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一場艱苦的跋涉,同時也不斷地面臨著各種選擇和被選擇。選擇別人,彰顯出自己有底氣和能力;被別人選擇,也說明自身有閃光點和優(yōu)秀品質。但在同樣的環(huán)境條件、和內在品質的情況下,結果卻是千差萬別??梢娛挛锏膬r值與很多因素有關,明代一位作家也進行過深入的思考。下面就分享劉伯溫的一篇經(jīng)典之作,發(fā)人深省,言盡而意不止。 《工之僑獻琴》 作者:劉基(明代)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边€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strong>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彼烊?,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明朝初年朱元璋請他到南京做謀臣,官至御史中丞,洪武四年辭官退隱,著有《誠意伯文集》、《郁離子》等。本文選自《郁離子》,這是劉基隱居青田時寫的一部書,用寓言的形式批判元朝末年的暴政。這則寓言著重揭露統(tǒng)治者喜偽去真、崇古賤今的愚蠢可笑的行為。 這篇寓言的大意是:一位名叫工之僑的琴師,他用上好的桐木做成一把琴,并裝上琴弦,彈奏出金玉之聲。他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獻給樂隊主管,可樂師卻說這不是古琴,于是便把它退還回來。 工之僑回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畫上斷紋,又請人雕刻上古代的款式,然后把它裝在匣中、埋在泥土里。一年后再挖出來、抱到集市上賣,一位達官貴人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重金買下并獻給朝廷。樂官們傳遞著觀賞,都說它真乃稀世珍品。 琴師于是感嘆,這個社會真可悲!但又何止是一把琴?如果不早做打算,不然就要一同滅亡了!于是到宕冥附近的山上隱居,最終不知道他去哪兒了。 作者先寫這把琴不被賞識,然后琴被偽裝后,深受樂官的夸贊。作者運用對比手法,雖然琴的質量沒變,它的價值卻從無人貨識、到被當作稀世之寶,鞭撻了崇古賤今的愚蠢和可悲。最后作者點明了題旨,并不是只在講一張琴的遭遇,而是悲嘆當時的世道、以及各種歪風邪氣。 琴師憤然離別,表現(xiàn)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同時也將文章的思想升華到一定的高度。文章的結尾,也好似編筐的收口,毫不拖泥帶水,卻言已盡而意不止。 讀完之后,讀者不禁掩卷深思。一件物品的好壞、真?zhèn)?,不能只從表面上觀察,就像這把琴,一年的時間就身價倍增,并非有什么內在的變化,依然是那樣的材質和制作工藝,只不過是外表的裝飾變了。同樣,我們對待人才也應該重在內質,而不是只看其穿著和談吐,就像按圖索驥,結果卻鬧出笑話。 但再退一步說,無論是人或事,都需要重視良好的包裝,正所謂“人靠衣裝馬靠鞍,狗配鈴鐺跑得歡?!蓖獗砗蛢仍谝彩寝q證統(tǒng)一的,沒有良好的內在品質,徒有其表,最后還是會被淘汰;不注意自身的形象塑造,優(yōu)秀的品質也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和挖掘,就像和氏璧那樣,雖然最終被世人珍惜,卻經(jīng)歷曲折,甚至有被長期埋沒的悲劇。 |
|
|