不覺走入一條死胡同。 正如她的那些同伴,看似忙碌,其實不過在重復中麻木,很難找到新的可能性。 而Sinna,哪怕只有短短一個下午,也會從繁重的雜務中逃離,從重復的工作中停頓,留一段專屬于自己的空白時間,或讀書,或寫作,或靜思。 一次偶爾的機會,她看到一本攝影的書,從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她的人生找到了更加高遠的夢想,她存了2年的錢,買了一臺單反相機,她努力練習攝影,終于在印尼的一家雜志上,實現(xiàn)了人生中第一次發(fā)表。 她說,當她拿起相機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不再僅僅只是一個傭人。 全新的可能,正在她身上發(fā)生。 所謂斷舍離,有時候是懷著自省的態(tài)度,舍棄無用的忙碌,斷絕重復的麻木,遠離既定的生活。 給自己一片留白的天地,才能發(fā)現(xiàn)人生其他未知的可能。 正如梁文道所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生命不再擁擠,方有回轉余地,方能相逢柳暗花明處的驚喜。 時有停頓,才能在人生留白之外,畫出點睛一筆。 點擊圖片收聽本書全部解讀內(nèi)容 空白的時間, 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法頂禪師曾言:“不要只想著填滿,而要懂得留白,空蕩的地方,才能聽見靈魂的聲音。” 留白,是給自己喘氣的機會,反思的空間,讓你可以重整自我,更新自我,開發(fā)自我。 村上春樹每天即使再忙,他都要空出1、2個小時給自己。 拒絕所有無效社交,沒有任何刻意安排,或是跑步,或是心無雜念讀書,或是放空心神聽音樂,全憑心之所向。 看似孤獨,然而正是在這段空白時間里,他高效率地寫出了無數(shù)名作。 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曾提出過著名的“五小時原則”:在周一至周五,每天給自己留一個小時。 數(shù)十年如一日,他堅持“制造空白時間給自己”,做些真正想做的事,或者什么都不做。 看似虛度光陰,然而正是在這放空的時光里,他迸發(fā)了無數(shù)靈感,為之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給自己留白的空間,獨處的時間,才能在這擁擠的人世間,讓奔波的靈魂,找到詩意的棲息,得到真正的成長。 正如《斷舍離》中所說:“空白的時間,它讓我們了解自己、整理內(nèi)心的混沌。” 空白的時間,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把握這樣的時間,成長就在此間。 點擊圖片收聽本書全部解讀內(nèi)容 人生處處需留白,簡單是復雜的留白,停頓是重復的留白,空閑是忙碌的留白。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無便是有,少即是多。 當斷即斷,該舍便舍,人生留白之處,便是最好的圓滿。 |
|
|
來自: 松風竹韻qrbjn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